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李国平: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难题,关键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时间: 2022-04-19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淡忠奎 2021-07-30 作者:李国平 责编:SJW


          


仅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距离世界级城市群的距离是越来越远。”在7月26日举行的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区域协调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

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角度而言,它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非首都功能纾解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空间骨架基本建立起来了。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现在明显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它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在下降,区域人口所占比重也在下降。”

当天,李国平作了题为《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报告。他认为,把创新作为核心动力,促进域内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使得周边城市产业发展与北京创新能力相匹配,才是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关键。


经济体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下降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五大城市群中唯一的北方城市群,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沧州、衡水、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11个地级市等区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2%、6.5%。

李国平谈到,这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下降很快,大概十年前,京津冀GDP占全国经济比重在11%左右,2018年下降到9.5%,到2020年这个数字又进一步下降。

2020年,京津冀GDP约为8.6万亿元,占全国8.5%;同期长三角GDP达到20.5万亿元,占全国20.18%。而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来看,京津冀跟长三角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京津冀人口吸附力也逐渐减弱。“七普”数据显示,长三角、珠三角都是人口增长重要区域。其中,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10年间人口增长超2000万,占全国比重从7.79%提高到8.93%;而京津冀10年人口增长虽然也接近600万,但人口占全国比重仅从7.79%微弱提升至7.81%,尤其是河北,人口占全国比重还在下降。

在李国平看来,京津冀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汇聚了全国1/3的国家重点试验室,1/2以上的两院院士,研发经费规模及投入强度近年来都不断提升。基于这样的优势,“十四五”期间,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解决增长问题的关键抓手。

不过,李国平指出,当前的现实问题是,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高度不均衡,北京创新资源富集,但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足,三省市尚未形成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

“北京创新资源非常丰富、创新成果也很多,但在河北、天津落地的科技成果转移还是比较少。”李国平认为。


围绕创新优势布局产业链条

实际上,在外界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产业链与创新链不匹配,区域内产业联系较弱,没有形成很好的带动和协同作用。

不久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指出,从“核心-节点-边缘”的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节点的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数量在城市群中的占比偏低,整体结构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国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北京的研发能力基本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是北京的强项,应该围绕北京的创新链来配置整个经济产业链。

“你不能反过来,为了顺应河北的产业,让北京来搞那些传统产业研发,这是不可能的。”李国平说,应该围绕京津冀已有创新链来配置产业,或者重点布局跟已有创新成果联系比较紧密、发展方向相近的高新技术产业或现代制造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京津冀产业协调对接机制正逐步建立。今年初,《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提出,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等三地优势产业,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资源与成果转化的精准对接成为重中之重。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开忠此前指出,要千方百计提升创新效率,聚集创新资源,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北方腹地的发展。在深入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同时,要发展“河北研发河北转化”“河北研发京津转化”,形成多模式交织的区域创新新格局。


作者简介: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淡忠奎 2021-07-30

图片图片

责任编缉:祁国燕

阅读 659
文章已于2021-10-08修改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