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新书推荐 | 沈体雁等: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时间: 2021-05-19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01-19 作者:沈体雁 责编:SJW


          

沈体雁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1月21日


专家荐语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武汉“封城”,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在疫情过后,需要认真反思城市治理短板,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沈体雁教授和劳昕博士编译出版的《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系统地梳理了国外城市治理研究文献,从中精选了代表性成果,为理解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对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杨宏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依主题划分为“理论研究篇”、“专题研究篇”、“方法研究篇”、“实证研究篇”四大板块,为中国当前的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参考,是助力我国城市治理创新与改革的好书。


      ——吴建南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研究国外城市治理的探索性著作。全书从城市治理的内涵和分析框架出发,对城市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逐一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国外城市治理的一些重要研究专题、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证研究,为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期、“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的中国城市,提供关于良好城市治理的科学参考依据。


       ——朱春奎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哈佛大学城市理论实验室主任Neil Brenner教授长期关注“尺度政治”问题,强调国家在空间重组中的持续性作用,并主张“批判性的城市研究”,即对城市现象要不断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精选了Neil Brenner,Jon Pierre等国际著名城市治理学者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经典文章,涵盖了21世纪以来关于城市治理问题、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思考,跟踪了城市治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兼具全球视野、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为读者提供了城市治理研究领域的一场思想盛宴。


     ——吴晓林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剑桥大学《Journal of Cambridge China Studies》编委



图片

内容简介:随着中国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时代,城市治理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编译入选的是国际学界在城市治理研究方面的高被引文献,依据主题可划分为“理论研究篇”、“专题研究篇”、“方法研究篇”、“实证研究篇”四大板块,为读者呈现从事城市治理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的最新代表性成果。通过对21世纪以来国际城市治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系统梳理,本书试图拓展城市治理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城市治理的研究方法,为我国城市治理的发展贡献新知识、新方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例参考。因此,本书适合城市治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阅读。


前言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趋势》和《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世界人口将从2018年的77亿增加到2030年的85亿、2050年的97亿,到21世纪末可能达到近110亿的峰值,世界城镇化率从2018年的55%提高到2050年的68%,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目前的43亿增长到2050年的66亿,其中,近90%的世界城镇人口增长来自亚洲和非洲,而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三国就占了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的35%。随着世界各国城镇化和全球化的逐步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成为一个“城市化的星球”。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和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规模将对全球城市治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治理提出巨大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城市化的挑战,系统研究世界城市治理发展规律,探讨建立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城市治理理论、方法与政策框架,是国际学术社会的重要责任,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与治理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城市星球”的重要一员,中国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接近8.5亿,超过了欧洲50个国家人口总数(约7.4亿),接近于美国、日本、欧盟的人口数量总和(约9亿);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80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10.64%发展到了2019年的60.60%。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口的集中、产业的集聚和土地的集约开发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动能,推动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改变了我国的国家面貌和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城镇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城市治理难题: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层出不穷;城市空间无序扩张;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不够;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市民化,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城市社会分化逐渐显现;城市管理矛盾丛生,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不能很好地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等等。中国已经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城市治理经验,改革我国传统城市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理论, 推动我国城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治理是各种公私机构和个人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实践基础、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若干不同的城市治理理论范式,如大都市政府理论(或传统区域主义理论) 、新区域主义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地域重划与再区域化理论等理论范式。1999 年,著名治理学者皮埃尔(Pierre)通过将制度理论与城市政体理论(Urban Regime)联系起来,提出可以把“城市治理”划分为管理型城市治理、社团型城市治理、支持增长型城市治理与福利型城市治理四种模式,并归纳出决定每一模式的制度性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还提出了新管理主义城市治理模式、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模式、超多元模式、规制型政府模式、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等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城市治理研究仍然方兴未艾,各种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层出不穷,具有普遍解释性的城市治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仍在形成之中。


