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会议动态
会议动态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时间: 2021-02-18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2021-01-12 作者:首都发展研究院 责编:qgy

2021年1月9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在线上召开。此次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论坛包括开幕式、上午大会主旨演讲和下午大会主旨演讲三大版块。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河北经贸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大学科研院所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春教授主持。

新年论坛开幕式

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龚六堂教授为论坛开幕式致辞。龚六堂代表学校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过去的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大学进一步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整合了北京大学文理医工各科力量,积极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2020年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取得了丰硕的决策咨询成果。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服务国家战略和智库工作,2020年1月召开了全校范围的智库工作座谈会,随后发布了《北京大学关于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新型智库工作的若干意见》,未来北京大学将会更进一步支持北大首发院及校内智库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首都战略。

开幕式上举行了《2021首都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仪式。该报告是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作为北京大学服务首都与京津冀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成为科学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物。《2021首都发展报告》主编、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教授详细介绍了该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2021首都发展报告》围绕首都北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政务保障与国际交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结构等方面,总结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发布仪式。2019年7月开始至今,李国平带领课题组开展了《指数》的研制。《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说明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冯长春宣读了“首发智库青年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以及“北京大学博士生首都发展研究资助项目”获资助博士生名单。

新年论坛上午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李国平主持。国务院原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顾问刘燕华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朱彤教授,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刘秉镰教授,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余淼杰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报告。主旨报告嘉宾分别就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国经济双循环方面,分享了各自重要观点、见解和最新研究成果。

新年论坛上午大会主旨报告

刘燕华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正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演变与跨越的十字路口。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京津冀地区可以大有所为,应当充分发挥首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

朱彤指出,京津冀地区过去5-10年内大气污染治理卓有成效,PM2.5浓度显著下降,健康指标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健康收益。但臭氧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其健康效应不容忽视。大气污染具有复杂的环境效应,因此需要多目标综合治理:一要推动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二要加强空气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的协同应对;三要综合考虑人体健康、生态效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余淼杰指出,国内经济大循环方面,一要公开、公正、公平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不同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二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贸易自由化;三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国内消费;四要以“两新一重”建设推动新四化融合;五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建设;六要促进投资便利化。尽管当前贸易全球化相对低迷,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只是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刘秉镰指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应当进一步明确首都圈与世界级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外首都圈与都市连绵带的发展经验。“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途径,协调是手段。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治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空间“骨架”;三要加快集聚区域创新资源要素,引育协同发展新功能;四要加快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配套深度融合。

新年论坛下午主旨报告第一场

新年论坛下午大会主旨报告版块共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林坚教授主持,第二时段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蔡满堂副教授主持。第一时段分别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凯教授,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武义青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久文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陆军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沈体雁教授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嘉宾分别就“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发展、京津冀的产业发展、中国城市规模与高质量发展、中国都市圈协同发展、首都经济治理现代化分享了各自重要观点、见解和最新研究成果。

王凯指出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北京的“十四五”规划在理念上、行动上和保障措施上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新冠疫情对城市生活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北京而言,在城市新动能的培育,补足城市建设短板的同时还需要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有新突破,因此北京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多元丰富的创新生态;要走高品质发展要绿色化、重人本;要加强公共空间的可感知性建设;要形成更加精细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武义青指出制造业是我国发展实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基础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强化要素约束,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制定支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孙久文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存在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体系发展不完善等问题,要逐步改善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重新构建产业链条,重点推动产业转移;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

陆军通过对都市圈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都市圈普遍存在网络化程度不高,政策壁垒太多,创新集聚中部分地区马太效应突出,外围城市无法发挥创新节点属性和技术承接能力被弱化的问题。并从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未来都市圈的发展提出建议。

沈体雁提出了“五好城市模型”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发展的五“难”和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四支利剑。五大难点分别是在功能疏解的前提下,达到世界级竞争力产业集群的难题;规划与资源配置权利不独立的前提下实现财税平衡的难题;人口收缩与老龄化前提下打造创新发展先锋队的难题;减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乏力,北京独撑北方经济担当的难题。四支利剑包括打造现代化的科创体系、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化空间体系和培育现代化新动能体系。他还指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应作为首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新年论坛下午主旨报告第二场

第二时段分别由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赵作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外合作处处长李军凯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杨明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孙铁山副教授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嘉宾分别就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城市体检评估、京津冀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分享了各自重要观点、见解和最新研究成果。

赵作权介绍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经验,总结了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指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经验将为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李军凯指出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应当多管齐下推动科技创新,充分重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着力优化科研人才引进、成长和创新的环境,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对接平台,建立校企互认的应用研发创新类专业技术职称序列与奖励机制。

杨明介绍了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历程、类型和内容,指出要使体检能用好用管用,需要面向操作、面向治理、面向共识、面向应用;而降低体检的工作成本,需要实现制度化、精简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孙铁山指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趋缓和制造业的发展有关,三地间制造业发展缺乏协同,北京制造业发展一枝独秀,但缺乏和津冀联动,河北企业盈利和创新能力较弱,陷入低端锁定。针对以上情况,要打破京津冀既有的垂直分工格局,通过京津联动辐射引领河北,突破河北制造业低端锁定。

万鹏飞指出,接诉即办是一项重大改革,增强了党政官员的民主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了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解决了老大难问题,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励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接诉即办制度具有十大亮点,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关键突破口。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起并主办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迄今为止已经举办6届,成为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被专家誉为该领域新年学术第一会。2021年新年论坛是由北大首发院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联合主办,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前线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经济周刊、搜狐城市等提供媒体支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副理事长黄侃,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政协常委,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李昕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开忠教授,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唐晓峰教授、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赵鹏军教授等政府管理人员和知名学者出席线上论坛。此外,来自首都及全国各地高校、研究院所、政府机构等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近二百人参加此次论坛。2022年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计划于2022年1月8日(周六)在北京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