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抑制中小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将愈加不合理时间: 2021-05-02信息来源:宏观经济智库 2021-03-04 作者:肖金成 责编:SJW
与西方国家不同,大部分中国城市的资源分配受行政体制的制约,要经历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的层层分配。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拥有越多的政治资本,能够左右资源再分配的流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吸引、投资激励等方面都更具优势。一般来讲除四大直辖市之外,省会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原因是利用其政治资源,促进要素聚集,而要素的聚集又会进一步推动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循环累积效应”。在“循环累积效应”的作用下,中小城市很难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导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等方面相差悬殊。
除城市行政级别,地方政府选择性的短期行为也是影响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地方政府官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或是选择“为官不为”,形式主义问题突出;或是选择“为所欲为”,由于地方官员的晋升机制主要由任职地GDP导向,而发展大城市取得成果的时间短、见效快,加上监督管理机制的相对弱化,促使地方官员为仕途升迁不顾长期和全局利益,不惜代价发展大城市,忽略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如国务院批准的19个国家级新区,绝大多数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在非省会城市,进一步强化了“一市独大”。近年来,国家建设部不断推出所谓的“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激发了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冲动,地州市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受到抑制,空间格局愈加不合理。
作为连接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重要纽带,中小城市在中国城镇化层级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推进城镇化、疏解大城市功能、缓解“大城市病”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加快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引导人口和产业在中小城市集聚,提升人口流出地州市中小城市人口和产业吸纳能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道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
第一,重视人口流出地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中国郡县制实行的历史最长。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历史悠久,但县域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小,县城很难纳入小城市的序列。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要素加速向大城市聚集,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受限,经济增速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在省与县之间,增加地区一级,但只是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多少财权,改革开放后,实行地市合并和地改市,地级市才真正成为省与县之间的行政机构。地级市的区域范围一般1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500万人左右,区域半径50公里左右,中心城市如果超过区域人口的20%,人口可超过100万人。但由于体制并未完全理顺,地级市仍囿于城市圈中,而与下辖各县若即若离,并未真正实现一体化,尤其是财政体制基本上是分割的,很多地级市的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带动力不强。一些学者提出“撤销地级市”、“市县分治”或“省直管县”,是开历史倒车,与消除城乡分割、促进城乡融合的大势不合,也不利于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要进一步明确,地级市不是城市,是包括中心城市与周边各县市的行政区。应在地州市范围内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是开放的并应具有一定的首位度,应采取措施,消除行政分割和城乡分割,将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中小城市普遍面临事权、财权不对等的问题,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有限。要想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靠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和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为城市政府创造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一方面要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公共事业的市场化运营,推进城市供水,供电,绿化建设等项目的公开招标,创新政府部门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模式,让民间资本直接参与,特许经营;促进项目招投标的透明化、公平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给予参与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同时,要保证民企在公共事业建设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待遇公平化;对于那些投资回报较为稳定、投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的项目,可先行试点,通过政企合作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最大程度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发行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扩大融资渠道。
第三,发挥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中小城市虽然与大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但却拥有要素成本、自然资源等优势,随着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升级,城市群内的大城市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功能会逐渐疏解出来,中小城市应当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符合行业准入门槛、资源承载力强、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在中小城市布局。对中小城市来说,发展先进服务业等的优势不大,由于区位劣势不断弱化和成本优势不断强化,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形成以发展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中小城市包括县城应当立足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民俗风情、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应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对城市的特色资源不能做简单的原始开发,而要在加强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质量等方面做文章,在国际、国内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要发挥企业在打造特色产业中的主导作用,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强化地方政府的引领者、改革者和服务者的作用,改善营商环境,积极招商引资。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企业之间、政企之间的沟通协作,通过政府有效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其他主体积极参与,才可以共同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产业的集聚必然会带来人口的集聚,只有形成了产业与人口的良性互动,才能为促进人口和产业向本地的城市流动,减少人口外流。
第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现代城市
所谓产业发展平台,就是政府为吸引产业聚集而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有的谓之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的谓之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的谓之工业园区,还有的直接谓之产业集聚区。不管叫什么名称,其本质都是产业发展平台。通过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并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建立产业发展平台的目的: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既要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又要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投资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收益,这是其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也是其生存的基本条件。新时期,招商引资、聚集产业仍是一些区域、一些城市加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但仅靠口号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营商环境的改善。政府要加大投入,投入精干力量,加强服务。二是推动产城融合。通过开发区这一平台,让产业和城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所谓的产业是第二产业,所谓的城市是商贸居住。开发区应依托城市,不能离城市太远,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商贸居住。三是加快产业聚集。要走“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的新路子。开发区的主要功能是聚集产业,应通过开发区来吸引产业,开发区是聚集产业的平台,只要把产业聚集起来了,开发区的优势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传统城市是政府和军队驻扎的地方,围绕政府和军队的需求服务业得以发展,所以级别越高,城市规模就越大,这就是省会城市比地级城市,地级城市比县城规模大的原因。现代城市是产业聚集形成的城市,产业聚集创造了就业岗位,人口聚集起来,形成越来越大的需求,服务业相应发展起来,规模便越来越大,小城市可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可发展成为大城市,不必依靠政府的级别就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城市的发展要靠产业的发展,靠产业的聚集,现代化城市是随着产业发展起来的。
作者简介: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