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连载
43.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时间: 2018-02-18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常春水 张文秀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四十三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常春水 张文秀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常春水 张文秀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是“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处于滞后状态。[1]扎实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状况更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关注、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更好地剖析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今年8月份,我们一行数人对四川省的红原县、若尔盖县;甘肃省的玛曲县和碌曲县;青海省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泽库县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调查,实地调查了147份牧民调查问卷和81份乡村干部调查问卷。深入地了解了牧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态度和意愿,掌握了县、乡、村各级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想法和举措,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这是因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落后,反哺农业力量不足,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也尚未形成;农村发展缺乏资金,农村金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贫困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找准切入点等方面的原因。
本文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初步总结,分析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十大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牧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观念落后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牧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在147份牧民调查问卷当中,有37人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在回答者中,从未上过学的就占32.7%,而上过学但仅小学毕业或小学未毕业者竟占了50%,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只有12个人,占10.8%。通过分析我们可知,正是相当低的受教育水平导致了牧民们仍以传统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经营。他们不愿意更新生产工具、畜副产品加工工艺;不愿意改良牲畜品种;不愿意参加生产方面的培训或者根本听不懂培训的内容。由于经济条件和观念限制,仍有些牧民不支持其子女上学,这也导致了新一代文盲的出现,从而形成了经济落后—教育投资不足—素质低下— 经济发展落后穷的恶性循环。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6,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在全国分别排位为21、26、30、27。
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观念因素是宗教信仰。由于几乎100%的牧民都信奉藏传佛教,而按照教义规定,信民是不能杀生的,因此牧民家里虽然饲养了很多牲畜,但出栏率很低,不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往往任由牲畜老病而死,而不愿意将其出售。而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有限的草地上牲畜的总量有增无减,再加上沙化鼠害等其他因素,导致草场退化,使牲畜的个体越来越小,产肉量和产奶量也逐年下降,构成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恶性循环。
(二)牧区发展缺少明确的思路
在座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主要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来制定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本地区的特色、优势和劣势考虑得不够全面,所以对于当地的农牧业发展来说,这样的计划就不能算是行之有效的计划,而且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在各地的规划中,几乎都提及了新村建设,而且很多地方都搞了统一布局的建设,并且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农牧民出另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建设,但这些统一风格的建筑并不一定符合农牧民的真实需要,而且也容易出现浪费。究其原因,是没有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当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误把新农村建设领会成建设新房子、新建筑,搞面子工程而无实效。
(三)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在被调查的牧民当中,认为社会治安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的人分别占了24.6%、38.4%、15.9%、15.9%、5.1%,有61.2%的牧民认为治安不好的主要表现是偷盗、11.9%的牧民认为是打架斗殴、还有20.9%的牧民认为是偷盗和打架斗殴都有。
