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连载
36. 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时间: 2018-01-27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钟海燕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三十六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钟海燕
(西南民族大学)
钟海燕
(西南民族大学)
成渝城市群崛起于我国西部,它以成都、重庆这两大都市为核心,以成渝经济区为域面,在地域上包括了四川省、重庆市的核心地区。在我国“十一五”前期规划中,成渝城市群位列全国四大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全国十大城市群之一。当前,如何使成渝城市群加强区域合作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渝城市群发展中的体制障碍
成渝城市群发展中最大的体制性制约是行政区划带来的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不整合。成渝城市群内城市分别隶属于四川省、重庆市这两个不同的行政区,行政上的分割和控制,使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及周围的城市各自发展。长期以来,相隔仅300多公里的成都市和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周围也积聚了大量城镇,但没有形成成熟的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城市建制决定了城市功能区域与市辖县的制度区域是不一致的。由于城市功能区域与制度区域的偏离,在推行城镇化时,通常是按行政区而不是按经济区推进的。一个经济区内多个行政主体的存在不容回避,由此也需要跨越多年积存的行政壁垒。行政区经济是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地方政府不仅拥有政治功能,还拥有经济功能。不仅拥有调控经济的工具,还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城市矛盾突出。由于缺乏区域经济产业分工的有效机制,各城市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显著,导致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浪费了大量资源。成渝城市群内部许多城市缺乏特色、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明确。川渝两地本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和重庆市开始各自追求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出现同构发展,导致原来的城市分工基础受到破坏。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产业分工与协作淡化,产业结构雷同,更形不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集聚。
业已形成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是为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的运行平台,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制约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现行财税体制将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引发地方对经济的控制管理。为了地方经济利益,一些地区实行地区封锁,加剧市场分割,削弱地区间的公平竞争。在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上,出于同样的原因,政府控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尽量使投资都限制在本区域内。
由于缺乏大城市群规划,现有的区域规划很少能够从区域发展层面审视城市发展,缺乏整体观念。在基础设施方面没有统一部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群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相对松散,严重阻碍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壁垒、贸易壁垒,减少了两地行业间贸易机会。相互争夺资源、项目、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浪费了经济资源。地区行政壁垒阻碍了区域市场化发展,阻碍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要跨越这些障碍需要付出较高的制度协调成本,而且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些城市的制度和体制协调本身也有很大的难度。
地方政府不仅对行政区经济发展负责,还要接受上级政府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的政绩标准。政府本身是个政治组织,应该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去考评。在政绩指标的发展压力下,必然导致行政拉力过强,形成各城市之间自成体系、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竞争无序的状态,阻碍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成为政府的政绩工作,所以我们看到各级城市都在拼命扩大规模、拓展道路。
此外,成渝城市群身处内陆,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作为历史上“三线”建设中的“三线”地区,区域内保留有大量中央企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与地方企业的行政隶属不同,中央和地方、国防与民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
二、成渝城市群发展中的统筹协调机制
1、大城市群形成演变的双重机制
城市群的形成演变机制源于两方面:一是城市群的自演化机制,一是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在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推动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协调。“通过经济活动在城市之间,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空间集群与空间扩散,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和经济腹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化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1]而且城市群还具有“二次极化”特征。核心城市经历过极化阶段后,城市群的地域结构会自发形成新的转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借助于区域内点、线、网络以及域面的空间组合,城市群外围地区开始新的极化过程,形成新的增长极。这些新的增长级导致城市群外围地区地域结构的重组,形成新的城市群组。由此可见,城市群在演变过程中会自发地经历均衡、非均衡、更高层次均衡、…。
城市群形成演变有它特有的规律性,这是由市场机制和城市群自身生长发育特点决定的,但任何一个城市群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政府政策与体制的影响。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其空间地域范围跨越了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离不开城市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国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证明,政府行为对于实现空间和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几次城市群区域合作的构架,均带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和市场力共同取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是二者相左,力量相互消减?
