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连载
47.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河南黄淮四市发展时间: 2018-03-05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喻新安 陈明星 姚雁雁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四十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河南黄淮四市发展
—— 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
喻新安 陈明星 姚雁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
喻新安 陈明星 姚雁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一、工业落后是黄淮四市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1.河南黄淮四市发展现状
河南有十八个省辖市,分为四个区域板块:中原城市群九市、豫北地区三市、豫西豫西南地区二市和黄淮地区四市。黄淮四市包括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均属于传统农区。黄淮四市人口和耕地面积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一产业比重大、主要农副产品产量高(见表1),在河南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表1:2005年黄淮四市耕地、人口资源及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耕地面积 (千公顷) |
人口 (万人) |
乡村劳动力资源(万人) |
粮食 (万吨) |
油料 (万吨) |
棉花 (万吨) |
|
黄淮四市 | 3249.85 | 3511 | 2042.1 | 1992.71 | 192.25 | 39.76 |
河南省 | 7926.34 | 9768 | 5167 | 4582 | 449.6 | 67.7 |
黄淮四市占全省比重(%) | 41.0 | 35.9 | 39.52 | 43.5 | 42.8 | 58.7 |
从河南四大经济板块看,2006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达到7084.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7%,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19.75、1613.02、2481.31亿元,分别比2000年下降0.2、0.7、3.4个百分点,黄淮地区下降幅度最大。(表2)
表2:2000—2006年黄淮四市在全省四大区域经济比重的变化
地 区 | 生产总值(亿元) | 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
2000 | 2006 | 2000 | 2006 | 2000 | 2006 | |
黄淮地区 | 1170.26 | 2481.31 | 23.2 | 19.8 | 3444 | 7029 |
中原城市群 | 2682.99 | 7084.38 | 53.1 | 56.7 | 7060 | 17935 |
豫西豫西南地区 | 688.30 | 1613.02 | 13.6 | 12.9 | 5445 | 12389 |
豫北地区 | 545.29 | 1319.75 | 10.8 | 10.6 | 5450 | 12678 |
全 省 | 5052.99 | 12495.97 | — | — | 5450 | 12725 |
黄淮四市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县域经济,河南黄淮四市33个县市中有22个为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黄淮四市有18个县排在全省80位之后。在后10名中,黄淮四市占据7席(分别为虞城县、泌阳县、民权县、柘城县、商水县、宁陵县、淮滨县)(见表3)
表3: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10名与后10名主要指标对比
前10名县市 | 综合指数 | 人均GDP(元) |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后10名 县市 | 综合指数 | 人均GDP(元) |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
巩义市 | 0.77 | 29314 | 1264 | 5458 | 虞城县 | 0.12 | 6262 | 91 | 2104 | |
新密市 | 0.64 | 20678 | 733 | 4558 | 泌阳县 | 0.11 | 4880 | 95 | 2351 | |
荥阳市 | 0.59 | 24377 | 899 | 4557 | 原阳县 | 0.11 | 4936 | 139 | 2462 | |
新郑市 | 0.57 | 24496 | 767 | 4834 | 民权县 | 0.10 | 6425 | 62 | 2136 | |
偃师市 | 0.55 | 22457 | 708 | 4337 | 台前县 | 0.10 | 6753 | 94 | 2022 | |
义马市 | 0.55 | 29029 | 1461 | 3725 | 社旗县 | 0.10 | 5973 | 110 | 2290 | |
登封市 | 0.54 | 17465 | 1062 | 3876 | 柘城县 | 0.09 | 4215 | 53 | 2050 | |
栾川县 | 0.50 | 16478 | 1795 | 2386 | 商水县 | 0.08 | 3919 | 59 | 2000 | |
新安县 | 0.46 | 23954 | 1026 | 3001 | 宁陵县 | 0.08 | 4655 | 73 | 2096 | |
沁阳市 | 0.45 | 21663 | 692 | 3970 | 淮滨县 | 0.07 | 4879 | 78 | 2175 |
2.工业化水平低是黄淮四市落后的根本原因
黄淮四市工业化基础薄弱,水平较低。在产业结构上,目前,河南黄淮四市一产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二产的比重较之全省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在城镇化进程上,黄淮四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1%,周口和驻马店两市80%人口生活在农村。不仅如此,在主要工业产品构成上,黄淮四市以塑料制品、配混合饲料、农用化肥、合成氨、饮料酒、平板玻璃、人造板、服装、液体乳为主,产量均占全省比重的1/5以上,但这些工业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科技含量低,且部分工业品生产污染严重。(见表4)
表4:河南黄淮四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省比重(%)
位次 | 工业产品 | 比重 | 位次 | 工业产品 | 比重 | 位次 | 工业产品 | 比重 | ||||
1 | 塑料制品 | 34.7 | 11 | 纱 | 18.7 | 21 | 卷烟 | 7.4 | ||||
2 | 配、混合饲料 | 30.8 | 12 | 化学农药 | 12.6 | 22 | 原煤 | 7.1 | ||||
3 | 农用化肥 | 30.1 | 13 | 发电量 | 11.6 | 23 | 布 | 6.8 | ||||
4 | 合成氨 | 29.8 | 14 | 钢 | 11.2 | 24 | 小型拖拉机 | 6.5 | ||||
5 | 饮料酒 | 25.7 | 15 | 畜肉制品 | 11.1 | 25 | 硫酸 | 5.3 | ||||
6 | 平板玻璃 | 22.4 | 16 | 生铁 | 10.6 | 26 | 合成洗涤剂 | 3.7 | ||||
7 | 人造板 | 21.9 | 17 | 机制纸及纸板 | 9.1 | 27 | 电石 | 2.2 | ||||
8 | 服装 | 20.7 | 18 | 成品钢材 | 9.0 | 28 | 化学纤维 | 0.9 | ||||
9 | 液体乳 | 20.2 | 19 | 烧碱 | 7.6 | |||||||
10 | 日用陶瓷器 | 18.9 | 20 | 水泥 | 7.5 | |||||||
二、黄淮四市不能重复我国东部的工业化道路
1.必须正视传统工业发展道路与农业发展存在的内在冲突和矛盾
尽管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如重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工业化的次序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发展的次序损害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使大批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并强化了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内在冲突和矛盾。其突出表现就是在用地上,由工业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用地需求,以及工业化所带动的城镇化的用地需求,都势必占用一定的耕地。而且,由于工农业比较利益的差异,尤其在相对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挤压了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空间,造成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萎缩。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东部一些省份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而农业并未有大的突破,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代价的。曾有“苏常熟,天下足”美誉的江浙一带,1990~2005年间,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萎缩了近一半,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则由3/4降至3/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更是由11.1%降至7.5%;同期,同为产粮大省的山东,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37.5%,粮食产量仅增长295.2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则由7.7%降至7.5%;而在1990年粮食产量尚低于山东的河南,同期不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持平,且粮食产量增长38.7%,占全国的比重则从7.6%升至9.5%。(见表5)
表5:相关省份农业生产情况比较
省 份 |
农作物播种面积 (千公顷)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千公顷) |
粮食产量(万吨) | |||
1990 | 2005 | 1990 | 2005 | 1990 | 2005 | |
山东 | 10882.6 | 10736.1 | 8151.9 | 6711.7 | 3354.9 | 3650.1 |
江苏 | 8259.2 | 7641.2 | 6363 | 4909.5 | 3230.8 | 2834.6 |
浙江 | 4384.7 | 2837.9 | 3266 | 1510.8 | 1586.1 | 814.7 |
广东 | 5671.5 | 4815.4 | 3996.3 | 2786.5 | 1896.9 | 1395.0 |
河南 | 11889.7 | 13922.7 | 9316.1 | 9153.4 | 3303.7 | 4582.0 |