为了系统梳理国外城市治理理论与方法,夯实我国城市治理研究与实践的数据基础设施,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尝试建立“中外城市治理研究文献数据库”“循证城市治理数据库和证据转化平台”和“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案例数据库”等数据库。《城市治理研究前沿: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即是从“中外城市治理研究文献数据库”中筛选出若干“高引用、高下载、高阅读率”的优秀文献编译而成,旨在详细介绍近年来城市治理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或机构的代表性成果,集中展现21 世纪国际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前沿进展,以期拓展我国城市治理研究的学术视野,充实我国城市治理研究的方法库,为我国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贡献新知识、新方法、新案例。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城市规划、城市治理以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城市与区域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非常适合作为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依主题划分为“理论研究篇”“专题研究篇”“方法研究篇”“实证研究篇”四大板块。“理论研究篇”主要介绍什么是城市治理,什么是好的城市治理,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治理,如何进行城市治理以及城市治理与社会凝聚力,机构集体行动和政府、市场、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中,第一章编译自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 的有关“全球城市治理运动”的战略文件,这是一个为了落实人居议程的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2015 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行动计划而提出的纲领性文件。尽管其出版的时间比较早,但仍不失为系统介绍城市治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经典之作,对指导和推动中国城市治理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特作为全书的开篇章节进行介绍。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阐述了“城市治理”作为特定的研究范畴和学科领域有别于“国家治理”和“乡村治理”的三个本质特征,即城市治理的“网络化创新特征”“机构集体行动特征”和“不同尺度的地域社会凝聚力特征”。相比于“国家治理”而言,城市治理深深地扎根于城市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所形成的水平化和网络化的制度安排之中,因此, 必然要根据各个城市的不同基本市情和治理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第二章借鉴福柯(Foucault)的“治理术”概念,介绍了最近20 年来不同尺度的城市化地区涌现出来的众多城市治理的创新模式及其超越国家治理的本地网络化机制以及介于等级式治理和市场化治理之间的两面性和模糊性,阐明了城市治理的“网络化创新特征”。第三章从区域治理机构形成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机构集体行动(ICA)框架、区域治理工具及其在都市地区治理安排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自组织机制的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治理机构的产生、演变和绩效的研究议程,阐明了城市治理的“机构集体行动特征”。第四章从国家或城际、城市与城市区域以及社区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分析了城市治理和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问题,阐明了城市治理的“不同尺度的地域社会凝聚力特征”。第五章提出了“良好城市治理”的五个核心价值观,即响应性、有效性、程序正义性、弹性和制衡性,介绍了追求善治的多种途径,以及独断选择性决策和综合交流性决策两种城市治理模式之间的四种转变模式。


