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时间: 2022-04-18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4期 作者:孙久文 责编:SJW


                


图片

作者简介:孙久文,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北京100872)。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大门类下面的应用经济学科,主要任务是总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空间布局及发展规律,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对在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经济学理论上的解释,并通过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方法和政策建议。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从大的分期来看,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前

改革开放之前的新中国28年,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当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我国的经济地理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展。与自然地理相对应,成为地理学的两个重要的学科门类,这种情况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孙敬之教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敬之教授从1950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为了新中国经济地理事业的发展,以废寝忘食的精神,编写了100多万字的经济地理学讲义,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确立经济地理学体系的讲义。这套讲义编写完成后,就被教育部指定为高等院校的参考教材,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孙敬之教授还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地理、自然地理等地理学教材,并在紧张的教学之余,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2.第二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后

现代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是从产业布局学开始的。1978年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建设任务很多,产业发展需要科学的布局理论来指导。“产业布局理论”从1978年开始兴起,到2000年前被区域经济理论完全代替,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在中国的区域发展、产业选择、国土规划、农业区划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使我国东部沿海承接国际大跨度的产业转移,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制造业的中心。这段时期,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很不一致,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的开发开放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当缓慢。我国的区际差异,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轻微下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又迅速扩大。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加快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经济等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与之相对应,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从引进到成型的时期。进入21世纪,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学科本身也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中国的区域经济学是从改革开放之后,伴随市场经济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又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理论引进阶段。区域经济的理论引进是循着这样的脉络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引进区位论;20世纪90年代,引进区域经济理论;21世纪00年代,引进新经济地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区位论”,中国的区域经济专业开始形成。北京大学杨吾扬教授的《高级经济地理学》、人民大学周起业教授的《西方产业布局》是引进“区位伦”的代表著作。

二是消化吸收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化吸收,是以出版区域经济学教材和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为标志的。1989年,第一本区域经济学教材出版;20世纪90年代后期,区域经济成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教学体系开始完善。

三是实践应用阶段。进入21世纪后,区域经济学大量应用于中国地区发展的实践,成为重要的指导地区发展的经济理论,并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论。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实践证明,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阶段,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将更加宽广。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重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研究方面。由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资源配置理论、区域相互依存理论、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理论、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理论和区域政府干预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到21世纪00年代开始完善,经历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融汇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精华。二是应用研究方面。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发展与协调、区域产业结构、人口增长与迁徙、城市建设与中心地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应用研究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问题而提出并得到不断完善的一整套方法论。

2.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很多,这些理论有些是借用发展经济学的,有些是来自产业经济学的。但哪些是区域经济学特有的?笔者的观点是,在早期区划理论和区位论的基础上,演化出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也是经济区形成的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拓展了资源禀赋的涵盖范围,提升了智力资源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的存在反映了区域经济的聚集要求,经济的聚集带来人口的增加,形成城市和经济中心。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增长极、发展轴和经济带。其中,中心城市形成的理论基础也是规模经济。三是运输成本理论。经济活动必须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并支付距离成本(运费),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克鲁格曼以“冰山理论”来表述。运费因素是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高速运输技术、能源传输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理论正迎来深化与创新的节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迄今为止,区域经济学仍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各种理论、各种观点的同时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笔者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与教学体系分成三个部分。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要素禀赋问题。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在可利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中,那些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即是丰裕的要素,丰裕的生产要素就具有禀赋优势,禀赋优势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的基础。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因此引出产业选择问题和产业布局问题。第二,增长极问题。如果说利用比较优势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问题,那么利用增长极理论就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选择问题。增长极理论描述的是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产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辐射周边区域,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增长极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就是现实中的城市。增长极理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工具。第三,发展差距问题。不同的区域经历一定的发展时间以后,由于各区域不可能保持同等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发展差距的产生不可避免。对于区域发展的差距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了区域收入水平趋同假说,即著名的“倒U字曲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趋同还是趋异,或者称为收敛还是发散,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方政府,都在资助这个问题的研究,努力寻求解决区域收入水平与福利水平差异的途径。第四,区域贸易问题。区域发展离不开区域贸易。通过区域贸易,各区域可以获取本区域缺少的资源或者为本区域的产品寻求市场,同时,资源稀缺的生产要素及商品也得以丰富并相应降低了价格,从而使生产的成本降低。对区域贸易问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区域贸易,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禀赋、技术水平、需求结构、市场规模、运输成本等对区域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第五,梯度转移问题。区域差距的存在,使区域之间产生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研究者将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产生了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与区域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相关。主导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如果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或发展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该区域就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就是低梯度区域。受到产业发展要素变化的影响,有些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从而促进了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种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而扩展开来的。梯度推移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创新产品不断趋于成熟,产品市场扩大,要求生产规模扩大;其次是高梯度地区创新活动加强,新的创新产品代替原有的创新产品,要求为其创新活动和生产活动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空间;再次是高梯度地区生产费用上升,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也要求产业向成本低的区域转移。

