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会议动态
会议动态

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综述时间: 2020-01-25信息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9年第5期 作者:李曦辉 刘沛 责编:qgy 文 锐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学部委员及李钢、李曦辉、刘戒骄、戚聿东、尚增健、王燕梅、杨世伟等7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的“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于201812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宣告成立。论坛就经济管理学有没有“中国学派”、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学派、怎样建设中国学派、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对建设中国学派的作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

中图分类号:G353.1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5766201905-0141-04 收稿日期:2019-07-15

作者简介:李曦辉,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产业经济学会会长(北京 100081)。

刘沛,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

 


借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东风,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于201812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宣告成立。国家民委专职委员(副部长级)、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同志,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副部长级)洪银兴教授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他们认为这一论坛的成立是发出中国声音、塑造中国话语体系的良好开端,是中国学术体系建设的一种创新,具有传播价值。会议围绕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建设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建议,现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


经济学管理学有没有“中国学派”?金碚认为,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客观上都是有学派的。经济学管理学更是有很多学派,不仅有重大的学术学派,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种重大的学术分野,而且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分为学派的。任何学科只有存在不同学派,才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

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在客观上不仅是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个很庞大的学派,这个学派里头还可以分不同学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学主要有两大学术思想的来源,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范式,以此为基础形成当时叫作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源头就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根据苏联计划经济实践,加上对计划经济的想象形成了这样一个体系,叫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另外还有一些跟实际部门相关的学科,比如,被称为部门经济的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外贸等。这种学术源流不是很深厚,但是它与实践直接相结合,是关于经济工作的一些知识汇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学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论》作为指导思想和范式体系融入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这是重要的学术源头之一,再加上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的理论认识,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范式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者也在探索把西方经济学一些研究成果融合进去。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做尝试,能不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里面引入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成就。另一个学术源头就是西方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管理学未来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可以称之为“登山”。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体系比西方学科更多、更细、更庞大。但跟现实经济一样,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还不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做得那么精致化、形式化、数理化,发展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像“登山”那样,努力往高水平处走。具体表现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的现有范式撰写论文,争取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

另一个方向,可以称之为“下海”,就是开拓经济学管理学发展的“蓝海”,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和学术范式。向这一方向发展可能性很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实践。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科学进步中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发现有“反常”现象,也就是说用现有的学术范式来解释,好像有难解之“谜”,但还是可以在现有的学术范式框架中来解开这些谜团。如果这样来看中国经济,中国好像就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特例或特殊现象,它最终还是会归入西方经济学范式的主流框架之中。

托马斯·库恩说,还可能发生第二种现象,即发现现有科学范式完全无法解释的现象,即发生了科学范式的“危机”,这意味着要进行范式革命。我们现在还不敢说经济学是否到了范式革命的发展阶段,但是说面临范式创新应该是没有错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研究对象,这决定了经济学在中国一定会有重大的进展,会发生范式创新。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一般是从假定抽象的人性出发的,称之为“经济人”。马克思对人性的假定却不是这样的,他认为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中国经济学可以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再加上人类共同文化的遗产,来观察和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这是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的一个优势,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显然具有范式创新的意义。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不仅中国经济学,而且西方经济学也走到了范式创新的边缘上。西方经济学如果不进行范式创新,已经难以解释很多现实情况。原来经济学假设空间是匀质的,行动着的主体是原子,在经济学的空间中,原子就是人,扩大一点就是企业,它们的行为跟牛顿设想的物理空间基本一样的。它们之间发生着供给、需求、交换关系,如果假设是完全竞争的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能否达到均衡,实现福利最大化。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很显然,现在这两个假定都不太成立了,第一,现在的企业已经不像“原子”了,而可能是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个链。第二,假设的绝对空间也不成立了,现实中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经济空间并不是“匀质”的。可见,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中国的经济学,都已经走到了原有范式不能驾驭现实的境地。所以,必须进行范式创新。

据此完全可以认定,进行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推动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不仅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而且是中国学界的一个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

《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李钢研究员认为,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投射在学术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全球学术生态失衡问题,状态就是呈现为一个单一不稳定的学术生态,集中表现就是欧美道路是唯一正确道路,反映整个发展中国家成功模式的文章过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成功的模式理论尚未提炼成型。时至今日,这种全球学术生态的不平衡,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本身,都造成了很大伤害。因为,人们认为人类发展进步只有一条道路,世界终究会终结于发达国家目前的状态。全球学术生态急需重构,重构的道路很多,发展中国家总结自身的经验,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戒骄研究员认为,人类现有经济体制、发展方式,包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人造的,并不是自始至终存在的,一切人造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需要不断完善。中国学派也是一种人的认识或者是人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形成的一些结论,它区别于现有的西方学派,是对西方学派的完善、补充,甚至是扬弃,这就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各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利于人类的进步。

清华大学杨德林教授认为,参照物理学发展来看,往往实验结果出来了,传统理论解释不了,就会尝试去构建新理论,从而解释新现象。同时要考虑理论的可持续性,如果进行的相关试验能够跟新理论符合,那这个新理论就会得到认可。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当然也可以预测一些现在的社会实践,如果能够吻合,那么,新的理论构建就成功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社会就会螺旋式的上升与发展。从目前的世界格局与发展形势来看,构建中国学派是大有必要的。


二、怎样建设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


北京大学平新乔教授认为,推出学派就是要出好作品,中国学派就是要有自己的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形成特色;如果能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搞清楚,那就是中国学派。

