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 学者发言
学者发言

第34期讲座回顾 | 杨开忠:面向新征程的新空间经济学时间: 2022-11-29信息来源: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作者:杨开忠 责编:SJW


                       

图片


长三角学术报告

瞭望区域经济

图片


导 语
       
新中国空间经济学萌芽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起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从世纪之交逐渐接轨国际空间经济学前沿。然而,包括新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以往一切空间经济学无不以物质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消费为基础,聚焦于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有形因素,忽视知识、信息、数据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作用,他们虽然能够较好地解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空间逻辑,但难以解释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空间逻辑。随着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来临,传统空间经济学解释日趋失灵,空间经济学亟待创新。

2021年8月14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我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开忠教授为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师生做了题为《面向新征程的新空间经济学》的学术报告

讲座梗概

为什么走向新空间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集聚发展内生于厂商层次的规模报酬递增、要素流动、货物运输。新空间经济学扬弃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集聚发展内生于厂商层次的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流动、人物运输与空间品质的互动,报酬递增、知识流动、人物运输、空间品质共同构成新空间经济学的基石。

回应社会再生产导向转变,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传统空间经济学以生产为中心,重视生产函数,相对轻视生活,消费者效用不过是消费物品的函数。在知识经济中,物质财富比较丰富,人民需求也多样化,人民日益讲求生活质量,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的问题,社会再生产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生产并不能自动导致人民幸福。

反应货物、人物运输对比和集聚经济的基础变迁。传统空间经济学集聚经济基本上是建立在货物运输成本基础上的。但在知识经济中集聚经济日益重要地来源于缩短人物运输距离产生的效应——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集聚经济的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空间经济学“新”在何处。

第一,创新区位决定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区位,知识分为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意会知识是难以表达的技能、心智模型、处理问题的方式、组织惯例。在数字经济时代中,编码知识传送受距离限制越来越小,以至于其运输成本为零,但意会知识具有无意识性、环境依懒性、个体性,源于经验体验,一方面个人式载体,另一方面,传播一览与面对面交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不仅是最重要的最稀缺的资源,而且难以运输户,因此知识区位决定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区位。

第二,人才区位决定知识区位,新空间经济学以罗默琼斯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尤其是卢卡斯人力资本形成函数为基础探讨创新在哪里的结构性逻辑。人是知识能动的创造者和主要载体,因此,知识产出根本上是人才投入与人才集聚的函数。在知识经济中,人才作为最稀缺的资源,其讨价还价强,是支配力。资本追逐人才,而不是人才追逐资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人才区位决定创新区位,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创新,哪里就有追求新知识并将其投入生产过程的企业。这是不同于传统空间经济学逻辑:个人作为生产者是同质的,知识资本创造的工作岗位的追逐者和接受者,其工资收入由资本主导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个人是工资的追逐者和接受者,人随资本走,因此,哪里有资本和产业,哪里就有人才。

第三,空间品质决定人才区位。四个方面,从消费来看,知识经济中,人的需求高级化多样化,求职求美自我实现的成长需求成为重点,空间品质在效用决定中地位提高了,人才具有更高的成长需求,对空间品质要求更高;从可贸易性来看,运输成本重要性逐渐下降,无论身处地球表面任何地方,企业和家庭越来越容易有效地且均等化获取全球任何地方所提供的可贸易品,因此不可贸易品变得十分重要;从人的空间位移来看,选择空间品质优越的地方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行成本;人才市场全球化、人才价格由全球供求关系决定,对特定区位而言是外生的,同一人才的收入在不同区位上几乎是无差异的,人才消费者效用差别几乎唯一地决定于其选择的区位之空间品质,地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公告政策根本在于改善空间品质。为了在全球竞争中集聚人才,实现区域繁荣,必须把不断提升空间品质作为关键,实施空间品质驱动发展。与以往空间经济学强调可贸易品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不同,新空间经济学强调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关键作用。

第四,以人物运输成本为基础的集聚经济。以往空间经济学,除阿隆索的区位竞租理论模型和城市经济学外,几乎无不强调货物运输成本,而忽视人物运输成本。然而,与以往空间经济学强调货物运输成本不同,新空间经济学强调人物运输成本。新空间经济学假定个人对不可贸易品消费具有多样性偏好,因此,旅行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日益重要的内容,新空间经济学假定面对面交流是创新最要投入,因此,缩短人物运输距离能产生集聚效应、人才池和溢出效应。
 
新空间经济学与以往的区域/空间经济学互补,不是相互取代的。以往空间经济学强调贸易、物质资本重要性,因而与贸易理论、资本流动紧密结合。新空间经济学强调地方性和创新,因而,不仅与地方发展关系紧密,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与人力资本、创新与新增长理论结合紧密。这就是这几年新空间经济基本思想和逻辑,感谢大家的聆听。

特别说明:内容根据讲座速记整理,仅供读者个人学习,严禁抄袭或商用!


图片



研究院简介



图片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范恒山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校长孙海鸣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为核心,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持续发挥资政启民作用,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系列指数,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等多个系列著作,研究团队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篇学术影响力持续放大。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26篇,近40篇理论文章与学术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刊发、转载或报道,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20年以来,上报或完成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上海市与各地政府约稿9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常委以上领导批示21篇,决策影响力凸现。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学术报告

瞭望区域经济,学术引领未来

图片

点击链接查看往期讲座回顾

第33期讲座预告 | 张大卫教授主讲“弘声论坛”系列之——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

2021-04-09

图片


第32期讲座预告 | 刘修岩:空间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城市创新?—基于几何形态视角的分析

2021-03-25

图片


第31期讲座预告 | 宁越敏:刍议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2021-02-24

图片

第30期讲座预告 |沙宗尧:时空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及应用

2021-01-20

图片


往期推荐




第29期讲座预告 | 丁健:宏观经济环境巨变下的实体投资方略——兼论“十四五”期间的新投资理念

第28期讲座预告 | 许宪春:数字化转型与统计挑战和创新

第27期讲座预告 | 张燕:关于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第26期讲座预告 | 侯永志:高质量发展的点滴思考

第25期讲座预告 | 谭睿鹏:分配不当和缓解:基于中国发电市场的研究

第24期讲座预告 | 金凤君:新全球化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

第23期讲座预告 | 张学良:国内大循环新趋势与大数据场景新呈现

第22期讲座预告 | 重量级神秘嘉宾: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第21期神秘嘉宾揭晓 | 范恒山: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第20期年中系列特辑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挑战、新合作与新增长

第19期讲座预告 | 范剑勇:房住不炒、饮鸩止渴与新基建:新冠疫情背景下财政货币刺激政策能起作用吗?

第18期讲座预告 | 宋学坤:美国县级新冠疫情风险预测的时空扩散模型

第17期讲座预告 | 杨超伟:疫情数据时空分析

第16期讲座预告 | 倪鹏飞:东中一体:理论法则、经验事实与战略对策

第15期讲座预告 | 孙久文: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第14期讲座预告 | 刘修岩: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变——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与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

第13期讲座预告 | 鲍曙明:新冠病毒疫情冲击对长三角地区影响分析


关注“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公众号

获取更多信息

图片

电话:021-65903058

邮箱:iyrs@mail.shufe.edu.cn


阅读 335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