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提升地方品质驱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时间: 2021-05-15信息来源:开宗明义 2021-01-25 作者:杨开忠 责编:SJW
近年来,地方品质是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和支撑体系,这使地方品质再次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笔者在2017年提出“新空间经济学”,主要观点是以提升地方品质来驱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定意义上,地方品质也是国土空间品质,从学理上来说,地方品质是指各地空间上不可贸易的消费品数量、多样性、质量和可及性的总和。地方品质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丰富且高品质的消费环境;二是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环境;三是优美的实体环境,包括人文和自然环境以及城乡风貌等;四是包括制度在内的高速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等。
为什么要以地方品质驱动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提升地方品质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靠生产和增长导向的,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假定,只要有生产、有增长就自然满足了需要。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时代,这是基本合理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需求层次升级,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关键变成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必须转向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重点从生产函数转移到效用函数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理解和把握影响发展的因素。当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重心正在向住房、交通等影响生活成本的“舒适物”转移。
第二,提升地方品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要求。
我国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主要靠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要素驱动和规模投资驱动,现在主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创新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人才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一体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哪里地方品质好,哪里就会集聚人才,要吸引、留住和集聚人才,就必须营造富有魅力的地方品质。此外,提升地方品质还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密切相关,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地方品质驱动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布《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即“二全综”),强调国土空间品质,提出建设“广域生活圈”。为改善居住综合环境、满足居民更高层次需求,日本1977年发布《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延伸发展“广域生活圈”理念并提出“定居圈”,试图以此为单位进行住宅、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生活设施建设,吸引工业和人口从大城市向地方分散。此后,日本第四次、五次、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分别从点、线、面角度进一步提出多极分散型国土格局、多轴型国土格局等目标。2005年,日本发布“七全综”,强调国土空间品质要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提升地方品质。在新发展阶段,如何以地方品质驱动高质量发展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是丰富和发展不可贸易商品,按照建设美丽家园和高质量的空间一体化要求,让人民更好分享国土空间权利特别是城市权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突出强调韧性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消费城市建设。
二是优化调整城市密度,有机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逐步解决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深入推动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使国家经济核心地带从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特别是由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关中平原、成渝地区等组成的新中部地区拓展。
三要缩短人口分布与发展中心的距离,特别是实施普及化、标准化的都市圈战略,以都市圈为基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四要增强国土空间互补性,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协同推进国土空间从世界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向世界创新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分配中心、投资中心、消费中心转型升级,以主要城市群为核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形成国内大循环。
作者简介:杨开忠,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开宗明义 2021-01-25)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