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学者发言
学者发言

专家解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时间: 2020-06-30信息来源: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20202-06-25 作者: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责编:qgy

6月1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正式开展社会公示。示范区范围为“两区一县”约2413平方公里的行政辖区,先行启动区范围为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姚庄五个镇全域,约660平方公里。我们注意到,示范区总规为示范区提出“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总体发展愿景,突出生态绿色特征,提出构建示范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构建专业、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政产学研”科研生态链建设,研究院推出“智库带你看”云沙龙。

本文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就示范区总规进行解读。(专家按首字母顺序排序)

          

        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一张施工图,给出了今后若干年,生态绿色示范区所应该做的具体工作和希望实现的确定目标。总体上来说,理念先进,步伐稳妥。下一步的工作在于如何进一步细化实现目标的现实路径。为了落实高质量和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规划具体规定了研究开发的投入比,若干年后要达到产出的5%这一先进目标,以及单位面积产出要达到15亿元/平方公里,这为整个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定出了高标杆,也为下一步招商引资定了正面清单。


段进军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

规划草案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创新性地提出“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总体发展愿景,体现了“四高”特征:

第一,高水平一体化。作为国内首个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国土空间规划。同时,规划强调一体化示范区要率先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生态用地储备、绿色金融等领域创新。

第二,高标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草案充分彰显了生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坚持生态筑底、理水为要,通过优化各类空间,形成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生态绿色示范区。

第三,高质量经济发展。规划草案以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为目标,强调依托长三角科研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化研学产高效互动,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链条,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第四,高品质人居环境。规划草案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规划形成由活力城区、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构成的三级全域城乡体系,不仅顺应了时代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贾善铭    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草案,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草案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绿色一体化先行的思路创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生态绿色先行,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二是,生态绿色一体化为基础的模式创新。通俗讲,就是以生态绿色一体化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底”,为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提供指引,实现了生态绿色优先、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的有机融合。三是,生态绿色一体化推进的机制创新。规划提出的“共建共享、共担共赢”治理方式,不仅可以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可以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保驾护航,更是城市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林永然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讲师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实现“全域发展一张图”。6月18日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草案)》在我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打造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样板间”的重要实践。此次规划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核心,强化发展模式、合作机制等全面突破,有助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和集中落地实施。


刘江会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草案高标准提出了要在示范区内“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产业体系”,构建以“五类经济”为引领的产业体系。“五类经济”的定位不仅反映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也契合了以绿色、生态、低环境影响和高质量发展为特质的示范区的内在要求。其中,“融合型数字经济”打造将促使在示范区内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前沿型创新经济”的打造将有力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并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功能型总部经济”和“特色型服务经济”的打造将有助于在示范区内培育能够“为全球提供高端服务”并能够“在全球布局生产和缔结产业链”的本土型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引擎企业,加速“全球在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在全球制造”的进程,从而提升长三角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刘乃全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长三角生态绿化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突出了两个特色,一是以水为本,体现了江南风韵的特色,二是强调了历史文化的底蕴,要打造三条历史文化带,京杭运河历史文化带、江南传统历史文化带、水乡人居历史文化带。从而将江南历史文化与江南水韵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该空间规划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


刘修岩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空间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规划草案聚焦于模式转型和绿色生态发展,致力于探索建立一种跨界协同的空间治理新机制。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竞争,在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环境治理的跨界协调和协同就成为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规划草案的推出正当其时,其后续实施将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也将为区域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模式创新提供新样板和新方案。


刘雅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明清江南市场是传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顶峰,密如蛛网的河浜港汊以及星罗棋布的市镇组成了市场与城镇体系的主体,江南地区不仅在经济上,也在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具有强烈一致性,虽分属不同省份,但数百年来一直有联合的呼声。位于上海、苏州、嘉兴之间的一体化示范区就扎根于如此深厚的一体化土壤之中,为我们探索新型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最佳的试验场。


李培鑫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草案6月18日起正式开展社会公示,从内容来看,规划草案具有“紧扣一体、突出绿色、立足人文、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紧扣一体:三地共同编制跨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本身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同时规划草案也充分反映了产业共推、生态共建、设施和服务共享等区域一体的内容,而另一方面,草案也着重考虑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构建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的三级全域城乡体系,营造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城乡空间格局;突出绿色:草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示范区的发展理念,结合示范区水网密布的实际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结构,通过活水畅流、控源减排、外排内蓄营造更优质丰富的水空间,同时在锁定建设用地总量的情况下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更优质的农业空间;立足人文:草案为示范区提出了“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总体发展愿景,将人居品质的提升作为主要立足点,特别地,规划要保护和传承江南特色历史文化格局,控制建筑形态,形成与水乡古镇风貌相协调的“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空间感,塑造江南韵、小镇味和现代风共鸣的生活场景;把握高质量发展:对于示范区,规划草案也进一步明确了其高质量发展的定位与目标,打造“两核、四带、五片”的空间结构,着力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和湖区经济为重点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形成“研-学-产”协同共进的空间布局。


麦 勇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绿色、协同、创新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长三角生态绿色的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正逢其时。从影响因素来看,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管制型环境政策等对城市绿色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空间网络结构来看,长三角城市绿色协同创新网络尚未进入成熟期,表现出极强的空间不均衡性,且绿色协同创新城市等级的位序结构有待完善,随时间推进,将出现空间绿色生态协同中的“强者更强”的空间马太效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规划》的推出有利于生态资源在空间的整合与协调,进一步促进生态绿色在长三角的和谐发展。

沙宗尧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显著特征,经济发展水平高、区位优势突出,全球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发展协调优化、绿色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概括了长三角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明确了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创新为龙头,依托区域协调联动,突出绿色生态发展,优化城乡格局和产业格局,通过共享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效益最大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人、地和谐的生态格局,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创新链、产业链共进的产业体系,建造体现民生需求的江南韵、小镇味和现代风共鸣的生活场景,发挥智慧支撑体系下的服务和设施共享,所规划的场景和未来发展可期。


宋 瑜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主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秉承人与自然的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融合等和谐发展的理念,不仅是对示范区地理空间的规划,也涵盖了对生态空间、人文空间、产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规划。相信通过示范区的引领示范效应,长三角地区将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更多方面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

杨上广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长三角产业特色小镇发展联盟学术主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习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型发展理念在中国区域实践层面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其中高质量一体化绿色发展是中心思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是关键理念,经济社会协同和空间科学规划是主要抓手,机制体制创新是重要突破口,环境约束和产业约束是两大基石。长三角示范区空间规划的理念和实践将为中国省际、市际等各个层面行政边界区区际高水平合作提供样板和示范,为中国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型发展理念。


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讲席教授

示范区总规为示范区提出了“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的总体发展愿景,这具有世界眼光,体现了中国特色。规划突出了生态绿色特征,构建示范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未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应更具有鲜明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其小空间尺度、精准化的跨区域合作更能体现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既有优势和短板,建议示范区未来发展聚焦开放型教育、创新型集群、融合型数字、生态型湖区以及基础型服务的五类经济抓手,形成经济新增量、发展新动能、生态新示范,以最大尺度彰显一体化示范区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