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刘志彪:稳定制造业占比、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时间: 2021-04-22信息来源:《NKU产经前沿导读》 作者:刘志彪 责编:SJW

                                                                                                                                                                                                                                                                 

【专家观点】刘志彪:稳定制造业占比、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原创 刘志彪 NKU产经前沿导读 4月6日


核心观点


“十四五”时期,不应仅仅针对制造业比重做出规划,还应同时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建议政府扬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提法,制定一个稳定和提升“制造业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的指导性指标。这种提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刘志彪

          ■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产业结构演进服从配第-克拉克定律及库茨涅兹定律,具体而言,产业结构演进呈现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非农化和工业化,农业产出占三次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同时制造业构成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制造业占比的问题,更应该思考如何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含量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目前政府强调稳定制造业占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地区就业压力较大。根据索洛中性偏向原理,制造业倾向于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从而导致就业量的相对和绝对减少。因而在实践中,处于就业压力下的地方政府,其短期选择倾向于稳定制造业占比,但结果却有损于制造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如何解开这一悖论?明确制造业只是创造国民经济效益的部门,而不是就业“蓄水池”;就业的蓄水池应该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不是强行规定制造业占比。目前的就业压力是结构性的,技能型劳动力短缺,而不是总体上的短缺。
其次,地方政府GDP、财政压力持续加大。制造业是创造国民财富的基础部门,却不是GDP、财政增长的主要来源部门,后者主要依靠不断增长的服务部门。实践中,由于投资主体仍然是各级政府部门,而只有制造业适合政府集中进行大项目投资。相反,由于服务业分散零碎,没有明显的增长拉动效果,因而在GDP财政压力驱动下,强调稳定制造业占比的战略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第三,源于对服务业“成本病”的担心。目前在学术界和实际部门普遍存在一种担忧,即鼓励制造业创新会导致中国制造业地位下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制造业创新导致其占比收缩的“去工业化”,只是一个统计现象。随着需求规模增长和分工深化,原来很多属于制造业内部的活动被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个独立发展的、为制造业服务的新行业,即生产性服务业。这种外化恰恰是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途径。
第四,认为通过强调稳定制造业占比,便可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然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关键是要鼓励制造业的创新活动,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而不是一味要求稳定或提高制造业占比。究其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密集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最后,中国实体经济根基不稳,根本的原因在于部门间投资收益严重失衡,而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度。如果中长期内,资本收益率不能在部门间趋于均等化,那么市场中有一定存在着人为的、阻碍要素流动的扭曲性因素。因此,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的根本办法,在于鼓励要素市场化流动,破除产业部门垄断。
“十四五”期间,要成功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要放手让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同时培育新的生产性服务业。

- END -


——关于我们——

《NKU产经前沿导读》是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共同创建和运营的公众号。公众号将关注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问题;解读产业经济学高水平文献与研究方法;发布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科动态。公众号旨在为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选题、分析方法等学术资源。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并转发本公众号内容。


图片

声 明推文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NKU产经前言导读公众号平台观点。

观点作者: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整 理:侯佳妮(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

核 稿:顾凌骏(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教师)

编 辑:刘永辉 刘磊(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