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专著连载

12. 对区域差距及衡量指标、测算方法的思考时间: 2017-08-07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朱孔来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十二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对区域差距及衡量指标、测算方法的思考
朱孔来
(山东工商学院)


    区域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市地、一个县,其区域内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及部分省(市、区)内部的区域差距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的严重障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定量分析地区间的差距,是一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探寻协调发展对策的基础性工作。为此,笔者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现代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及定量化测算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各方面的差距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
    一、对区域差距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区域差距其内涵所囊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笔者通过研究后对区域差距的理解是:第一,它不单单是某一要素的单方面比较,而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比较;第二,它不单单是某一时点上各地区的静态比较,而主要是对不同时点之间变动状况的对比;第三,它不单单是对各地区增长要素(资产存量、资本和劳动投放)的比较,而主要是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相对产出结果的对比。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区域差距应该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的差距组成的“集合体”,也即区域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其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较量,因此,分析区域差距主要应该分析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要突出经济方面的差距,同时还要兼顾由自然、历史、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等构成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各个要素存在的差距。
    从差距的属性而言,区域差距一般可分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种表现形式。绝对差距是指某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通常用极值方法计算极值差幅。相对差距是指某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一般通过两个变量值的比率或百分比来衡量。其具体的衡量方法又有两种:一种是把一个变量值作为100,另一个变量值与之相比较所差的百分点即为彼此之间的相对差距;另一种是用一个变量值相当于另一个变量的倍数来衡量。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在作用方向上具有“互补性”。在分析区域差距时应将这两种表现形式同时并用,以便相互印证。
    二、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对区域差距概念的理解,建立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体系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及其各方面构成要素的相互比较,即可分析测算出区域之间的综合差距及各构成要素的差距。
由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是组成这个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核心,区域差距的比较应突出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因此,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整个“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的核心,建立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体系首先应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从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来选择。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资源状况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资源上的优势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具体体现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以及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在分析地区间的综合差距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间资源状况的差异。反映和测度地区间资源状况的指标可以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来选择。
    基础设施水平与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体现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完善并发达,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基础设施的落后,就会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在分析区域差距时基础设施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反映和测度地区间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可以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农村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来选择。
    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社会发展水平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一个构成要素与其它物质形态的要素(如资源、基础设施、经济)不同的是其属于精神和智力状态的软要素,它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虽小,但左右着其它物质形态要素作用的有效发挥,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因此,在分析区域差距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反映和测度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从教育、卫生、人民生活、人口再生产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几个方面来选择。
    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样重要,是一个区域其经济走向繁荣、社会走向进步必不可少的过程,贯穿于现代化进程的始终。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一个主要要素。因此,在建立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城市化水平的有关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笔者认为,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应该包括资源、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这几个方面,这几个构成要素也可以称之为构成“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因此,从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这五个方面筛选具体的指标组合起来即成为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衡量地区间综合差距的指标体系。
    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笔者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各构成要素中的各个具体指标。首先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预选指标,在预选指标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选择的每个具体测评指标应对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有明确的导向性,同时要求所选择的指标层次之间要相互适应,并具有一致性。
    2、整体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要求所预选的各个测评指标要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在其相互配合中比较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覆盖和描述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内涵和特征。
    3、相对独立性原则。所选择的各个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相对的独立,不应存在包含、大部分交叉及大同小异现象,要互不重叠、互不取代,以尽量避免信息的重复。
    4、可比性原则。要求各个指标概念要完整,内涵要明确,并具有唯一性;计算和计量的范围、口径等必须一致,具有可比性;要能够进行时间、空间、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分析。
    5、可测性原则。要求各个指标其内涵要能够进行定量化的描述,能够根据某一标准进行度量和分析测定,以利量化(包括模糊量化)。