本书第二篇分别介绍了城市创新与城市治理、都市区域主义与城市治理、智慧城市治理、非营利组织或社区组织与城市治理、新自由主义与城市治理五个重要的城市治理研究专题。第六章强调了城市治理具有驱动城市经济社会创新和驱动治理转型的“双重”创造力,从事件、过程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治理各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模式转变,提出了包括治理基础措施、干预措施、创新资源动员等适应城市复杂性、提升城市创造力、促进城市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主流社会的治理措施。第七章通过对美国大都市区的城市治理和区域合作相关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综述,指出都市合作发展的方向并未朝着之前学者们公认的“新区域主义”迈进,而是走向了所谓“新尺度政治”,由此推动了地方机构、国家机构、联邦机构、行动者以及城市社会运动等相互关系的重组,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城市治理图景的变化。第八章在对51 部著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智慧城市治理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s)构建全新的人类合作模式,从而取得更高治理绩效的开放性治理过程;智慧城市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技术本身并不会使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化,只有认识到技术变革的政治本质,明确智慧城市的成本收益和公共价值,掌握管理智慧城市的方法,将智能的技术、智慧的公民与智慧的合作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治理。第九章采取访谈、调研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非营利基金会的捐款对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托马斯• 戴尔社区内四个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组织议程的影响,表明了基金会在城市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形成社区体制、重塑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第十章从熊彼特主义工作福利后民族制度(SWPR)和凯恩斯福利民族国家制度(KWNS)两种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从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变形的连续谱系,讨论了四种促进或适应全球新自由主义的战略,即所谓新自由主义、新社团主义、新国家主义和新社群主义,并借此对《关于21 世纪城市未来的世界报告》所持的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本书第三篇是城市治理方法研究篇,介绍了城市智慧治理的标准化技术——城市社会发展指标、比较城市治理研究方法以及城市治理制度分析方法。第十一章提出了一套以市民为中心的能够有效解释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的标准化方法——城市社会标准指标,以支撑对城市议会履责情况进行审查。研究结论表明,将社会标准引入城市治理,将促进形成市民、利益相关者和城市议会之间的“三赢”局面。第十二章提出了一个开展跨国比较城市治理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即从结构、文化以及理性人(rational actor)三个维度进行跨国比较研究,并对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城市治理的制度环境和公私合作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证明了这一分析框架的有效性。第十三章探讨了比较城市治理研究的潜力, 通过将城市政体视为某种文化与历史上特定的城市治理模式,指出城市政体分析在揭示城市层面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复杂因果机制与驱动因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第十四章从城市政治的角度,认为治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在党派冲突之外反映并维持政治价值的过程,进而将城市治理模式划分为城市管理模型、社团主义模型、增长模型和福利治理模型四种模式,指出民族国家因素在塑造城市治理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第四篇是实证研究篇,分别介绍了城市治理对全球城市绩效的影响、对西欧国家空间重构的影响,以及公私合作关系、政策网络对城市治理的影响四个实证研究。第十五章基于一个包括全世界数百座城市的全球化指标(国家与城市层面)、城市治理指标、城市绩效指标(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机会与质量)以及其他相关城市特征数据在内的全球基本数据库,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城市绩效的决定因素以及城市治理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机会与质量方面,善治与全球化(国家与城市层面)对于城市绩效至关重要;全球化与良好城市治理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球化与问责制产生了动态压力,促进城市绩效持续改进;技术选择、治理与城市绩效之间存在着特殊而复杂的相互作用;由于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城市规模与绩效之间存在着U 形曲线关系,由此对“大城市的绩效必然低下”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第十六章以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公私合作制度兴起时的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国家的城市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及其对城市治理的影响,以及相关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国家政策与制度环境对公私合作关系与城市治理的发展影响深远,当前公私合作关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第十七章以法国雷恩市为例,研究了政策网络,即通过资源和利益的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政策主体所形成的联合体,在城市政治中的重要性与有限性,分析了城市政治精英在推动雷恩市政策网络形成和加强城市集体行动中的作用。第十八章通过从地方政府的视角出发,梳理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欧国家空间战略的重构与演变过程,提出了“全球本土化竞争型国家政权(GCSRs)”这一概念,分析了GCSRs 对西欧城市治理和地域发展的影响,指出城市治理过程是缩放和重构国家空间形态的关键机制。与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政权促进国家领土均衡发展计划相反, GCSRs 将推动生产要素和财富向最具全球竞争力的都市区域和工业化地域进行再集中,从而加剧国家内部空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危机管理策略,重建国家监管和调控地方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


本书由我和劳昕共同组织编译,团队成员分工如下:我负责编译工作筹划、组织、文章选取、前言撰写和部分章节的编译与校对;劳昕负责第一至第九章的编译和校对、全书统稿以及与出版社的衔接等工作;我研究团队的研究生温璐歌同学、孟鑫同学、艾国炬同学参与了第十至第十八章的编译与校对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臧雷振教授及其团队参与文章的选取和全书第一稿的编译工作;我的助理李洪滨老师、韩旭老师参与了部分组织协调工作。在此对编译工作团队各位成员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团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离不开责任编辑许琳老师专业而高效的工作,在此也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我要感谢俞可平院长领衔的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的工作团队,俞院长的思想引领和同事们的团结奋斗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强大力量!也要感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首都发展研究院各位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


由于能力与时间所限,本书难免存在很多错漏之处,恳请各位学界同人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助力中国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

                                             沈体雁

        2020年2月9日


作者简介: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成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01-19)

  责任编缉:祁国燕

阅读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