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间: 2021-05-27信息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2021-01-06 作者: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责编:SIW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如何正确地客观地综合评价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按照“目标一致法”进行了评估。首先,党的十三大以来的党代会报告中,对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设计是评估的依据和起点;其次,对2000—2019 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估;最后,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角度,说明中国有哪些制度优势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了保障作用。
01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设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从1979 年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开始,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党中央经过多次战略部署和总体规划,不断丰富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在20 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 年到1990 年实现GNP( 国民生产总值) 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1991 年到20 世纪末GNP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N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GNP 规模2010 年比2000 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2020 年的量化目标是:GDP( 国内生产总值) 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基本实现工业化。2004 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国人均GDP到2020 年将达到3000 美元。①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目标之一,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一步提出新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定量指标:2020 年经济总量达到58 万亿元,人均约为5000 美元,届时我国人均收入相当于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 和44% 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到30% 左右;城镇化率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 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也就是2021—2050 年跨越两个15 年的发展战略构想。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后,又将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标志
中国用了20 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低收入经济体到下中等收入经济体再到迈向中高收入经济体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发展阶段,实现了从中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到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迈进,向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飞跃。
1. 经济总量增长超过预期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GDP 为990865 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 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2019 年GDP 是2000 年的5.17 倍,年均增速为9.0%,超过党的十六大年均增7.2% 的预期。
2. 人均收入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从低收入水平到中低收入水平,再达到中高收入水平。2019 年我国人均GDP 为70892 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速为8.1%,超过党的十七大预期的7.2% 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人均增速(2.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1730 国际元)高出37.4%,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00 年世界207 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41 位上升至2018 年在世界192 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71 位。
3. 城镇化率超过预期目标。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2000 年的36.22% 提高至2019 年的60.60%, 超过了党的十七大所预期的近60% 的目标。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比重从2000 年的15.9% 提高至2019 年的19.7%,中国农村人口占世界比重从2000 年的24.7%降至2019 年的16.3%,总体看已经超过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55.7%)。这标志着中国从世界最大的农村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城镇社会。
4. 产业结构优化超过预期目标。我国农业就业比重从2000 年的50.0% 下降至2019 年的25.1%,超过党的十七大所预期下降至30% 左右的目标。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从2000 年的39.8% 和50.0% 提高到2019 年的53.9% 和47.4%,超过国家发改委所预期50% 和44% 左右的目标。
5. 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不变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00 年的6.8% 上升至2018 年的21.5%。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04 年的8.6% 提高至2018 年的28.2% ②,显著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这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化国家的地位更加巩固。
6. 实现科技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提出了到2020 年的总目标和量化指标。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0—2005 年的43.2% 将达到2000 年的60% 的预期目标;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1 万件,发明专利拥有量186.2 万件,均居世界第一;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均排名世界第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按3 年(2016—2018 年)年平均值,中国科学论文数相当于20 年前(1996—1998 年)的18 倍,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比重的19.9%,高于美国的18.3%;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 的受关注论文,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为22%(美国占比为24.7%);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 论文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的21.9%(美国占比为29.3%);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按购买力平价)相当于美国的95.6%。但研发支出与GDP 之比为2.23%,没有达到预定的2.5%。其中基础研究占全部研发经费比重较低,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为6.03%,其中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分别为53.3%、38.2% 和3.8%,显然,后者的比例较低,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兴产业以及突破性、原始性创新仍然不足。
7. 从中人类发展水平阶段跨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数据库,我国人类发展指标(HDI)从2000 年的0.594 上升至2018年的0.758,年均增速为1.36%,高于同期世界1.04%的平均增速,在世界189 个国家中,中国跃居第85 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其中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 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5‰、婴儿死亡率为5.6‰、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孕产妇死亡率为17.8/10 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5% 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为77.3 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72.6 岁,2018 年数据) 高出4.7 岁;主要教育指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42.8% 提高至89.5%,从大众化(小于50%)跨越到高度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 提高至51.6%,从精英化(小于15%)跨越到普及化(50% 以上)阶段。各级各类教育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我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从2000 年的9.6 年提高至2018 年的13.9 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年限(12.7 年),年均增速为2.1%,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速(1.3%)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1985—2018 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从6.2 年上升到了10.63 年,1985—2017年城镇从8.2 年上升到11.1 年,乡村从5.6 年上升到9.0年。通过教育现代化使所有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为未来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8. 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我国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全面小康社会。首先,消除农村贫困线人口。按2010 年农村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 年的4.62 亿人减少至2019 年的551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49.8% 下降至0.6%。其次,消除世界最低国际贫困线人口。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三个国际贫困线标准:一是最低贫困线,即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0 国际元(PPP,2011 年价格)的贫困发生率从1999 年的40.2% 下降至2016 年的0.50%;二是中贫困线,即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3.20 国际元(PPP,2011 年价格)的贫困线贫困发生率从1999 年的68.3% 下降至2016 年的5.4%,预计到2020 年基本消除;三是高贫困线,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5.50 国际元(PPP,2011 年价格)的贫困线发生率从1999 年的88.9% 下降至2015 年的27.2%,预计到2020 年将降至10% 以下,成为2020 年之后减少相对贫困的主要人群。这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先后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减贫的核心目标,为世界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
9.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我国各地区人均GDP 差异系数2004 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下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07 年的3.14 倍下降至2019 年的2.64 倍。从人口收入差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基尼系数2008 年达到0.491,2015 年下降至0.462,2018 年上升至0.474。已经达到党的十六大所要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预期目标,开辟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本世纪的头20 年,我国紧紧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惠及14 亿多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大的标志。
03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启示
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充分显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诸多优势。
1.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2020年总目标要求分两步走,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既相互衔接,又与时俱进。第一个10 年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10 年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十六大到十九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党中央对这一宏伟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对量化指标作了增量调整,不断实现发展升级。党的十九大又谋划了到2050 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
2. 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优势。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基于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提出2021—2050 年分“两个阶段”的宏伟大战略,分别用两个15 年、6 个五年规划先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分步骤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7 项主要目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25 项量化指标,其中11 项预期性指标,14 项约束性指标;制定重大任务,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 大类、70 多项,具体提出23 类、160 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提出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举措,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 大类、70 多项举措;①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接受全国人大监督。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14 亿人民大事、全中国大事的显著优势,即举全国之力,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社会与公民,形成全体人民参与国家发展的巨大合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更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代接着一代,一棒接着一棒,一步接着一步,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