    6、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指标既要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数据易得;指标在数量上要少而精,并力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方便、简洁。
    根据上述六条原则,笔者分别围绕资源状况、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这五个方面的要素预选了能够反映其相应本质特征的具体指标。针对各个预选指标,搜集了有关数据,运用鉴别力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剔除掉区域间鉴别力不强以及与本子系统主要指标高度相关的指标,最终确定了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具体指标,从而形成了具有一个总目标、五项准则(或称子系统)、由47个具体测评指标组成的四层次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详见表1)。
    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
A 指标名称 B 指标名称 C 指标名称
A1 资源状况 B1 自然资源 C1 国土面积
    C2 耕地面积
    C3 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
    C4 人均耕地面积
    C5 海岸线长度
    C6 金矿保有储量
    C7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B2 社会资源 C8 总人口
    C9 劳动力资源总量
    C10 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
  B3 地理位置 C11 地理位置优劣度
A2 基础设施水平 B4 交通运输 C12 铁路营业里程
    C13 公路网里程
    C14 高级次高级路面所占比重
    C15 公路网密度
    C16 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
  B5 邮电通讯 C17 电话交换机容量
  B6 农村基础设施 C18 自来水受益村所占比重
    C19 通汽车村所占比重
    C20 通电话村所占比重
A3 经济发展水平 B7 经济总量 C21 国内生产总值
    C22 地方财政收入
    C23 农业机械总动力
    C24 限额以上工业总资产
  B8 人均占有量 C2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C26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C27 农民人均纯收入
  B9 经济结构 C2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C29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C30 非农化水平
  B10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C3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C32 限额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
    C33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
A4 社会发展水平 B11 教育 C34 每万人中专任教师数量
    C35 每一中小学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
  B12 卫生 C36 每千人口拥有的学生数
    C37 每千人口拥有的医院床位数
  B13 人民生活 C38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C39 电话普及率
    C40 农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台数
  B14 人口再生产 C41 人口自然增长率
  B15 社会保障 C42 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
  B16 社会治安 C43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
A5 城市化水平 B17 城市化密度 
  B18 县级市区个数占辖区内县市区总数的比重 
  B19 农村建制镇个数占乡镇总数的比重 
  B20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三、区域差距的定量化测算方法
    区域间各要素的差距以及综合差距的衡量比较是建立在对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各方面构成要素的实力及综合实力测评的基础上,区域之间“实力”上的差异,就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差距。由于被比较的区域之间各个指标的数值互有高低,只进行单指标的相互比较,只能就这个被比较的指标“论高低”,而不能确定出区域之间各方面要素的差距及综合差距的大小。因此,必须把各个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区域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测评,进而通过相互比较才能明确各要素的差距及综合差距的大小。笔者经论证,决定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对区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进行综合测评并进而对区域差距进行定量化测算。
  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出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二是要对指标进行科学的无量纲化处理。
    (一)确定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采用了美国学者T.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是聘请有关熟悉此方面情况的专家,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采用1─9标度法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出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即可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其对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当计算出各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因素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要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也即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运用上述方法,通过Delphi专家预测,确定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详见表2)。
            表2    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一览表
代号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全重 0.0104 0.0208 0.0104 0.0277 0.0277 0.0208 0.0208 0.0018 0.0126 0.0126
代号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全重 0.0144 0.0328 0.0176 0.0151 0.0328 0.0277 0.0270 0.0072 0.0126 0.0072
代号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27 C28 C29 C30
全重 0.0571 0.0490 0.0245 0.0326 0.0571 0.0490 0.0571 0.0306 0.0306 0.0306
代号 C31 C32 C33 C34 C35 C36 C37 C38 C39 C40
全重 0.0459 0.0229 0.0230 0.0120 0.0180 0.0110 0.0090 0.0085 0.0130 0.0085
代号 C41 C42 C43 B17 B18 B19 B20  
全重 0.0080 0.0060 0.0060 0.0067 0.0066 0.0067 0.0100  
    (二)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各个指标之间,由于其量纲、经济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目标的作用趋向彼此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处理彼此之间才具有可比性。目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很多,考虑到区域差距衡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有些指标是逆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指标彼此之间的“好”与“差”没有明晰的数量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笔者认为采用模糊量化的方法比较适宜。为此,笔者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步骤是:
    1、确定各个指标的“优”、“劣”上下限。具体确定过程中,:属于正向指标的笔者规定其Xim取区域之间最大的数值,其最小值规定为0;属于逆向指标的,指标体系中共有五个指标,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限额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中小学每一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关要求,笔者规定: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不能超过60%、限额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最大不能超过80%、中小学第一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最多不能25人、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最大不能超过70%、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不能超过8‰、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最多不能超过20人。
    2、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函数类型。为了计算上的简便,根据上述衡量指标体系中所列的各指标的性质,笔者选择的模糊隶属度函数主要有两类:
  ①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
 
