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国系列 > 《国土规划与城市发展》(1995年12月)
《国土规划与城市发展》(1995年12月)

国土规划与城市发展 中国沿江开发开放战略时间: 2019-07-31信息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 作者:方 磊 责编:qgy

一、实施“长江开放战略”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东欧、苏联等国家的巨变和中国周边国家地区的高速度发展,客观上要求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速经济发展步伐。正是在这一新的国际背景下,在总结中国十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各地区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增长潜力,中国政府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看成是90年代中国最重要、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先行区。因此,自1990年以来陆续作出了开发浦东;筹建三峡工程;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统筹规划,加快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开发、开放步伐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加快上海浦东、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一,这一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南北方向的中间地带,是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过渡带,起着承南启北的作用。因此,在中央布局和地方布局的作用下,这里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有宝钢、武钢、马钢等钢铁基地,上海、扬子等石化基地,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汽车生产基地和一些机电、轻纺工业生产基地,还有长江上游地区三线工业力量和将要形成以三峡为中心的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等。这些基地不仅在规模、数量上在全国总体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在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也都占有明显优势。第二,这一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一是有得天独厚的通江达海的区位条件和港口优势。二是水能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好。三是有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四是工业基础雄厚,加工工业发达。五是商品农业和乡镇企业基础好。流域内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太湖地区都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尤为发达,其总产值已经占到这一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近40%。六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七是旅游资源丰富多采,如苏杭片园林太湖旅游区,黄山、庐山等名山旅游区,长江三峡风光旅游区等等,都是国际驰名的旅游热线。八是经济腹地广阔。这一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沿江大中城市和四通八达的通航河流、干线公路、铁路,与拥有180万平方公里土地、3.5亿人口的整个长江流域发生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中国已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必然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和前沿。这是因为,一是建立新的体制必须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加快培育市场体系,这对于沿长江七省一市所拥有的占全国40%左右的5000多个大中型企业来说,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加速发展的极好机会。二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城市,在加入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直接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三是因为这一地区有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长江三峡两大世纪性的重大建设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这两大工程的建设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框架思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14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9.8万平方公里,约7400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长江沿江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沿长江的14个城市和8个地区。全区土地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4%;人口约1.7亿,占全国的14.7%;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5。这一地区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1、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关系全局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必须突出重点,坚持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的开发开放要按照“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和“振兴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想,从实现上海现代化、长江三角洲现代化和带动长江沿江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度作出战略布局。浦东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深度,促进整个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要抓好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信设施的建设。

2、繁荣长江三角洲经济上海要把浦东与浦西联在一起,力争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技术和人才的流通中心。上海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方向是“三、二、一”,即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要进一步向高档次、高水平发展,研制各类大型成套设备,围绕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调整内部结构;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农业和创汇农业。

江苏要以沿江经济带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和壮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开发微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石油化工、轻型汽车、盐化工等产业,大力改造传统工业,继续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浙江要以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建立外向型工业带,加快北仑港区开发建设,搞好疏港设施,为浦东和长江沿江地区服务,并把北仑港区建设成为重化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快发展杭、嘉、湖、绍、甬以及舟山地区,使这片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带动和支持其他地区的开放和发展。

3、振兴皖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

皖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沿江大中城市的功能,加快重点区段开发,以新辟的六个开放城市为重点,有层次地推进开发开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安徽沿江的马鞍山至安庆地带:首先,要加强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沿江的公路、铁路和过江大桥。其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改造和发展潜金、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等一批重点优势项目。继续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合肥及沿江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江西沿江的南昌至九江地带要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把选地营建设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和创汇基地。努力建设以外向型和农工贸一体化的昌九工业带,以及瑞昌至湖口工业带,逐步形成江西北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群体优势。加快电力建设的步伐,改造和发展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工业。

湖北沿江的黄石至武汉地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考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菌石要努力发展冶金工业。武汉要利用港口和对外开放的看利条件,扩大利用外资,事紧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搞好钢铁、轿车和化学工业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加强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市。

湖南的洞庭湖地带:继续加强洞庭湖区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建设好岳阳石油化工基地,发展和提高轻工纺织业。要继续抓紧洞庭湖防洪蓄洪工程和电力建设。同时,要依托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加快洞庭湖经济带的发展。

宜昌至重庆地带:努力开发磷化工工业。重庆市要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努力发挥长江上游地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加强港口、码头等交通运输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和农村走向现代化。

要抓紧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兴建。结合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全面发展。要利用中上游沿江地区现有的产业优势,发展建材、冶金、机电等为三峡工程建设服务配套的产业,扩大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中上游沿江地区优势产业群的形成;结合三峡工程建设,在库区内安排沿江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交通项目的建设,在中上游地区布置一批大中型耗水多、耗能多、运量大的原材料项目和重大加工工业项目,形成中上游沿江布点的产业密集带;搞好开发性移民工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加强政策支持的有关设想

(1)进一步扩大上海浦东在投资决策、资金筹措和对外开放方面的试点权。

(2)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积极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利用外资可以采取国际上通用的“BOT”方式。皖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符合条件的可以这么办。

(3)坚持按经济规模合理、技术先进和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大中型项目建设,各地区联合投资。对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项目,在资金筹措和投资规模方面国家给以优惠政策。

(4)为促进三峡地区的移民工作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在三峡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给予比较优惠的政策。


三、沿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近年来,在制定和实施“长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沿长江八省市主要抓了这么几项工作。

1、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沿江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八省市都将沿长江地区看成是本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和带动本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在规划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时,大都是按高于本省平均水平2到3个百分点来虑的。

2、大力加强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一些地区资金投入的50%~70%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3、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挥本地优势,积极扶持发展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4、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改善当地的投资软环境主要做法有:分散决策,即将部分经济管理权下放到地市县和企业;制定和实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培育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等等。


注:①在1992年7月北京国际区域经济研讨会上的报告。·86·


                                                                                                                         (1992年8月)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