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肖金成 陈耀 孙久文等:向高水平开放与产业链升级要未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下)时间: 2022-04-19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2021-08-05 作者:肖金成 陈耀 孙久文等 责编:SJW


           


导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中部崛起”再次成为焦点。作为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如何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智库圆桌特邀五位专家提出对策建议。

图片

本期嘉宾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

白津夫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

肖金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 耀

国家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毅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孙久文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快速增长更要提质增效

主持人:新发展阶段,推进中部崛起总体思路是什么?

肖金成: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过去认为中部地区地处内陆,对外开放不占优势,现在这种区位劣势正在转变。我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大力度向西开放,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和新亚欧大陆桥,中部地区具有双向开放优势。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位于京广交通线上,“十四五”时期定会集中发力。安徽已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带,江西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山西与京津冀联系很密切,未来也将融入环渤海经济区。

各省发展基础良好,下一步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提质增效。

一是产业结构要升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来说,一产比重较大,二产和三产比重需要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将带来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城市要高质量发展。目前除武汉外,大部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规模都不大,但首位度比较高,说明省会以外的城市规模比较小,要和省会城市相互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此外,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数量较多,已形成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也会加强、质量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三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很多县域以农业为主,人口多、人均土地少、人均收入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到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白津夫:中部崛起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协同思维,促进深度融合,实现共享发展。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强化中部地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体系和机制,更好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作用。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东中西部协同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链合理布局和持续优化,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同时,要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城市群、都市圈战略,加大融合发展力度,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陈耀:推动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三大体系”的建设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第一,加快建设中部地区“三大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但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进产业集群化、数字化和生态化,提升科技和管理能力。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科技优势,依托中部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开展制造业基础前沿、关键共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创新,选择传统优势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数字智能技术改造,促进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部地区居中的区位条件,使得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能源、科技、水利、信息、城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更具全局性、关键性和紧迫性。要统筹谋划,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设施优势。在郑州、武汉、合肥、长沙等中心城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中心,全面提升中部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和在全国的枢纽地位;建设“西能中送”的特高压和重载通道,优化电煤生产和输送布局,加快油气管网和储备工程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加快5G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争取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提供高层次基础研究平台。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并强化中部交通物流枢纽的配置功能,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疏通痛点。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改造升级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和支付结算等金融设施建设。尤其要提升中部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重点打造郑州和武汉国际物流中心,发挥其在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优化中部地区空间布局,以“两群两圈一廊”引领高质量发展。所谓“两群”指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圈”指合肥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一廊”指“郑洛西科创走廊”。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优质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化地区,既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者,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建议将“两群两圈一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来布局,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覆盖了中部三省的31个城市,面积约32.61万平方公里。2020年三省总人口1.75亿,地区生产总值约10万亿元,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中原城市群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覆盖5省30座地级市,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亿,正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从内陆经济走向开放前沿

主持人:面对当前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的机遇,中部地区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

周毅仁: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可能产生新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区域发展逐步从东部引领迈向多极支撑、开放发展格局从沿海向内陆沿边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向城市群转移、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背景下,中部地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走向开放前沿。

中部地区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融合互动、融通互补,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完善开发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重要基地、拓展内陆市场的重要腹地,推动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

一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地区。要健全新型城镇化机制,努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同步推进市民化进程,积极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组团融合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要强化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增强要素聚集、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引领带动相关都市圈、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格局。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

二是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中部地区要牢牢抓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要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坚持先行先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是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互联共享,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中部地区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以及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

肖金成:在充分认识优势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部地区具有同质性,也就是结构趋同,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部地区的每个省应和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如安徽要面向长三角,江西南部应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与大湾区融合发展,江西东北地区包括上饶、景德镇、鹰潭、南昌、九江,应该面向长三角,赣西要面向武汉和长株潭。湖北和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要顺江而下,和长三角地区实现融合发展。河南和江西有相像之处,南部面向武汉,北部面向京津冀。山西要面向京津冀,和京津冀融合发展,山西的能源和京津冀有强烈的互补性,也和山东有互补性。山西和内蒙古将成为泛渤海(京津冀、山东、山西、内蒙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京津冀及山东实现一体化发展。


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主持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如何实现产业新突破?

白津夫:要充分认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安全意义,加大战略产业布局,重点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上持续发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全面实现中部地区崛起。

一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从三个层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第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促进多产业、多业态融合;第二,加快新服务发展,进一步放大产业链的功能,增强产业链的活力;第三,推进新场景开发,从更深层次推进传统产业链的重组和再造。

二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平台,包括设立内陆自贸区、探索自贸港,从比照自贸区、模拟自贸港起步,创造条件并促进加快落地。另一方面,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发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互通效应,实现联动性开放和穿透式开放,打破区域界限和瓶颈,促进供需贸易直达。

三是加快数字化发展。中部地区要实现跨界整合、平台互动,构建数字化产业发展体系、数字化区域协同机制,破除市场壁垒、区域壁垒,打开产业边界,强化产业链的共生效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工业APP,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肖金成:中部地区的共同任务是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工业化水平,中部地区人口多,劳动力丰富,未来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丰富的劳动力;第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有技术支撑,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人才聚集;第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有利于更多经济要素聚集。制造业本身也是一个绿色产业,不需消耗大量资源,也没有太多排放,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孙久文:当前,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正受益于国家重要战略的支持。作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中部地区制造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行业门类齐全、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化学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等多点支撑的产业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同时,先进制造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转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转移更趋于区域集中,包括化纤、纺织、钢铁、多元化工等在内的传统制造业逐渐向更有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地区集聚,中部核心城市成为产业转移的集中承接地。

“十四五”时期,新兴制造业如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等,都将不同程度地从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向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转移。随着高铁网络逐渐完善,空铁联运等运输方式将大大降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劣势,中高端制造业将在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崛起。

“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中部地区的首要任务。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区域联动优势、人口优势。

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产业转移不是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创新,推动国家战略性项目的建设和成果的应用。要紧抓数字经济战略机遇,推进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平台。要引导中部地区制造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加强研发设计、市场开拓与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衔接。

二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要建设制造业高效服务体系,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搭建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商贸物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三是健全配套保障措施。要优化创新环境,鼓励研发创新,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奖励和补助,促使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效转化为有用的科技成果。要培育龙头企业,重视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作者简介: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经济日报 2021-08-05)

图片图片

责任编缉:祁国燕


阅读 400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