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粮食恐慌大可不必 抢购粮食更无必要时间: 2020-04-16信息来源: 网易研究局2020年4月14日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作者|肖金成(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由于国际疫情爆发,一些国家宣布停止出口粮食,由于我国进口粮食数量较大,引起了一部分居民的恐慌,他们怕粮食供不应求,怕粮食价格上涨,怕出现粮荒。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大批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减少,农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地产小区占耕地较多,一些学者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颇多担忧。我近年来对“三农”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借此时机,发表一些看法。
肖金成
首先,看我国的耕地数量。2015年,经过土地普查,我国保有耕地20.25亿亩,人均耕地近1.5亩。虽然人均耕地数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我国耕地的复种指数较高,华北地区可种两季,长江以南可种三季或套种一季蔬菜。其次是粮食产量,我国粮食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7亿亩左右,平均亩产700多斤,人均粮食占有量94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看一下我国粮食库存。目前,我国的粮食库存足够全国人口半年至一年的食用,粮食供给充足,因此,粮食恐慌大可不必,抢购粮食更无必要。
关于粮食产量,很多人对此有怀疑,而我对此深信不疑。上世纪70年代,我在华北老家农村任农业技术员,当时,我们生产队的亩产300斤左右,人均两亩地,交了公粮之后,口粮只有400多斤。我们的口号是“过黄河,跨长江”,当时黄河以南亩产400斤,而长江以南亩产800斤。当时的农田,没有灌溉条件,常年干旱,我们便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机井,平整土地。据统计全国建设了大大小小的水库八万六千座,不仅有利于防洪,也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条件的改善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极大的作用,不但增产而且稳产。二是化肥的使用,七十年代使用的都是农家肥,也就是猪粪、牛粪、草木灰,但数量很少,秸秆大都作为农民的燃料,肥料不足,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生产队几百亩地只分到十五斤尿素,而现在化肥供大于求,不仅有尿素、磷肥、钾肥,还有氮磷钾复合肥,生物肥料也已开发出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不缺,产量当然提高。三是良种的培育,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还有杂交谷子,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也很大。水利、化肥、良种对提高产量具有巨大的作用,再加上农业科技、农药等植物保护措施,抵御天灾,保障农业丰收已没有很大问题。
农业劳动力减少会不会威胁农业发展?有些人发现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进城了,农村只剩下老年人、妇女、儿童。从长远看,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农村的现代化。有些人把此问题记到城镇化的账上,这是传统的“甩锅之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上世纪70年代,我们很多农村虽然有了拖拉机,但仍然以人力畜力为主,生产效率很低。现在虽然户均耕地很少,但小型农机具的普及,基本实现了“耕地不用牛,播种不用耧”,割麦子也不再用镰刀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已不能用倍数来计算。农业专业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了,基本解决了老年人和妇女难以掌握农业技术的问题,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因此青壮年离乡对近期的粮食产量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农民户均不到十亩地,青壮年劳动力每个人可耕种30亩地甚至更多,如果没有足够的耕地,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而城市却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这就是近年来农村输出了近3亿的青壮年劳动力,但粮食产量没有降低,农业连年丰收的原因。
关于进口大量粮食和农产品的问题。我们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大豆和玉米,还有少量的大米。进口大豆主要解决食用油问题,进口玉米主要解决饲料问题,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低,而我国同类产品生产成本高,这是国际市场一体化的结果,并非因为国内粮食短缺造成的。进口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价格,有利于国内广大消费者,何乐而不为。进口大米主要来源于东南亚,主要是因为口感好,有机化程度高,满足我国一部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不存在短缺问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救了全球很多人,我国肯定是受益者,产量、数量、供给量均不成问题。
我国需要重视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有一段时间,有人从种粮成本和国际粮价角度提出多从国外进口粮食,国内少种粮食,从经济上比较合算,对此我是不认同的。我国是个人口大国,14亿人口每人每天一斤粮食,就是14亿斤。不种粮食,国际市场难以满足,国际上粮价就会上涨。别说粮价上涨,就是运输能力和运价上升也难以承受。我国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内陆,国内运输也是难题。这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一有风吹草动,粮食市场必然大幅波动。疫情一来,一些国家就限制粮食出口。如果没有足量库存,也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必然陷于被动。所以,中国人的饭碗里一定要装自己国家生产的粮食。
在粮食安全方面,确实值得担忧。一是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国内粮食价格受到生产成本和国际进口粮价的双重挤压,种粮比较效益低,也就是种植粮食不赚钱,农民投资投劳积极性不高。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市场粮价一斤小麦0.36元,现在小麦的价格不到两元,其他物价上涨岂止十倍。现在种植粮食主要靠政府推动和老年农民的土地情结,有些农民靠打工挣来的钱补充粮食种植的亏空。撂荒现象虽不普遍,但也反映了种粮不赚钱是其中原因。对撂荒问题应给以重视,应摒弃不种粮仍然给补贴的政策,对连续撂荒三年的土地承包户,应收回承包权或对其处罚,也要限制将耕地改种林果。二是城市建设占地数量日增。长江中下游平原本是天下粮仓,七十年代的口号是扭转南粮北调,现在不仅扭转了,已经变成北粮南调了。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地产小区占用了很多优质农田,必然挤占粮食生产用地。粗放利用土地,农民进城造成双重占地,可耕地被大量占用,三是居民普遍不再储存大量粮食。过去农民一般储存一年的口粮,山西、陕西的农民要储存两到三年的口粮。现在由于长时间粮价稳定,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不仅城市居民,连农村居民也不储存很多粮食。全靠政府建粮库储存粮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占用大量空间,而且储存运输成本也很高。一遇风吹草动,极易引起抢购,导致市场短时间供不应求,搞不好会造成恐慌。
还有种子安全。前面讲过粮食杂交种能够有效提高产量,现在的杂交种已经很普及。杂交种有一个特点就是农户不能留下种子第二年再种,第二年必须买种子。杂交种需要培育父本和母本,父本和母本掌握在谁的手里,会不会掌握在垄断企业手中,会不会掌握在外国垄断集团手中,这些都是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子安全。
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藏粮于地、藏粮于企、藏粮于民。一是必须保留尽可能多的耕地,要有底线思维,要划定粮食主产区,要保持稳定数量的基本农田,还要有人均一亩以上的粮食种植面积。有些农地,即使现在不种粮,也要随时可以种植粮食。土地可以休耕,但不可以撂荒。二是要解决种粮不赚钱的问题,实现土地规模化是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有效途经。要把弱势农业改变为强势农业,必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组建农工商联合体或田园综合体。通过组建土地银行、农业期货公司,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并维持其较高的收益。三是鼓励农户、粮食加工企业、储运企业储存粮食。保持一定幅度的价格波动,有利于居民家庭和企业为回避价格风险而储存粮食,对保障粮食安全是有利的。
本文为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不构成投资决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