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等:协调发展绘宏图 区域经济开新局时间: 2022-11-29信息来源:《证券时报》2021-08-27 作者:陈耀等 责编:SJW
编者按:8月23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新一轮中央支持四大区域板块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同时,一系列省区市发展战略和相关指导意见也相继公布,多维叠加的区域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上半年,四大区域板块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哪些基础,下半年有何期待、如何改进……围绕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东部率先发展 稳步前行需“内外兼顾”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实习生 唐颖
进入“十四五”以来,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以经济带、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在改革创新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
不过,当前“领头羊”的率先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专家认为,东部地区需要承担先行先试的风险,也要承受国际竞争的压力,同时要面临内部南北分化的冲击,还需要协调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不仅要做好“内外兼顾”,还要在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上不断前行,才能发挥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头引领作用。
“十四五”开局东部率先改革创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要素产出效率,率先实现产业升级。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今年以来,东部内地10个省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除河北外经济增速同比均超10%。东部地区还展现出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新动能,有6个省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20%。上半年北京新经济更是实现增加值7870.8亿元,占北京生产总值比重达40.9%。此外,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技术、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东部多省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里不断扩大。
同时,东部地区在示范区、试验区建设上继续先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上半年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过半任务陆续落地见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在上半年分别出台了相应发展意见或实施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我国经济总量的44%。目前长三角区域上海对于浙江和江苏的带动作用,深圳、广州对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体现。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在数字经济、数字通信行业的发展值得期待。
在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应习文看来,东部地区在全国发展中承担了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在产业链上要带头做好基础科学与卡脖子领域的难题攻克;在制度上要结合自贸区、示范区等先行先试,为全国总结好改革经验;在促进经济转型上要优先发展新消费,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在共同富裕战略上也要优先试点。未来,这些领头羊的先行先试经验也将不断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输出。
东部转型面临国际挑战与南北分化
从经济总量看,上半年,东部地区累计经济总量达到了27.71万亿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52.25%。但从上半年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增速、进出口增速看,东部地区却低于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区。
陈波指出,东部地区多个经济增速指标整体低于中部地区是经济发展规律。东部地区发展要突破的瓶颈更有挑战性,因为东部地区要实现的是经济转型,而转型意味着要做开创性探索,没有成功路径可以依赖。从全球来看,东部要发展的行业领域,是与全球其他领先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东部更需要与国际接轨,释放制度红利和潜力。所以,在此过程中,东部的发展压力会更大,经济增长不可能保持很高的增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我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是否稳固与东南沿海的强弱有关,因此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不能停止,未来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虽然东部地区始终保持着较高经济规模,但从区域内部看,东部地区增长企稳主要依靠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而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河北、山东近年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陈耀认为,东部地区内部的南北分化现象背后是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整体分化。相较于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战略的较早部署和诸多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不过,由于东南沿海承担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先行探索发展道路的主要责任,东部地区存在的南北差异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
在陈波看来,东部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从产业发展角度,理想的状态是东部地区将制造业更多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利用中西部已有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运输条件以及人口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得中国继续保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东部创造,中西部制造”的制造业发展蓝图。目前,东部和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更多是通过产能的转移,是转型的初级阶段。
东北振兴 需聚焦对外开放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实习生 唐颖
当前,东北地区仍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期,经济规模与增速弱于其他地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东北三省在转型期依然存在亮点,对新经济的培育和大力改善的营商环境已初显成效,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应保有信心与耐心。在“十四五”时期,东北需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努力打造国企改革与对外开放新高地。
转型阵痛期东北发展有亮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东北整体经济发展仍弱于其他地区。上半年东北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4.80%降至4.66%,整体经济增速也低于东中西地区。即使是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上半年东北地区农业产值在全国农业产值中的占比仍下降。
“当前东北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阵痛期,短期内不会结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东北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产业结构问题,过去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表现不佳,而近年来我国去产能对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大。重工业相比其他产业需要更多时间转型升级,因此东北可能还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的转型期。此外,东北的体制机制因素也是长期发展桎梏,营商环境还需不断改善。
虽然整体经济表现不佳,但上半年东北三省发展不乏亮点。辽宁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从工业新产品看,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倍,服务器产量增长73.1%,集成电路产量增长67.5%。上半年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上半年开(复)工项目同比增长15.3%,有力拉动投资增长。吉林在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均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
陈耀认为,吉林近两年相对较好的发展是东北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的一个信号。吉林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就在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上半年吉林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5.9%,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5%,不仅带动了吉林的经济发展,也说明东北三省发展是存在投资潜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东北三省在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行业表现出色,一方面展现出东北的工业经济活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产业同质化的问题。
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东北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相近,长期以来产业发展或多或少出现了同质化问题,主要集中在重工业、能源工业、农业、林业、医药等方面。未来东北可以发挥产业集中的优势,在区域间优化产业链的细分领域,比如制造业领域黑龙江可以突出航空航天,吉林突出汽车制造,辽宁突出船舶工业等。
打造国企改革与对外开放新高地
新一轮的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中,中央加大对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力度,沈阳改革专项工作被提升为由辽宁省政府领导,涵盖沈阳市域范围和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综改试验。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近期,国资委还召开了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现场推进会和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推进会。鞍钢与辽宁省最大国有企业本钢强强联合,推动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应习文指出,国有企业一直是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委推进东北央地企业合作,旨在促进央地企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机制、产业转型升级协作机制、公司治理互动完善机制、企业管理共同提升机制、人才培养提升平台、交流研讨平台和工作对接体系,使东北央地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近期表示,发改委将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区位优势。依托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延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点功能平台,采取更大力度开放措施。加强与其他国家经贸合作,打造重点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新前沿。