(2)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区域是国家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区域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区域之间的关系。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区域之间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经济联系,有摩擦和冲突,也有互补与合作。因此,区域经济研究十分关注对区域关系的考察。

第一,竞争关系。区域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特点相似的区域之间。这些区域的产业特点比较相近,结构趋同,极易发生区域竞争,包括争夺市场,也包括争夺资源。正如胡佛所指出的那样,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是不同活动对于稀缺、不易开拓的地方性资源的竞争。市场区域之间存在竞争,供给区域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可能是善意的比赛,也可能是摩擦,更可能是冲突,这主要看竞争主体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客体对竞争区域的重要程度。

第二,合作关系。区域竞争虽然存在,但区域合作仍然是区域关系的主流。这是区域关系中一种活动的产出表现为另一种活动的投入时所结成的相互吸引的关系,对区域合作的双方都有好处,因为合作的内容经常是两区域之间劣势生产要素的互补,或者是互为市场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合作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和旁侧联系。后向联系是针对供给性部门的经济联系,即一个生产部门与对其投入的、为其供应原材料的上游部门之间的联系。后向联系对应的是产业的感应度,指这种联系通过感应度,依照生产活动的顺序不断向后传递。前向联系则是生产活动的结果影响产业链前面的产业的生产,即一个生产部门与消耗其产品的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联系对应的是产业的影响度,指这种影响通过一系列传递过程向前延伸。产业的生产活动除产业链上的联系外,在产业链的主链外面还存在一系列的与为其服务的辅助性产业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联系部门的个数很多,分布十分广泛,这就是所谓的旁侧联系。各区域产业生产不可能都局限在本区域,区域之间的产业上的生产联系十分普遍,成为区域合作的基本形式。产业合作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合作,因此开展区域合作应当从产业的合作开始。

(3)区域经济应用工具研究。区域规划、区域政策等属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工具,是近年来区域经济的研究热点。欧盟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区域规划与经济政策的问题。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对区域经济政策概念、范畴进行理论的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应当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制定专门的区域政策。两种观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认为中国目前的区域政策尚缺乏理论的基础。

三、区域经济学的未来方向

区域经济学是一个国内外接轨的学科,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同时,国际上的区域经济研究也在向前推进。笔者对未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做如下的研判。

1.区域经济学的中国化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理论是指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国内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如生产力均衡布局、区际非均衡发展、区际协调与协同发展、城乡统筹、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等,这些概念和理论组成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尤其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

2.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化和计量化研究方向

国际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模型化和计量化特点,是在投入产出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区域空间均衡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环境影响模型、动态城市模型、城市体系一般均衡模型、分散化城市理论模型等方面,更多和更广泛地应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因此,在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与国际接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进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对反映区域经济结构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二是进行预测分析,应用计量模型进行计量测算,给出经济变量值在未来时期或其他区域上的预测结果;三是进行政策评价,模拟各种政策措施,对比政策的模拟结果,对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比较选择。

3.区域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方向

到目前为止,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等基本的、直观性比较强的理论贡献,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性的发展成果继续强劲,这些研究和应用目前更多的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走出已有的框架,从更多的方向研究新的问题,比如异质性,城市体系,交通,公共政策等,这些研究能够带来实质性的进步,把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区域经济学,无疑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克鲁格曼认为,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收益递增的色彩弱化了,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外部性、聚集经济等的色彩加强了。就是说聚集经济理论等完全竞争范式下的理论正在具有更加重要的解释力和应用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新经济地理学更侧重于强调有形因素的影响,但现实世界中无形因素的影响更加重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4.区域经济学的国家—区域一体化研究方向

国际上的新区域主义研究,首先把经济规模的差异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来,改变了传统理论的一些假定,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这种国际层面的研究对于国际上地位日益重要的中国经济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内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层面的问题更加宏观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城市群建设,所涉及的六个区域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过程和一种状态:资源有效利用、要素自由流动、结构得到优化、政策取得一致。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归宿。正如当前宏观经济对转型问题十分重视一样,区域经济对转型问题也十分关注。但区域经济是分区域来关注的。比如,东部地区更多的是关注创新和产业服务化发展问题,中部地区关注产业升级与发展现代制造业问题,西部地区关注转型与能源开发等问题。注重不同区域的转型路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伴随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良好的产出收益。

5.区域经济学的生态经济研究方向

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论和现实的发展需要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能流和物流规律。生态安全关系全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做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建立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确保资源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本文节选自《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4期(整理 柳阳)

图片

图片

 


阅读 401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