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首都发展报告》暨《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在京发布时间: 2021-05-22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李盛明 2021-01-13 作者:李国平 责编:SJW
2021年1月9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在线上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以“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论坛包括开幕式、上午大会主旨演讲和下午大会主旨演讲三大版块。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河北经贸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大学科研院所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冯长春教授主持。
《2021首都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仪式是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的重要环节。
《2021首都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科学出版社联合打造的首都研究精品图书系列: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之一。作为新时代首都新型高端智库的成果集中发布与展示载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于2019年整合原有发展报告产品,将其统一改版,以“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的形式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1首都发展报告》主编、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教授进行了内容发布。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该报告围绕首都北京在这一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政务保障与国际交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结构等方面,总结首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新发展阶段北京履行大国首都重大使命,所应有的新担当和新作用。该报告分为总论篇、分论篇和专题篇三个部分。总论篇分析面向“十四五”时期,首都北京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进而提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民生优先、绿色发展、空间优化、韧性安全六大新战略;分论篇总结分析北京在政务保障与国际交往,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空间结构与布局五大重点领域的现状特征、关键问题和应对策略;专题篇包括“在人口调控政策下保持城市活力对策研究”和“北京市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两项专题研究成果。
该报告对首都发展所处阶段的研判、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总结、所提出的“十四五”六大新战略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建设成为以首都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为特色的首都高端智库。
论坛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教授对首发院研制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以下简称《指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布。
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开始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2019年7月开始至今,李国平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展了《指数》的研制。《指数》是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发展指数,定量测度和评价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全面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不足,并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指数》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数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8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6.18增长到80.99,增长了4倍多,说明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京津冀创新能力指标从2013年的3.01增长到2018年的15.11,增长了4倍;京津冀创新环境指标从2013年的0.64增加到2018年的18.05,增长了28倍。从三省市情况来看,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59.96增长到86.24,在三地中增量最多,体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从33.07增长到36.96。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从7.81增长到19.88,取得了明显进步。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出以下亮点:第一,京津冀创新投入全国领先,北京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高端人才聚集方面成效显著。京津冀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论文、高质量专利、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大大加强,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0.885,形成以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网络结构。第三,京津冀三地间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从2013年至2018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819件上升为8673件,增长了49%;其中与廊坊、保定、沧州等周边地区的技术合作增长趋势尤为明显。此外,北京与天津、河北的技术交易项数及成交额均快速增长。第四,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更为活跃,北京产业外溢效应明显。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的产业活动单位达到1.6万家,比2013年末增长180.2%;北京法人单位在津冀地区的产业活动单位1.2万家,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五,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京津冀高铁网络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在全球网络中的要素汇聚能力。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科技服务高地和全国双创引擎,独角兽企业占全国比例近四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位居全国第一,为京津冀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服务支持。
该报告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推进状况、问题和趋势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总结,对把握下一阶段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着力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