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学者发言
学者发言

傅卫:人民健康至上——关于抗击疫情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时间: 2020-03-10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2020-03-08 作者:傅卫 责编:qgy

在全国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3月7日下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公共卫生体系治理变革”专家网络座谈会,座谈会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教授主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傅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田雪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等知名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就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治理变革积极建言献策。现将专家发言实录整理发布如下。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全社会对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关注和反思。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有七点想法。


    一、要做好经常性应对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挑战的准备

    一是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极大。我国依然存在传染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存的双重疾病风险。慢性病目前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但是传染病带来的重大疫情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对外开放和国家安全,其冲击力和危害性巨大。

    二是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风险从未远去。近30年来,全球出现新发传染病40多种,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和难点领域。防治形势复杂,防控难度增大。有输入性、内生性新发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或消除的再流行风险,还有一些其他的群体健康损害和生物安全事件也不容忽视,如药品、食品、疫苗、血液制品的污染等

    因此,需要系统性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二、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升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

    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把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把重大疫情防控作为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任务,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围绕公共卫生安全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强化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研究出台国家卫生安全法和国家卫生安全战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建立卫生安全相关的议事协调机制,将疫情防控中的政府部门协作、军民融合、举国动员、战备状态的做法,转化为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相应制度和机制。


    三、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009年启动新医改,历经10年,四大体系建设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滞后。此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普遍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研判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实验室检测能力、高安全等级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滞后,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等。

    加强疾控体系改革建设和发展是重要的任务,要加强整体设计,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全面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实验室能力,强化检验检测关键技术能力储备和研发;二是完善各级疾控机构的不同功能定位,加强传染病防控标准规范制定、实验室监测、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对医疗机构、基层人员的培训、质控、指导等;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医学教育中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存在分割,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交叉不够。建立公卫医师队伍,提高临床医学技能。改革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四是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四、突出平战结合,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是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的基础,是成功战胜重大疫情的关键。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应该统筹考虑平时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结合常规资源和储备力量的考虑,在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中完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区域布局和床位规模;依托区域内综合能力强的公立综合医院,提高建设标准,做好流程设计,预留传染病诊区和可改造的基础条件;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加强应急储备和日常防控演练,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急救车辆(包括负压救护车)配备。


    五、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机构和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

    基层在预检分诊早期发现病人、重点人员排查、居家隔离管理、防疫技术指导、患者康复复诊、健康咨询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疫情应对中作用发挥很不平衡,仍然需要大力加强。

    一是要加强基层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场所标准化建设等,同时加强社区康复、健康管理等功能区域的建设,要加强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如应急药品、防护用品,以及必要的救治设备等。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推动合理的分层、分流救治。

    二是要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压实对签约对象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动态掌握、及时上报等责任;推进以医联体、专科联盟、医院集团等为主的纵向整合,实现设备与技术共用共享,强化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医防融合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三是要持续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和整合应用,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具等手段,开展网格化管理、健康宣教、健康监测和跟踪服务、随访服务、传染风险评估等。

    四是加强健康社区健康乡村建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社区卫生机构、社区工作者、小区保安、家庭等在控制疫情的社区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强化群防群控机制,要将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工作密切结合,协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设健康环境,教育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


    六、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

    这次对疫情监测、预警发布的质疑很多,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由于现有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主要监测的是确诊的传染病诊断而非早期临床症状和表现,在对重大感染性疾病的预警上存在滞后性。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打通并整合现有传染病报告、医疗机构内感染、耐药菌与抗菌药物使用,以及药品、疫苗、食品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监测系统功能,建立满足“症状监测”要求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对疫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预警意义的信息;二是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口径一致;三是加强大数据的联通整合、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用,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努力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重大疫情应对培训和演练,提升应对能力。


    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

    目前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紧密结合、连续服务、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尚待建立;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协同性不够,数据共享及转化应用渠道不够通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在业务、信息、人员等方面缺少衔接协同,存在防、控、治分离。必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常规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协同作用,打通全链条的防控救治环节。要建立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资源统筹调配与业务协同。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实现全链条的防控救治。&



傅卫:国家卫健委卫生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