在城市群形成演变过程中,城市群的自演化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逆市场而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弥补市场缺陷,以市场为主导,将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市场机制运作和城市群自演化机制,也要考虑政府的宏观调控,运用双重机制,实现城市群统筹协调发展。
2、成渝城市群区域统筹协调的三个层次
在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功能性的,一种是制度性的。功能性的发展指各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实际发生的各种障碍被清除,以及经济相互融合和依赖性的增强。这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受到城市群自演变机制的影响,而且各地区基于自身利益,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使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代表了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性内容。但这种自发力量支配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不稳定的、脆弱的。它通常需要国家或地区制定一定的协议来进行约束,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一些组织管理结构进行指导,将区域在之间的经济关系加以巩固和经常化,这种稳定的、具有明显制度安排性的统筹协调机制是功能性协调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2]
在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中,大城市群发展要求打破地域,逐步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打破长期形成的以行政区域为资源配置界限的体制,强化区域经济观念,以利益主体自愿结合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共享性,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共建,促进跨区域产业集聚与整合,开展区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实现各区域功能分工、协作,培育新的城市群合作机制,建立城市群之间的紧密关系。
成渝城市群区域统筹协调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各个城市群内部的统筹。以目前发育比较成熟的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在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成德绵城市带、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内部搭建合作平台。
其次是各个城市群之间的统筹,特别加强四川省内部分与重庆市内部分的合作。成都和重庆都是按自我完善的模式发展,缺乏合作意识。在成渝城市群中同时并列着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巨系统,如能协调有序,必将产生多元的乘数效应。通过几个城市群之间的整合,构造成渝城市群新布局,发展成渝城市群。
第三是成渝城市群与区域外其他城市群、区域的统筹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存在孤立的城市、孤立的区域,成渝城市群统筹协调不能只是把目光停留在区域内部,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出发,树立新观念,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扩散效应,寻求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搭建更高平台。
3、竞合博弈到区域经济一体化
成渝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经济联系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和水平,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以及各产业间的联系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群结构与形态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城市群经济空间是城市群区域的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空间。其支撑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主要动力源是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城市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景观表现是城市和产业所构成的城市组群和产业集群;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本质特征是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3]当城市群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业群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城市之间将最终走向一体化。
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主动融入全国乃至世界城市经济体系,广泛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合作,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是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体化的过程,实质是使原来多个相互分割、自我封闭运行的独立经济区域消除壁垒,形成一个开放分工、优势互补、良性运行的系统的过程。经济一体化强化“跨”城市合作,通过产业整合加强内部的横向联系,打破群内分割,有效配置经济要素,实现共生、共享。目前,成渝城市群内部城市、区域之间主要以竞争为主。城市发展需要竞合意识,要竞争,更要合作,包括与其它城市合作、与乡村合作、与其他区域、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分工协作。城市间的竞争有利于激励城市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但如果城市之间只专注于竞争,忽视合作,则会陷入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两败俱伤。要努力搞好城市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共生、共享。
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成渝城市群各区域之间将逐步从竞争走向合作,以合作博弈替代恶性竞争,再到成渝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实现,近期主要以区域合作为突破口,成渝城市群的构建以空间结构调整为主,通过调整空间布局、完善等级规模、加强空间经济联系、培育产业空间集聚与产业链、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逐步实现城际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上具有通达性,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在市场规则上具有统一性,在流域管理和区域政策上具有一致性,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配置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构建成渝城市群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一个大城市群。
三、成渝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
1、空间约束——制定城市群规划
规划是具有约束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仅次于法律的“第二准则”,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依据之一。规划说到底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设一个大城市群要以城市群规划作为空间约束与指导,对城市群的总体发展做出战略性部署,协调城市个体与群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目前国家需要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强化区域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指导和约束。通过空间布局调整破除行政分割,加强经济联系,形成跨行政区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体制框架和政策体系,并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城市群规划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生态效率的理念、区域合作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站在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区情,站在资源配置的角度整合发展要素,站在资本运营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的资本形态,正确选择增长方式,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因势利导,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成渝城市群规划不是一个单独的规划,而是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注重四个协调:第一,成渝城市群规划与成都都市圈规划、重庆城市群规划、川南城市群规划、成德绵都市带规划、川东北城市群规划等相协调,低一级的规划必须符合成渝城市群规划要求,五个城市群规划也要相互衔接。第二,目前我国空间规划主要由三个部门分头管理,国土部门主管土地利用规划,发改委主管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建委主管城市规划,各种规划之间缺乏协调,规划内容重复、规划空间重叠甚至各种规划之间相互矛盾、彼此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实现成渝城市群规划的三规合一,加强衔接配合。第三,成渝城市群各中心城市规划应符合成渝城市群区域规划要求。重点对几个核心城市编制规划,中心城市对整个市域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城市之间合理的职能分工与生产协作,形成市域内外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第四,针对发展的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落实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协调。
