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肖金成:打破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时间: 2019-04-29信息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年08期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没有打破,如今在某种程度上又呈现出三元结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因无法解决户籍、改变身份,就形成了与城市、乡村并列的“第三元”。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的“农民工市民化”,目的就在于使这部分人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就农民工而言,转为城市户籍是一个主要途径,对于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来说,转户籍意味着脱离农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很多人也回不去了,因为他们已经融入城市,既吃不了农村的苦,又不掌握务农的技术。同时,农村也不再需要他们,2亿多农村人口离开了,农业并没有大幅度减产,农田也没有大面积荒废,有些农产品仍然供大于求。这说明农村已不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仅靠农业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但是,解决户籍并非唯一的途径,因为对农民工而言,最切实的是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能够解决子女就学、医疗保障、住房等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也要求先进入城市的人能够包容后进入者。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城市人口仅为总人口的10%,如今已过50%,40%都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从农村转移来的,所以归根结底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出身,只是时间有先后。有些地方政府把农业转移人口视为“负担”,要求建立农民工落户成本的分摊机制。但是如何分摊?西部地区作为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把本地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力输送给了东部地区,还要与东部地区平均分摊农业转移人口的成本,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

资本进入农村是必然趋势,因为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农业单纯靠手工劳动,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是自然状态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是自给自足,农产品有剩余才会出售。现代农业是有技术含量的,生产的是商品而不是自给自足的产品。现代农业需要有品牌、有技术、有规模,需要打通信息、销售等渠道,而这些仅靠传统的农民是很难做到的。

    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求有资本投入,其次要求农村不能有太多人口和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农村人口减少的前提下,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弥补城市的工业、服务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流动是呈递进关系的,中等城市的人可能会向大城市转移,小城市的人会向中等城市转移,农村的人也会向小城市转移。所以现阶段农村人口只出不进是必然的,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不能把农村人口减少视为农村衰落。农村人口必然要减少,大、中、小城市人口必然出现梯度转移,因此,以资本下乡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进城实现市民化必然相辅相成、同步进行。

农业现代化必须打破“三元结构”。通过城市群建设使大城市的功能高级化,把一般的产业向周边的中小城市疏解,让小城市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县城和中小城市,因为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可充分发挥对大城市的支撑作用,吸纳转移出来的农民,让他们落户城镇,城市也能获得较快发展,从而有效打破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