    式中: B(Xi)─第Bi、Ci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
          Xi─第Bi、Ci指标的实际数值。
       Xim─第Bi、Ci指标的上限值,也即最大值
         Xin─第Bi、Ci指标的下限值,也即最小值
   此类指标,由于我们已规定Xi≤Xim,Xin=0,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B(Xi) = Xi/Xim    
    ②对逆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
 
    将各个指标的实际数值Xi代入其相应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即可求出其隶属度值(也即量化值)B(Xi)。B(Xi)在数值上界于0~1之间,它已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具有了可比性,可以进行指标间的相互比较。但0~1之间的相对数总是不便于比较,也不符合人们差异比较方面传统的百分制习惯,为此将各个指标的B(Xi)乘以100,即为该项指标的标准量化值,即:
   f(Xi)=B(Xi)×100
     (三)计算综合测评结果
      各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衡量结果可用“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指数”来表示。它是通过计算由各个指标及相应的量化值组成的线性加权和函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F--------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指数;bi、ci----Bi、Ci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f(Xbi)、f(Xci)-----Bi、Ci指标实际值的“量化值”。
同理,构成“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各个构成要素(或称子系统)的实力可通过计算资源状况指数、基础设施水平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和城市化水平指数来表示。为了便于按“百分制”习惯进行比较,笔者将其相应的线性加权和函数统一除以“其所包括的指标的权数之和”,进而分别得到相应的各个指数,分别用FA1、FA2、FA3、FA4、FA5来表示,即:
    资源状况指数:                基础设施水平指数: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社会发展水平指数:
          
     城市化水平指数:
 
    运用上述各项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区域之间相应的指数之差,即为区域之间的绝对差距;以某一个地区的指数为100,另一个地区与之相比较所差的百分点即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
    四、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比较分析
    运用上述区域差距的衡量指标体系和定量化测算方法,笔者搜集了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中各个市地的有关数据,对东西部地区之间目前各方面的差距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详见表3)。
表3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综合差距分析一览表
指标
权数
项目 资源状况指数 基础设施水平指数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社会发展水平指数 城市化水平指数 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指数
 0.1800 0.1800 0.5100 0.1000 0.0300 1.0000
东部地区 82.69 95.82 100.00 99.71 100.00 95.81
西部地区 65.98 56.22 47.33 60.29 36.89 53.27
绝对差距 16.71 39.60 52.67 13.95 63.11 42.54
相对差距 20.21 41.33 52.67 47.21 63.11 44.40
东部相当于西部的(%) 79.79 58.67 47.33 52.79 36.89 55.60
占总体差距的比重(%) 7.07 16.75 63.14 8.58 4.45 100.00
注:相对差距系指以东部地区为100,西部地区与之相比较所差的百分点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而且是综合的差距、全方位的差距。
    从资源状况来看,东西部地区之间互有优势和不足。论国土面积、人口和劳动力的资源总量,东部地区略有优势,但差距不大;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区位上的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藏比较丰富,社会资源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矿产资源中的煤炭、石油储量较大。但从资源的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更胜一筹”,由综合反映资源状况的各个代表指标计算得到的资源状况指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为10.7个百分点,相对差距为20.2%,西部地区的资源潜力大致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9.8%。
    从基础设施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大大地落后于东部地区。铁路营运里程较东部地区少143公里,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9.6%;公里里程较东部地区少4056.2公里,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5.9%;公路网密度相当于东部地区的85.6%;海上运输西部地区只有一个滨州港,海港的吞吐能力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0%;空运更是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整个西部地区没有一个飞机场;交通运输的整体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9.9%。另外在邮电通讯、电力供应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西部地区均较东部地区更为“逊色”。由综合反映基础设施水平的各个代表指标计算得到的基础设施水平指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为39.6个百分点,相对差距为41.3%,论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8.7%。
    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各方面的指标均大大地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3.5%;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8.6%;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总资产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9.3%;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当于东部地区的9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5.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0.6%;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3%;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7.7%;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0%。由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各个代表指标计算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为52.7个百分点,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7.3%。
     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东西差距也相当明显,除人口自然增长率东西相差无几外,其它方面西部地区均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1.6%;卫生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2%;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1.6%;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72.9%;社会治安状况也不及东部地区。由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各个代表指标计算得到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为36.5个百分点,相对差距为47.25%,论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2.3%。
    从城市化建设情况来看,无论是城市密度、城市群、还是农村的小城镇建设以及人口的非农化程度,西部地区均落后于东部地区。城市密度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2.8%;城市群(在此特指县级市、区个数所占比重)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2.2%;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1.7%;人口的非农化程度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7.2%。由综合反映城市化建设水平的各个代表指标计算得到的城市化水平指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为63.1个百分点,论城市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6.9%。
    由各个代表指标所计算的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指数,目前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为42.5个百分点,相对差距为44.4%,即西部地区目前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从总体上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