城市群规划要强化区域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指导和约束。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可以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分工合理、结构紧凑的城市群。城市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和扩散的腹地,二者不能分割。通过区域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明确各类区域的功能和发展原则,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对其空间布局的调控。通过制定城市群规划,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到区域经济转化和整体区域协调。
2、行政统筹——建立城市群政府和各类专业协调组织
市场经济要求冲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淡化行政干预,建立成渝城市群合作协调机制,不仅包括同级政府的协调问题,还有多级政府以行政区为限进行的多级行政管理协调问题;不仅包括行政协调问题,还包括跨区域企业合作问题;不仅包括产业发展,还包括基础设施统筹、财政金融、市场等问题;不仅包括经济发展问题,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管理结构,这个机构应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高于各城市等级,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控制,应当具备规划、组织和协调的职能,并专门就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和城市群建构有关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但不干涉地方具体管理职能。它负责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重大事宜和布局建设。制定该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以此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行动指南。其职能是使城市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更好地配置利用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高层次机构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各项重大任务完成。
这一类城市群协调机构突破了一般对话协商的范围,成为成渝城市群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结构,其管理范围可扩大到四川省和重庆市全境。机构下属若干部分,分别管理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等领域。可以借鉴西方设立泛市政当局大都市政府(Metropolitan Government)的实践,建立城市群政府。还有诸如“成渝城市群联盟”、“成渝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委员会”、“市长会议”等,设立各类专业协调组织,建立高层次、全方位的组织平台,推动市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此外,各区域可以签订一些合作协议。例如,川渝两省市政府间于2004年2月签署的川渝合作协议(“1+6”协议)。四川省交通厅和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共同签署的《四川重庆两省市道路运输发展框架协议》,旨在打造两地道路运输无障碍快速通道,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2007年4月,四川省与重庆市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城市群的协议》,这是继2004年实施“川渝两地1+6合作协议”以来,两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联手发展的重要举措,川渝之间将在众多领域展开合作。
除了设置管理机构,大城市群的管理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和高效的协调机制。政府力量对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合作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应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弱化政府经济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与国际接轨,与现代化、市场化要求相适应。行政区划并不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对行政区划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是要适应市场机制,加强和加快各种经济要素流动和有效配置。从现实出发,在同一行政辖区内建立协调机制阻力相对较小。首先在同一行政区实现统筹与协调。再将注意力转到不同行政区之间。成渝城市群存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天然的人缘、地缘、业缘联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联系,冲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协调准则。
3、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区域政策的协调性
地方政府的相互影响力毕竟有限,要让国家在成渝城市群建设和成渝城市群建构中起协调作用。争取国家将成渝城市群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经济区之一,由中央组织实施成渝城市群相关规划编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援助政策与补偿政策。争取将成渝城市群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获取国家政策支持,发挥中央政府在调配资源、协调关系、组织管理方面的作用。例如,扩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包括成渝城市群在内的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长期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继续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果,由国家出资补偿三峡库区等地区由于限制或禁止开发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 对“三线”布局遗留下一些老工业基地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援助政策。不断提高对经济区内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对经济区内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的城市开发与发展施行一定的鼓励措施。国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成渝城市群实施一些重点项目。
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协调各区域的现行政策,综合考虑各地区情况,政策横向纵向协调,各地区联手制定和协调各城市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体制与政策创新。形成城市群内部可共同遵守的城市群政策,突破行政区划的狭隘空间限制,从整体区域上规划协调城市群发展。财政体制改革是重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管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制定统一的投资政策,指导区域的投资行为,提高重大项目的投资效益,实现投资一体化。
改善目标考核导向,改变传统的以经济总量增长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的考评方式,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持把经济总量增长与人口的控制、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联系起来,着重考核人均的经济强度指标,以及更多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除传统的经济发展指标外,要根据各城市在统筹发展的不同分工,确定不同的考核权重。在重点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要加大对其的工业经济发展类、财政收入类指标的考核权重;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要加大对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指标的考核权重;对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要加大对其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民增收方面的指标的考核权重。