应习文认为,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连接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部通道。未来东北地区应把握东北亚开放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运用好“大图们倡议”合作机制,促进东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开放合作推动东北振兴。
中部地区崛起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无论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是7月底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强调,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上半年,中部地区经济规模占比继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全国,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加快发展。专家认为后续制造业有望较大规模转移到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建设将在中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稳步恢复 疫情冲击仍未完全消除
四大区域板块中,中部地区经济体量占全国比重超1/5,人口占全国近1/4。上半年,中部6省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排名第二,虽然比值仍没有回到2019年的水平,但较2020年有所提升。从增速看,6个中部省份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尤其是湖北以28.5%的同比增速夺得上半年各省同比增速第一名。中部地区增速水平的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湖北、河南、山西、江西、安徽和湖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去年上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以及整个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物流的冲击非常大。今年又遭遇极端天气影响,因此经济恢复速度相对较慢有其不可控的客观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去年数据对两年平均增速表现的“拖后腿效应”非常明显。数据表明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在上半年仍然处于修复过程中。
展望下半年,陈波认为,中部地区仍有很大恢复空间和潜力。以制造业为例,中部地区是全国的制造业基地,主要承接东部制造业的产能转移。中国由于疫情防控有效,上半年出口表现超预期,中部制造业发展当然会有较强支撑。
“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以来,中部地区获得的政策倾斜也将逐渐落地见效。因此,下半年中部地区的出口表现也有支撑。”陈波说。
从区域内部看,上半年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河南与排名末位的山西GDP相差接近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逾2000亿元。安徽表现亮眼,上半年地区GDP突破2万亿元。7月份安徽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延续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态势,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6月份。陈波认为,河南与山西的差距更多源于总量效应。安徽的亮眼表现在于成功引进多个核心项目带动了产业聚集,从而推动城市发展和经济提升。近年来外省流入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安徽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政策蓄力基本完成有望加速落地
陈耀表示,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中部省份聚集了多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在创新发展方面都表现出很好的态势。安徽合肥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湖北武汉光谷等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为中部地区未来发展带来潜力。
“中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互联互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信息数据中心建设以及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将在加快中部崛起中起到重要作用。”陈耀说。
近期,湖北、湖南等纷纷公布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其他省份也透露了落实《意见》的思路框架,政策蓄力基本完成。湖北立足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具体看,培育壮大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5000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名列其中。湖南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培育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为重点的长株潭装备制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安徽提出,聚焦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升级版,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江西明确,集中力量做优做实做强做大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此外,山西将通过上大压小、等量置换、淘汰落后、先立后破和能耗双控、减污降碳、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高端智能绿色发展。
陈波表示,中部地区主要聚焦制造业的升级,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中部各省制造业升级发展转型是基于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体现差异化,避免同质竞争。
西部大开发 开放创新释放新动能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上半年,西部各省区市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国家开放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诸多新进展。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西部地区需要在进一步提高公路、高铁、航空等综合口岸和枢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基建项目。此外,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了西部地区整体的对外开放空间。随着通道打开,对外开放对西部整体的带动作用还会增强。
经济复苏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关键
从总量看,上半年西部地区GDP占比在四大区域板块中排名第三,虽然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9年,两年平均增速水平则领跑。不过,从区域内部看,西南地区的发展快于西北地区的特征依然明显,两个地区GDP规模差距从2019年的28516.92亿元增加到34355.49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去年低基数和上半年重大项目密集开工的带动,上半年西部经济整体表现不错。西南、西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由来已久,两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基础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个差距短期很难改变,但二者的发展各有特色。
西南板块是西部对外开放的主要受益者,尤其是成渝地区、广西北部湾、贵州等地也是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西北发展的支撑点仍然在能源资源。
“西部大开发这些年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和规划,非常注重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重视培育发展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强调差异化分工和跨地区合作,强调根据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区域的特点,细分政策单元,进行分类指导。”陈耀说,这些做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
对内对外开放深化 产业转型加速
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少波指出,产业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部地区如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依据当地资源禀赋,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加快推进新格局形成,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部地区要在开放上形成新格局。陈耀认为,重点加强西部大开发的通道建设、平台建设、口岸建设,加强西部地区的开放主体培育和输出型产业培育,以及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国家已经在重点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并布局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边境合作区等开放载体和平台,赋予一系列先行先试和倾斜性政策。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处于全国较快水平。上半年从西北地区首个光储氢热产业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到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央企集团加速落子西部地区,多方发力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增强国家能源和重要资源保障能力。
同时,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优化开行,不仅延伸了物流线路、扩大了服务范围,使运输的货物品类由陶瓷、板材等30余种增至汽车配件、电脑配件、汽车等500多种,同时促进了贸易通道的高度融合,搭建了深度开展国际化合作的布局脉络。数据显示,1月至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3154列、发送货物31.4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96%、287%,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可靠运力支撑。最新数据显示,北部湾港至中西部省区市已开通6条双向常态化运营线路,班列服务范围覆盖10省(自治区、直辖市)36市71个站,辐射站点较2020年增加37%。近期,北部湾港集团和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集团首次合作开行的整列中欧班列,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启了和中欧班列常态化衔接的新征程。
陈耀表示,西部的对外开放提速将促进西部地区区域内的协调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为西部地区整体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通道打开,对外开放将对西部整体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
今年6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了西部大开发“十四五”实施方案。日前,全国政协第二十七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丛亮表示,下一步,西部地区将聚焦特色优势领域,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
作者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证券时报》2021-08-27)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