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专著连载

26. “丰”字型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时间: 2017-12-07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张贡生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二十六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丰”字型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张贡生
(兰州商学院)
 
       一、“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现实依据
       打开中国地图,由东向西有三条河流横贯中国东西,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是珠江,三条河流正好形成三横,如果从北京(也可以再向东北和俄罗斯延伸)向广州做一条线,即京广铁路(也可以以高速公路为线,一定时期之后,甚至可以以快速交通——磁悬浮悬挂列车把其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一竖。三横一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丰收”的“丰”字。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这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洲和珠三角洲。
      (一)从京津冀经济圈来看
       京津冀经济圈又被称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北都市圈”、“大北京地区都市圈”,这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地市,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两市为“双核”,圈域范围为150公里左右,这一经济圈发展时间较晚,较其他两个经济圈晚十至十五年,但是京津冀经济圈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同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这对该经济圈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京津冀经济圈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齐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336.58[1]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992.34万元/平方公里,在2004年,京津冀经济圈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8.1:47.2:44.8,在2005年发展为7.0:45.3:47.6,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提高了将近三个百分点。京津冀经济圈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征等原因,内向型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等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的崛起,加速了其外向型发展步伐,同时,该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使其对外贸易也发展较快,在十五期末,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达到1925.7亿美元,增长30.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0.5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5%。随着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地方收入水平也快速提高,在十五末,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44.5亿元,增长25.4%,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1%。
      (二)从长三角来看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地级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和浙江省的7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其中有两个超大城市和一个特大城市,圈域半径为200公里左右,长三角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大都沿着泸宁线和泸甬线这两条轴线分布,而这两条轴线又在上海相连,因此,使得长三角经济圈内出现了我国当前最长的一条发展轴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城镇数量多,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倍多。长三角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发展基础,众多的人口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在这一地区的集中,使得这一区域发展较快,它不仅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也发展较快,呈现出一个轻重工业同步发展,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各市从自身的发展优势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上海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江苏的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战略和浙江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等。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33858.55[2]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088.14万元/平方公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09.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利用外资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3.3亿美元,增长8.8%,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成为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经济区,在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的同时,进出口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进出口额达到5024.7亿美元,增长25.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
      (三)从珠三角来看
       珠三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珠三角仅指广东珠三角,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9地市组成,广义的珠三角是在狭义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义的珠三角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珠三角是指狭义的珠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内有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体系,因此,这一区域外向型经济比较突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珠三角具有天然的港口资源,为其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吸引外资和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上走在前列。同时与香港和澳门两大发达地区毗邻,为珠三角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116.74[3]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312.02万元/平方公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4:53.3:42.3发展为3.3:50.6:46.2。地方财政收入达1218.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实际利用外资115.8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进出口额达到了4110.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29%。
      (四)从一纵的角度看
       京广铁路已经形成贯穿南北的铁路大通道。京广铁路北起北京南至广州,纵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跨越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沿线通过华北大平原、两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山脉,直达珠江三角洲,跨越5大流域,并与京山、京包、丰沙、京秦、京承、京原、京通、石太、石德、新焦、陇海、漯宝、汉丹、武大、湘黔、浙赣、湘桂、广三、广九等铁路相接,另外,还与海运连通,全长2300多公里,在客运的同时主要运输物资,从北往南运的主要有钢铁、煤炭、石油、木材及其他出口物资,从南往北运的主要有粮、糖、茶、水果和有色金属等。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尤其经过几次大提速之后,现在京广线的运行时间从原来的90多个小时降到现在的22个小时左右,运输时间的缩短对加快南北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为促进南北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二、实施“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黄河、长江、珠江加上京广铁路构成的“丰”字型经济区域包括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这些地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丰”字型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实现我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从地理位置看这六个省份位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间,从经济发展来看,这六个省份要落后于三大经济圈但是他们要比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因此,中部地区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概念。从区域角度来看,中部崛起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重要区域,它对于促进南北、东西之间的货物、技术、资金、信息要素的顺畅流转,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它对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又高于西部地区,根据梯度推移理论西部地区对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发展使得中部地区出现了塌陷,这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要把中部地区放在全国经济大环境中考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加速与其它地区的联系,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从“丰”字的第一横黄河来看,它流经中部的山西、河南两省,最后经过京津塘经济圈注入渤海,实施黄河沿线发展战略,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两个省份融入京津塘经济圈,加快他们的发展。从“丰”字的第二横来看,长江流经了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个省份,最后经过上海注入东海,通过实施沿长江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四个省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这四个省份的发展。从“丰”字的一竖来看,京广铁路经过了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同时和北京、广州相连,实施京广沿线经济发展战略这又为实现中部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协作创造了条件。