暨南大学胡军教授认为,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如何从理论方面解释?理论与实践是不是脱节?中国学生学的是一套东西,做的可能又不一样,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这个研究的核心结论,可能就是中国学派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建康研究员认为,建设中国学派应该是一个目标导向,也就是要把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伟大斗争的过程,前提是一个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其中的政治统领。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只是伟大工程的上篇,现在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转折点,开启了更加艰难的下篇,这更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建设,为伟大的斗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进行中国学派建设,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重要的进展。

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认为,中国学派要成为一个学派,首先要反思经济学管理学的范式,它的基本逻辑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这个有问题,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范式而成为我们中国学派的基础。中国学派经济学管理学,既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管理发展独到的特别方面,同时也能够解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学,只有这样子它才能为国际上所接受。

南京大学郑江淮教授认为,中国学派的中国问题研究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的中国研究,就像一个分子跟分母的关系,分母是关于中国研究,中国学派做一个分子,肯定就会冒出来,特别醒目。比如产业经济学里面,芝加哥学派实际就是就某些问题形成共识,从而成为学派。中国学派建设同样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汇聚一批中国学者,形成范式创新,彼此形成学术共识,这样中国学派就诞生了。


三、传统文化和智慧在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学派建设中的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冯华教授认为,对中国自己的文化基因和传统智慧,一定要加以重视和充分利用,中国几千年文化养成了独特的基因,我们对人性的假设,就与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中国非正式制度、传统文化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解释中国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自身传统的文化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成武副研究员认为,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对中国智慧的深刻表述。中国智慧的力量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精神,只看做这件事情怎么能够成功。我们跟每个人打交道,都会注意到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和不同,不会用一个抽象人性去套每一个人,重视对人心、人性的把握。

管理世界杂志社尚增健研究员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无法用政治经济学来解释,这非常引人深思。因此,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讨论中国文化的时候,一定也要考虑中国的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有可能中国和西方是不同的。

北京大学周长辉教授认为,在经济学管理学西学东渐的模式下,西学范式一直缺少文化元素,而中国古典三千年文化深刻嵌入,必将为学术宝库增添丰富的内涵。作为理论工作者,能否将中国文化理论化、系统化并纳入管理学理论之中,也是衡量我们成功与否的标准,更是中国学派能否健康成长的分水岭。

南京理工大学周小虎教授认为,大家可能在谈中国学派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中西差异角度,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中华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不能仅仅依靠中国学派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一些独特性,更要看到中国文明和西方共同基础上的共性。


四、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建设的具体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冯根福教授认为,有些学者提出,中国不需要构建新的学派,原有的传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完全可以解释中国所有的经济现象。其实,这些学者所说的传统经济学,只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可以用传统经济学来解释的常规部分,经济超常增长的部分是传统经济学没有办法来解释的,需要用中国经济学派构建的理论来解释中国超常发展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陈斌开教授认为,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解释为什么致贫,怎么解决贫困问题。但结果是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实现它想要的脱贫目标。至少在发展经济学看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很难解释我们今天碰到的现象。然而,基于中国实践解决了脱贫问题,但没有理论的解释,只能说目前中国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因此,迫切希望构建中国学派经济学理论体系。

内蒙古财经大学杜金柱教授认为,任何学派的发展,其前提条件是能够丰富完善学科体系,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都是在促进学科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中国学派就要将中国实践在教学里面体现出来,在人才培养里面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论坛成立在整个经济学管理学发展过程里面有重要价值。

南京大学贾良定教授认为,目前在国际上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大多数是研究负面问题的,按照过去的范式,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表中国的见解是很困难的。因此,建议开展一些发展性的,可复制性的,针对世界上主流学术界讨论的中国话题的研究,与国外学者对话,采取中国学派与西方学派对话的形式,以达到交流和推广中国学派理论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戚聿东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奇迹怎样给出规范的逻辑一致的、符合现实的解释,这个理论创新任务还没有完成。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奇迹的发生一定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归纳和总结,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国际范式、先进方法,又能以中国经济为对象讲好故事,这是未来中国学派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


五、结语


金碚总结认为,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60人论坛实际是由一群60后学者发起的,60人论坛应该以60后为主,也可以吸收一部分50后和70后。因为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事业要寄希望于年富力强的一代。研究中国学派,不是说我们自己就是中国学派。成立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是希望汇聚国内一些最有活力的学者,来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学术创新问题。60人论坛的秘书处设在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和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大学已经批准成立“经济学管理学新兴学科孵化研究基地”,专门支持孵化新兴学科。60人论坛特别邀请了一些国内的经济学管理学顶尖杂志、出版社领导共同参与。论坛将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年会,二是专题研讨会。


 

A Summary of the 60-Member Forum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Li Xihui  Liu Pei

Abstract: Jin Bei as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other six experts and scholars such as Li Gang, Li Yuhui, Liu Jiejiao, Qi Dong, Shang Zengjian, Wang Yanmei and Yang Shiwei, sponsor the “60 People Forum on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Studies”,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December 23, 2018 at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he forum has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specific issues such as whether the Chinese School of Economics has a “Chinese School”, why it should study the Chinese school, how to build the Chinese school,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ole of wisdom in building the Chinese school, and has formed a series of groundbreaking Suggestions and initiatives.

Key Words: Economics; Management; Chines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