2.必须兼顾工业化和保护耕地两大目标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守住不低于18亿亩这根红线,而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直逼18亿亩的“红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提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提出要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出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与此同时,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政府既定的一个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小康的核心,而18亿亩耕地“红线”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两个都是不可动摇的目标。那么,“两个不可动摇”如何兼顾,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节约集约用地。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两大目标并不矛盾,保护耕地,不是反对用地,反对工业化、城市化,而是说要合理用地、科学用地、文明用地,这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保护耕地;只有保护耕地,才能逼出一个节约集约的新局面。其次,要看到,目前我国的存量建设用地普遍是粗放利用,有的甚至是闲置浪费,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力很大,要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主线,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再次,还必须看到,挖潜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很难完全避免,要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进行保护、开发,实现动态平衡。
3.必须深化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浅层次上,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将农业功能单一化,使得产业发展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畴内,甚至把农业与“落后”、“低效率”、“负担”等连在一起,忽视了农业之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多种重要意义,人为地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对立起来。事实上,农业和农村除了提供国家需要的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外,还有其他价值和贡献,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缓解能源危机、推动以生物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形态,还能以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将传统的农业与二、三产业间被割裂的联系重新联结起来,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摆脱弱质低效的局面,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大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蓬勃崛起的乡村旅游产业,更说明了农业不仅是一种产业,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尽管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小,但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日益上升。正因如此,发达国家在追求信息化、工业化的同时,不仅没有忽视农业和农村,反而想尽办法予以呵护,甚至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WTO规则来保护本国的农业,对农产品给予多种补贴。
4.必须用新的眼光和角度审视发展工业与维护农业的关系
发展工业与维护发展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协调的一面,工业化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如果努力也是完全能够从“两难”走向“双赢”的,而其关键是要在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重点发展信息化、高科技、资本技术集约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够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依据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势必与现代农业发展客观存在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现代农业发展好了,不仅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原料支撑,而且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同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反过来也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装备支撑和财力支持,推动农业的品种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农业向多元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否则,单纯就农业论农业而放松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不可能大量转移出去,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不可能提高,就无法破解“三农”难题;反之,忽视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农业和农村人口比重大的中西部地区,势必削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影响经济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因而也会影响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推进。
三、从黄淮四市看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除了具备新型工业化一般原则性含义外,还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具体说来,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要立足传统农区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工业化、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综合统筹工业化层次,全方位科学开发传统农区各类要素资源,走出一条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1.跨越式的工业化
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包含着多层次的目标:第一,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第二,要提高工业化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第三,推动传统农区农村工业化,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基于多层次目标,传统农区的工业化面临三种可能选择:一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即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发展;二是现行发达国家走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三是根据传统农区的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探索一条投资少、效益好的新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然,如果按照第一、二种发展模式发展,只会将传统农区带入发展的死胡同,只有第三种模式适合传统农区。因为,信息技术对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是难得的机遇,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也可以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在保证传统农区主要经济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并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对传统农区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但经济可以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区域,可以发挥其后发优势,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区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道路可以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常规发展模式,统筹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的各项任务、路径和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
2.农业的工业化
在定义“工业化”的问题上,作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张培刚如是表述:“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其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种变化过程必须由低级到高级,是不断前进的,是动态的;其二,这种变化过程必须是突破性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包括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或变革。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手工劳动基本上被机器(包括之后的计算机等)操作所取代。在农业生产技术变革上,除了引用机器耕作、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外,也包括改进作物种子、改进牲畜品种、改良土壤性能、使用先进农药等。显然,在此定义中,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也包括了“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更进一步,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即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如重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传统农区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启动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我国传统工业化的次序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这种工业发展的次序损害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把农业的发展排除在外,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使大批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特别是传统农区,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产值偏低,农业产业链短,转化率低,因此,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必须引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将农业高新技术和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向农业全面渗透,发展现代农业。所以,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也是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