       (二)实施“丰”字型战略,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城乡统筹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陶武先认为,城乡统筹主要应该投入统筹,着力加大支持力度;产业统筹,着力繁荣县域经济;体制统筹,着力消除制度障碍;工作统筹,着力增强发展实效。[4]刘国炳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县域内城乡用地空间结构体系,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5]。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利益分配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等等。当然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但我们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如果有大量产业集聚,那么这些产业就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农村工业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本的稀缺,因而通过产业集群可以用较低的资本投入加入生产的某一个环节,降低投资门槛。其次,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各企业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和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最后,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不但是竞争关系同时还是合作关系,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他们可以形成合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确立沿黄河、长江、珠江和京广铁路发展的发展战略后,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刺激手段——通过政府刺激使得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即产业集群会集中在“三横一纵”的大中城市中,但是通过“扩散效应”又会向周边的小城镇、农村地区扩散,使农村也形成产业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发展要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天生脆弱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建立在资源的粗放利用基础上的。据《200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59(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能耗最高的省(区、市)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3.25(吨标准煤/万元)和3.07(吨标准煤/万元)。总的趋势是东部发达地区单位GDP能耗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见,降低单位GDP耗能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加快技术进步,突破技术瓶颈。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因此经济增长只能依靠资源的投入来实现,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大经济圈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促进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全国单位GDP耗能比率,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转移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即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和他们的中游及上游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发展带,实现技术的“倒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四)“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在增加,但是森林资源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和过度采伐等问题;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大量耗费基础上的,这种增长方式在西部地区更加明显。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使得这种开发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资金短缺导致了生态保护工作难以展开。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东部地区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大经济圈位于“丰”字的三条线的下端,没有与上游、中游地区形成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西部地区作为三条大江大河的中上游,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又无力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通过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把每条流域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和生态利益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丰”字型战略,把每条流域内的各省份融入一个经济体中,形成一个超越行政权限的经济组织,在组织内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加快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实施“丰”字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其政策选择
       “丰”字型发展战略是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众多障碍,为了加快这一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国家层面建立“三横一纵”的总体经济发展规划
保罗·克鲁格曼在《预期消褪的年代》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们都预期经济会景气,那么大家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经济就真的景气起来了,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会衰退,那么就都减少消费和投资,那么经济衰退就真的来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国家建立这种总体的经济发展规划,提高公众对这些区域的预期,才会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聚,资源的集聚为这些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实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各区域内部首先应实现区域内合作
       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各区域的内部合作。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形成了按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省市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而互相竞争缺乏合作。因此使得各省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弱,进而使得地区优势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区域市场没有形成。因此,当前必须建立区域内的合作,形成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即从“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区域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市场,缩小区域内的差距,增强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省份和东部地区的发达省份融入一个共同的经济协作组织,防止这些落后省份被“边缘化”。建立区域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有助于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协调好区域内各省市的经济利益,防止内部的恶性竞争,加快区域内合作发展。
       (三)通过创新,加快“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实施“丰”字型战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将各条线上的各省、市、自治区融入一个经济体中,但是由于各条线的下游是发达地区而中上游是发展中甚至是落后地区,他们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距,如市场发展水平、地区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等,因此,要把他们建立成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就要缩小这些差距,缩小差距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各种制度变迁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在各条发展线上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要素的聚合功能,增强各条发展线的发展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各条发展线的发展。制度创新的根本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由于各经济圈内和各条发展线上的政府等级不相同,造成了他们权力的不同,因而,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就要避开政府权力的差别,在域内政府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此外,还要通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缩小各经济线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软环境的差距,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四)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三横一纵”的“丰”字型战略,有别于三大经济圈和其他的经济合作区域,最根本的特点是“三横”上每一横的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存在较大差距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从当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各区域合作的前提,其它方面的合作是建立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实施“丰”字型战略就要加强各条线上的产业合作,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创新等途径,将各条线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带,建立合作与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数据来源: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我国三大经济圈“十一五”核心数据分析》2006年5月第17
[2]数据来源: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我国三大经济圈“十一五”核心数据分析》2006年5月第17期
[3]数据来源: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我国三大经济圈“十一五”核心数据分析》2006年5月第17期
[4] 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四川省情,2004,7
[5] 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