4、空间依托——实现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空间依托,要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基础设施等进行综合平衡,大力发展长江内河航道、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管道运输等,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交通轴线往往也是城市空间的发展轴线,依托快速交通网络的地域开发模式是经典的。汽车和高速公路出现之后,以交通网络系统为地域开发的先导,城市群的发展不再受限制,它将城市肌理覆盖越来越大的地区。目前城市群内的交通网络主要以汽车为主,当然,未来以汽车为主已不能完全支撑现代交通网络。必须加快地上地下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通勤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地铁为主的高速轨道交通体系。通过这些交通网络,实现各个城市群内部的“半小时通勤”、“1小时通勤”。打通城际快速通道,以重庆、成都为中心把十余座城市纳入“2小时都市圈”,实现“两小时通勤”。特别要积极打造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快速通道。各大中心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起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主体框架。形成包括地上、地下,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物流网、金融网、信息网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要特别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和互联网建设,建立城市群内的区域信息体系。未来的城市群发展以信息系统为社会、经济的神经网络,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说现代交通运输如高速公路、轻轨、地铁等的发展缩短了交通距离,信息系统可以使整个城市群“零距离”接触。尽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城市之间,企业、政府、中介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网络,促进信息高速流动。建立城市群信息系统,为城市管理、经济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将企业、交通网、城市网纳入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网、城市网、交通网等整合。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干的城市信息系统,将通过互联网形成更大范围的信息系统,为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提供强大支持和提供智能工具。
5、产业基础——产业分工与协作
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成渝城市群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城市群内合作是城市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合作型的竞争才能体现城市群的整体力量。成渝城市群内的联系与合作仍然受制于行政区,未能建立复杂多样的协作分工体系。城市群分工合理化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调节,更需要政策的规范与引导。要在体制和政策上创新使得城市群各级政府在更广领域内达到理想的合作与跨越,实现成渝区域统筹,共同提升成渝城市群的竞争力。利用城市群内外的经济联系,促成分工与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
首要问题是要克服产业结构雷同,进行职能分工与产业错位发展。产业结构雷同成为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应强化产业发展差异,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职能组合结构,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通力协作,有利于避免产业功能重复建设,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这种分工以产业链为依据,分工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特别是成都、重庆两大城市错位发展。一级中心城市和二、三级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克服产业同构。
其次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促成产业合作。在第一产业方面发展特色、绿色、现代化农业,在第二产业方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在重庆—成都—德阳之间形成长达400多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软化。成渝城市群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要按照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整合城市群的产业资源,提升科技水平,加快高附加值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第三,成渝城市群面临城市化高潮和大规模人口迁移,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具有相应的城市功能和产业集聚的支撑,才能承载大规模转移的人口。这也是推动城市群和产业群形成的原因之一。产业集聚战略以产业链的形成为基础条件,产业上下游之间,整件与部件,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相互衔接。提高和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大企业集团集中,形成集约化的规模的现代产业。由各地政府联手共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以各地区现有经济结构为基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重构城市群内的区域经济关系。其中注意以成都城市群和重庆城市群为龙头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整合双子星,形成成渝城市群龙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通过经济上的联合来分享协作带来的经济利益,会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共赢”。
此外,产业整合与环境保护、整治相结合,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制定统一环保规划,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
6、有效载体——城市间市场联动
以加强空间经济联系为重点,促进经济区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统 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首先在经济区内形成市场一体化,并与其他城市群和区域的竞争与合作中,融入国内统一市场乃至更大的国际市场。
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市场,鼓励各主要城市互设商场、市场、连锁店、专卖店,举办各种商业会展,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建设专业市场,形成大型特色市场,改善商贸流通体制,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培育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开展跨地区融资和产权交易业务,实现资金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以资产纽带实现跨区域的企业重组、利益整合。加快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培育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努力推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4]
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消除区域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加强区域内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深各城市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为区域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供可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规范市场中地方政府的调控行为。需要统一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依靠政策调整和运用市场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壁垒,逐步建立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的共同市场。要建立要素市场的高效融通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排除地区市场进入障碍,建立行业进出的正常秩序,消除进出障碍。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集中,以市场来带动外围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市场原则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格局,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7、智力支撑—共享人才资源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头20年我国要建立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成渝城市群不仅是西部的经济高地,还是西部的人才高地。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还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西部人才培养基地。要促进城际科教文卫事业的联动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这些资源社会效益的共享、异地合作。加快经济区内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高等人才智力共享等,共建人才信息库,共享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
完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群的建构也非远一朝一夕之功。我们期待在新的发展机遇期,成渝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