3.农村要素资源的工业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区承受着来自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发展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尤其需要将农村的要素资源纳入工业生产的整个循环系统中进行优化配置,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农区的各种要素资源,更要提升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给予传统农业地区的基本定位是保证提供低价的粮、棉、油、烟等初级农产品,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使其难以发挥自身独具的优势,不得不将经济发展过度集中在人均规模日渐缩小的耕地上,忽视了耕地之外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通过新型工业化,可以借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生态技术,有效监控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同时,要克服以往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视性,提高当代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也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推广适用技术,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使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保证农民增收具有后续的技术支持。对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还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分工,通过非农化,农村二、三产业也可以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得到大发展,增加在传统农区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可能性,促进农民共享信息文明。
4.低消耗低污染的工业化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工业化过程中,建起了一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耗高的工业企业,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恶化,人类的生存遭遇到了挑战。而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不应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是经济发展,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整体而言,传统农区工业化程度相对滞后,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但生态也更为脆弱,所以,更应注重防范工业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况且,在一些传统农区,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的原料产业的发展,已经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的酸雨对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危害,甚至还在继续蔓延。加之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工业的低水平扩张,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如小炼焦、小炼硫、小造纸厂等,往往把生物繁茂的地区变成寸草不生的“死亡之谷”。乡镇工业的污染与城市的环境污染交织叠加,严重威胁着传统农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要求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要求加快技术改造,淘汰原有的落后技术和设备,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以现代技术改造和装备原有的工业基础,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把传统农区变成山河壮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环境优美区域。
四、河南黄淮四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1.立足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农村,在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稳固黄淮四市的农业基础,必须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农村的产业结构来实现,单靠发展农业而发展农业,是摆脱不了目前的困境的,必须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发展与农业联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运输保鲜储藏业、绿色农业及农村的第三产业,并积极承接城市工业产业转移,发展与城市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门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以工业化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农业—生态—工业”的良性循环。由于黄淮四市农村工业化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缺乏竞争力,在这种状况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的模式、经验和做法,根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依靠体制和科技创新,基于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构筑各地独具特色的农村新型产业体系,提高其产品竞争力。
2.深化加工制造业,加快工业再工业化
黄淮四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地理、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和经济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干扰和影响,认清本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加速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发挥后发优势。针对黄淮四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多层次性,要适应多层次的要素禀赋,既要重视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和升级,又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要立足国内市场,又应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既要充分发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分工,又要建立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一是要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主导产业,降低能耗、物耗,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积极推动具有比较优势和自主经营的工业产品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把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产品的技术、设计含量,实施“名牌战略”,积极主动地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在学习、合作竞争中不断升级。
3.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工业现代化
由于黄淮四市不同地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尽一致,且工业不同类别及行业属性各不相同,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组织类型及规模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新型工业化中的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应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及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水平、信息化基础条件、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与否等条件,选择进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切入点,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的多个层面中寻找最适合自身实际的结合点,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扶持。同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产业群,按照“自主、多元、共赢”的市场经济规则,组建新的产业集聚企业集团和跨地、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聚区内互相关联的产业和企业实现诸多生产要素的共享,使产业间产生共生效应,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使企业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应,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要大力扶持“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建立绿色工业产业制度,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业体系,促进黄淮四市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变革,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
4.打造环境品牌,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黄淮四市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推进,必须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破除墨守成规的消极思想,打破封闭保守狭隘的内陆观念,摒弃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道路、电力等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引进省外、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推进工业集聚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切实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转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上规模、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