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补足城市发展的短板时间: 2020-04-22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2020-04-18 作者:李国平 责编:qgy
我今天的发言的题目是《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补足城市发展的短板》。
我将先谈一下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再讲一下增强城市韧性方面的一些个人观点。
疫情开始以后,在2月初的时候,我们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为首都高端智库,就开始针对疫情对北京的经济影响做了一些研究,在2月10日就形成了一个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对北京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报告,在三种不同的情景下,预测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为-2%到-9%。当时是疫情刚开始,主要是考虑北京是超大城市,并且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大,所以受到的直接影响也非常大。现在看起来,总的预测以及对各个行业的预测还是相对比较准的,不仅仅是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也同样会是负增长。现在看来,预测结果和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情况非常接近。
我们把这个预测分析报告也提交了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应对疫情影响下北京市经济下行的六点对策建议。北京在2月5日左右出台了一个北京针对疫情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16条,我们觉得16条不够,所以在2月15日也形成了一份《进一步加大北京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助力发展的政策建议》。作为一个智库,开展对策研究即是职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这次突入袭来的严峻疫情,我想说的是我们如何从城市韧性的角度或者说区域韧性的角度来应对疫情的影响。在4月9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面对灾难,城市如何保持韧性》,在《北京规划建设》2020年第3期发表了“增强北京城市发展韧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管出现了此次如此严重的疫情,那是不是要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政策,包括对大城市和大都市圈的认识。我认为疫情的出现并不能够完全影响我们大城市的发展和大都市圈的发展,面对未来中国城市化的路子还远远没有走完,所以还要进一步发展,而且国家已经明确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人口和经济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
但这不意味着大城市不应该积极审视和应对城市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城市韧性方面的短板。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以前我们的毛病在哪儿?以前的毛病更多的关注于GDP,忽略了城市安全这一短板。大多城市发展都存在安全短板,包括我们如何应对各种灾害,包括这次疫情,可能还有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等。因此我们如何进行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圈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区域和城市角度怎么应对疫情,很多专家也提出来了要产业链补链、强链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依托城市和城市群这样一个重要的空间载体来补链和强链。针对城市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体系等健康和城市安全方面的一些短板,进行前瞻性的韧性城市布局,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
第一是在基础设施韧性方面。要加强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这次因为应对疫情我们提出了新基建的理念,在这个理念下强化城市间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城郊铁路建设等,除了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以外,对人口的分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讲城市可能在中心城区过度集中是有问题的,所以要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这种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可以减少过密问题,这时候不论对经济、对城市、对整个应对都是有好处的。大城市要发展,大城市怎么发展,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是一个应对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基础设施的韧性方面我们要结合新基建来寻求基础设施应对各种疫情的影响。
第二是经济韧性方面。经济韧性其实也是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寻求自给自足和对外开放的平衡,我们不能因为疫情就把国门关上或者不搞贸易了,贸易还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国家足够大,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产业配套能力都很强,所以在一些关键的民生经济领域里面我们强调自主性和多元化,相对来说自主能力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第三是社会韧性方面。这次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主要以社区展开,是很有成效的,中国的制度优势是很明显的,我们强调党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动员能力,也是极其有效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可能有些国家和中国不太一样,但也做的不错,主要是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大量的志愿者队伍来参与疫情防控。从这次疫情防控来看,社区领导和干部非常辛苦,如果有更多的大量的社区志愿者和更好的社区共同体,也将增强社会韧性。
第四是制度韧性方面。完善城市规划相关的内容,包括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我们整个城市规划里,很多都提到了韧性城市建设,但实际上很多方面并没有完全落地。所以今后不仅仅是写在纸上而要落实到实地,我们这个城市就会变得更美好更加能应对各种挑战。
总结一下,我们从区域角度、从城市角度要积极地应对疫情,建设韧性城市,把我们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城市群在发展中的安全短板补上来。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
杨开忠:谢谢国平,时间把握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