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以人为核心时间: 2021-04-23信息来源:尚希观察 2021-04-06 作者:刘尚希 责编:SJW
刘尚希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4月7日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3月23日召开的财税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有序做好各项财税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随着《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通过,主要收支政策和重点财政工作备受关注。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针对2021年财政政策的规划部署,解读积极财政的内涵与意义。
财政政策关系“国家账本”,关乎国计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成为2021年财政政策关键词。从“更加积极有为”到“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就要一以贯之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刘尚希分析指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更加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这实际上包涵三方面内容:一是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二是要“提质增效”,三是要“更可持续”,这是一个整体政策。
首先,“积极的”取向表明财政政策还要保持一定的对冲风险力度。刘尚希指出,尽管跟去年相比,公共风险强度有所下降,对冲需求有所减弱。但是,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只能考虑微调,不能大幅度调整。另外,从市场主体的期待和稳定预期的角度来看,也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能大调大动,也不能急转弯。
其次,如何理解“提质增效”?刘尚希表示,一方面指资金配置和使用的有效性。从财政意义上理解,就是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把钱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指政策有效性。这里涉及“财”和“政”,“财”是讲资金,“政”可以理解为政策。财政政策不是简单地拿钱、把钱用好,更重要的是实现政策的有效性。
如何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刘尚希指出,不仅仅是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更重要的是稳定预期。从“财”上看,资金的宏观分配及微观使用要讲绩效;从“政”上看,政策的效果不仅仅是把钱花好,还要稳定预期,为市场注入更多确定性。
“市场主体可以自己谋划、投资、研发等,眼前怎么办,以后怎么办,如何做长期打算,这就需要有可预期的宏观政策,提供宏观确定性。这一点,已经体现在今年的预算报告里。”刘尚希说。
刘尚希认为,市场主体在做长期发展规划前,需要有可预期的宏观政策。在今年预算报告中,减税降费方面更加强调继续完善制度性减税以及怎么更好落地;进一步延续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取消一些临时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来弥补等,这些政策都体现了保持宏观政策尤其是减税降费政策的可预期性。
最后,财政政策可持续,既要从微观层面看,也需从宏观方面考虑,财政政策措施是否会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如果实现了转化,经济增长质量更高,创新驱动力更强,财政政策可持续自然就有了基础。
刘尚希解释,从中长期来看,可持续发展还涉及到债务问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决定了债务风险的未来趋势是收敛还是扩散。债务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债务市场的建设,不仅包括发债的一级市场,也包括二级市场的培育和完善,还要纳入财政风险管理之中。
作者简介: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 尚希观察 2021-04-06)
责任编辑: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