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经济金融化背景下需用虚拟逻辑来理解资产变化时间: 2021-04-22信息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1-04-09 作者:刘尚希 责编:SJW
编者按: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什么是权益性资产?什么是债务性资产?现有会计准则有时难以对其进行确认,相互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而且,资产估值也变得越来越主观化。比如,对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可能既不是按照会计准则,也不是根据存量资产进行评估,实际上更多是基于市场认知,包括对其未来价值的判断。 一项物品、财产,或资产的价值确认,过去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这种方法非常客观,但可能会严重偏离实际。近年来许多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这种方法又往往只考虑当前情况,没有过多考虑未来,因此,虽然很真实,但又不客观、欠准确。
为客观准确地评估资产价格,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未来因素,包括未来价值与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就会出现不确定性问题。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在资产计量过程中也存在一个不确定性原理。可以说,完全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之间是难以兼顾的。
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晴雨表”,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又涉及宏观经济波动。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曾被认为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因此,学术界曾一度认为,公允价值这种资产计量方法存在明显不足,因为它只能是顺周期的。如果追求准确性的话,则需要把未来价值和潜在风险再考虑进来。当前,越来越多的资产估值已经更侧重于准确性,而不只是局限于真实性,因此提倡应基于未来进行考虑,而不是当前的公允价值,更不是过去的历史成本。
可以说,我们现在整个经济体系已经明显区别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商品化大生产,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现有的经济体系已经高度金融化。这种金融化,不仅表现在企业资产形态的变化,也表现在个人财富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都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瞬间成倍升值,也可能一夜之间蒸发、化为乌有。增值来自哪里?蒸发又去了哪里?这些现象已经难以通过实体经济的逻辑去理解,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虚拟逻辑,必须通过虚拟理性才能去发现其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1-04-09)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