在牧区当中比较突出的不良现象就如牧民们所看的那样,偷牛盗马的现象还很严重,几乎每家每户的牲畜都有丢失的情况。偏远地区特别是在两省两县交界地区,牲畜丢失更严重,甚至有人携带武器公开大规模强抢牲畜。牧民往往在夜晚看守牲畜,白天还要放牧,所以非常辛苦,对于公开抢夺牲畜的行为也不敢单独相抗。在一些地方,打架斗殴和赌博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加以管理,将对社会治安构成极坏的影响,而且也给农牧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四)新农村建设缺乏专项资金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并没有专项资金,在搞建设时,往往是把多个部门的资金整合在一起,但各个部门的资金集中起来往往比较困难。虽然各县都成立了新农村办公室,但是新农办与各个局平级,无法领导这些机构,只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工作,没有自主权,更不能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需资金真正落实到位。
(五)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水状况不好。水利设施建设基础较差,人畜用水的安全和卫生需要得不到根本保障。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只有14.1%的牧民饮用自来水,而其余的0.7%、44.4%、26.1%饮用雨水、河水、井水,还有14.8%的牧民则是几种水都饮用。
在被调查的地区当中,绝大多数的农村都不通自来水,牧民饮水和牲畜饮水主要以河水、湖水、地下水为主,甚至有部分牧民还要饮用雨水,水的总量不稳定,安全和和质量自然也不确定。即便是有些通自来水的地方,由于设备的原因,水的供应并不稳定,水质越来越差,一些牧民因此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2、交通设施落后,区域通达性差,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牧民从家里到集市或城镇的平均距离是21.3534公里,最远的甚至达到150公里。
乡村公路作为农牧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自然社会因素的制约,乡村公路发展水平很低,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处于滞后阶段。交通设施落后,区域通达性差已成为制约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都是县城和乡镇政府之间通路,乡村之间、村村之间、村社之间基本不通路,即便是县乡公路,有一部分也是土路。交通状况的落后限制了牧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牧民的产品不能畅通的向外销售,而外面的收购商也很难进来,有用的信息也很难传达到牧民中间。
3、通电状况不好。由于交通不便,电力设施建设的成本过高。很多地方只是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及附近地方才通电。大多数牧民家中只能用太阳能发电,功率较小,只供照明,不能使用电器。在有些家庭夜晚就不照明或使用火把和手电筒照明。调查结果显示牧民照明用电灯、手电筒、油灯、生火照明和太阳能的各占58.8%、1.4%、2.8%、0.7%、36.2%。电力的缺乏限制了牧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牧业生产不能扩大规模;使牧民的生活质量无法真正提高,不能了解更多有用信息。
4、通讯设施差。农牧区通信基础设施薄弱,广大农牧民难以享受到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这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广播电视由于缺乏相应的线路接入和中继站,许多农牧区还处于广播电视盲区,农牧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文化、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农牧业信息的缺乏导致生产者对市场的不适应和生产的盲目性,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讯条件很差,由于通讯设施覆盖率极低,因此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就没有手机信号,甚至连县城的信号都很差,大多数地方根本接收不到手机信号。
5、生产条件差。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很多牧民家里缺乏必须的生产设施,比如暖棚、圈、机械设备、加工工具等。据调查资料分析,有48.8%的牧民有牲畜暖棚和圈、有35.2%两样都没有、有16%的牧民只有圈而没有暖棚。
很多牧民家庭里连起码的暖棚和圈都没有,没有储草设备和储草设施,牲畜躲避风雨特别是越冬非常困难,这也造成了牲畜冬季死亡率居高不下。被调查牧民去年每家平均死亡羊13.15只、死亡牛9.15头,死亡羊最多的一家损失160只羊,死亡牛最多的一家则损失了70头牛。这些都是由于极其恶劣的生产条件所致。
(六)草场退化严重
草场超载过牧十分严重,退化速度加快,影响了今后的持续生产能力。
现在各地的实际放牧量远远超过了草地的理论载畜量,再加上鼠虫害和气候等因素,草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各地的草场退化主要表现在牧草高度迅速降低、优良牧草数量减少、有毒有害牧草数量增加、沙化面积和黑土滩面积增加。在很多地方,人们甚至预测再过几十年,牦牛的个体将和羊差不多,而羊则和兔子差不多,因为它们可食牧草的数量越来越少,所含营养也越来越差。而这些地区的农业增加值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牧业增加值,2005年四川、甘肃、青海的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平均值为41.8%,2006年该平均值为38.8%,因此牧业的发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七)农畜产品销路不畅,存在卖难问题
由于广大农牧区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灵,农畜产品销售无法迅速有效的进行,大量特色农副产品积压,从客观上制约了广大农牧民生产和打开销路的积极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大多数农畜产品品种趋同,经营方式粗放,质量难以保证,生产规模无法扩大,成本偏高,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对打开销路不利;商品交换渠道不完备,交换无法高效完成,进一步加剧了“卖难”的问题;农牧民投资意识差,市场观念淡薄,居民安于现状,不愿承担风险,为产品交换人为地制造了壁垒。另外一些下乡收购牛羊及畜副产品的商贩有意压低价格,使牧民的利益受到伤害,于是部分牧民被迫将牛羊赶到上百公里以外的县城去卖,要走上好几天。
(八)地方政府专做面子工程,未能真正考虑牧民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大搞面子工程,造成了县富民穷的局面。为了搞新农村建设,有意地在公路沿线架设围栏等基础设施、建造所谓的牧民新村,但在相对偏远的地区,投入往往极少,甚至根本没有。于是,造成了公路沿线的部分农牧民享受了一定的优惠待遇,而偏僻地区的就享受不到,这造成了不平等的分配。
(九)自然灾害救济不够
经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得知,有69.2%的牧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生病后没有得到过救济,只有30.8%得到过救济;对救济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的各占 18.0%、15.8%、12.0%、53.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明显的四季,冬天时间会达到9个月左右。发生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概率较大,每一年都有些牧民有大量的牲畜损失。但是在发生自然灾害之后,救济的力度往往不够,很多牧民反映在遭遇灾害之后得不到必要的救济,或是救济得太少,不过是杯水车薪。在调查当中,有些牧民损失了上百只羊,但只得到了几百元的补助。各地民政部门反映,他们上报了损失的具体情况,但最后批复的数量远远不够。
(十)环境恶化、卫生差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许多生物品种已经灭绝或者是濒临灭绝,滥砍盗伐的现象很普遍,大江大河上游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由于环境的变坏,再加上超载过牧、乱挖药材等导致植被破坏速度加剧。另外,农村的卫生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乱扔垃圾和缺少卫生设施致使农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三、对策建议
(一)抓好牧民教育工作
包括牧民子女教育、成年牧民扫盲培训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特别是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大力抓教育工作。一方面,完善困难地区的教育体系,使适合设立学校的地方至少拥有完小,乡镇以上必须有初中,高中集中在县城以上地方,使广大农牧民子女在相对较近的地方能够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虽然我国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全免的政策,但仍有很多农牧民的孩子上不起学,或不能上学,因此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对那些已经成年但受教育很少的农牧民,应该组织专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培训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要适合当地特色,适合他们的现有水平。培训的方式应有多种方式:可以采取课堂培训;可以播放影音资料传播先进地区的经验;可以进行远程教育的方式;也可以集中起来到外地观摩学习。
(二)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形成真正的专项基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很多问题,大多数地方官员都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有两条,一条是资金、一条是观念,因此多投资是大势所趋。当然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特色投入的比例和数量也应不同;在投入资金时要注意不能搞重复建设,要做好长远规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分地方、分特色投入不同比例的资金。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已经大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并且降低了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当然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有的放矢,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搞重复建设
(三)加强草场建设、控制放牧数量
1、通过各种方式改良草场。可以通过保护天然草场、发展人工牧场等办法,改良和保护要并重,改良板结退化草地、灌丛草地、草地施肥、草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草场围栏建设等多种手段要因地制宜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草地的总量和质量有所保障。
2、控制放牧数量。要根据现有的草场总面积以及长远的发展目标,来决定放牧的总量,避免继续超载过牧。
(四)提高副产品加工力度、出台更多的招商引资政策
在被调查的地区中,基本上都没有大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现有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而且加工品种单一,不能大规模经营,因而也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对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无疑起了限制作用。因此,必须加大的畜副产品加工力度,使粗加工模式转向精细加工模式,争取生产出优良品质的产品,形成名牌效应,不光在本地销售,更要在区域外的其他省市销售,进而打入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丰富的畜牧产品有了消化的渠道,提升其价格,保障牧民的利益,同时也会吸收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多重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应该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该地区投资创业,必须有新的、有特色的优惠政策出台,否则大多数投资商不会轻易选择较为落后、市场发展潜力不大的地方投资。
(五)减少牧业劳动人口
只有将牧业劳动人口减少,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饲养牲畜的数量。要做好各项工作来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组织各种相应的培训;要使部分不适合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解放出来,去搞其他经营。
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行农牧业生产的调整,逐步摆脱低水平的循环状态,为西部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整个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