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题报告之三: 长江上游经济区重点产业选择时间: 1970-01-01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长江上游经济区包括重庆、宜宾、内江、自贡、泸州、六盘水、毕节、昭通、乐山九个地市,这九个地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通,是西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长江上游经济区作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三省一市边界地区的一个特殊区域,除重庆外,都远离本省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低下,贫困问题相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该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有利于实现国家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认真分析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发现问题,然后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前瞻性把握重点产业发展导向,超前谋划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发挥产业优势潜力,对于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长江上游经济区九个地区总面积19.03万平方公里,GDP总量为18777.75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6252.48万人,城市化率为46.33%。

1.自贡市产业发展现状

自贡市位于川南地区,东邻泸州,西接乐山,南靠宜宾,北连内江,幅员面积4372.6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71.32万人,城镇化率为44.40%,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0.18平方公里。支柱产业有节能环保、机械装备、盐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新材料)等。

1)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

2012年,自贡市GDP达884.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9%,人均GDP达到32787元,三次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为12.4:59.8:27.8;机械、盐化、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完成现价总产值910.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7.9%;产业集约化发展特征明显,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6.8平方公里。

2)工业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末,自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78户,比“十五”期末增加267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45户,比“十五”期末净增1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96倍,年均增长32%;工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 53%,是“十五”期末的4.17倍,年均增长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倍,年均增长32%。“十一五”期间,自贡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337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自贡市工业产值超10亿的企业38户,工业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呈现出持续向好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3-1 自贡市“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企业数(户)

311

578

现价总产值(亿元)

265

1050

32%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50

1000

32%

增加值(亿元)

79

330

33%

         资料来源:自贡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完成计划公告数据整理得

 

3-2   自贡市“十一五时期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

2005年

2010年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710

3197

工业总产值(亿元)

767

3375

工业增加值(亿元)

231

1039

         资料来源:自贡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完成计划公告数据整理得

 

3-3     2010年自贡市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行业

增长率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

81.3%

医药制造业

6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1.4%

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

51.7%

塑料制品业

5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50.5%

专用设备制造业

50.2%

食品制造业

45.5%

农副食品加工业

4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9%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5%

金属制品业

2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7.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9%

化学纤维制造业

-1.2%

            资料来源:自贡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完成计划公告数据整理得

 

3)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初步形成

通过兼并重组,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沿着技术链、产品链扩张,形成了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大企业、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能源集团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昊华鸿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贡运输机械有限公司、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华光阀门有限公司、自贡大业高压容器有限公司、四川德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一汽华凯龙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星源食品有限公司;超过30亿元的企业有东方锅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贡西南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四川凯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自贡通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中橡集团炭黑个月研究设计院、汇维仕化纤有限公司、自贡高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自贡塞迪维尔钢化玻璃绝缘子有限公司、辉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安益生物有限公司、自贡东方通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3-4 2010年自贡大企业集团

 

收入规模

公司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能源集团工业股份公司、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

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

昊华鸿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贡运输机械有限公司、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华光阀门有限公司、自贡大业高压容器有限公司、四川德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一汽华凯龙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星源食品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

东方锅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贡西南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四川凯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自贡通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中橡集团炭黑个月研究设计院、汇维仕化纤有限公司、自贡高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自贡塞迪维尔钢化玻璃绝缘子有限公司、辉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安益生物有限公司、自贡东方通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自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初显雏形

目前,自贡市已经形成 “两园五区”和三大产业基地,“两园五区”----自贡市晨光工业园、荣县工业园和板仓工业集中区、沿滩工业集中区、自流井工业集中区、贡井工业集中区、大安工业集中区;三大产业基地---硅氟和超硬等新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引导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园区承接能力和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园区紧紧围绕机械、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子工业等五大产业和产业链上的承接点,开展工业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形成了以长征公司、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运输机械公司、华西能源公司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和以东锅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华西能源公司生物质能锅炉、川润公司余热回收锅炉为代表的锅炉整机及配件产业。晨光化工研究院所在的富顺晨光化工园区已经聚集了氟化工新材料及制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自贡市全部工业园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7户,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43.5%,新产品产值341.68亿元,增长35.4%。

                          3-5 自贡市2010年工业园区发展情况

 

指标

绝对值

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

28.8

规划工业用地(平方公里)

20.77

集聚规模以上企业(户)

2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475.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

43.5%

资料来源:自贡工业园区网站数据整理得

 

3-6 自贡市工业园区(集中区)产业定位表

 

园区名称

所属地区

   

2011年工业园区(集中区)面积

(平方公里)

板仓工业集中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特种环保锅炉及部件、重型数控机床,CNG站用成套设备、润滑成套设备、大型皮带运输机械和泵阀等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设备,新型焊接材料、超硬新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及工业物流

10

富顺晨光工业园区

富顺县

有机氟、有机硅系列化工新材料和深加工产品,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中间体产品,化工设备与防腐设备等定型机械产品,系列电力变压器,磁性材料等

6

荣县郝家坝工业园区

荣县

制药、压力容器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相关配套产业

3

自流井工业集中区

自流井区

精制盐、品种盐、含盐日化品和以压力容器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及仓储、食品加工业

2

贡井工业集中区

贡井区

绝缘子系列产品,锅炉零部件,环保机械、泵阀制造和食品药品包装业

3

大安工业集中区

新民园

机械加工、新材料、电子、食品加工业

2.8

大唐山园

电站锅炉及部件、辅机配套加工业

和平园

盐化工、精细化工业

沿滩工业集中区

沿滩区

普通机械加工、精细化工业

2

合计

 

28.8

         资料来源:自贡工业园区网站数据整理得

 

5)五大支柱产业

盐化工业:产业链长,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90亿元,已形成食盐、工业盐、盐深加工产品、纯碱、烧碱、化学肥料、精细化工产品、化学原料药和化学成品药、硅氟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数十个大类400多个品种的盐化工行业产业链。

机械工业:2010年收入480亿元,已形成电站锅炉、阀门、工业泵、金属切削机床、皮带运输机等重大装备产品为主并形成了生产协作网络的机械产业集群。

冶金工业(新材料):已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大门类,以自贡硬质合金厂为骨干,自贡冶金研究所为技术平台的冶金工业系统。自贡已成为当今世界生产的硬质合金和钨钼制品的最大厂家之一,其中氟橡胶在广州销售达2-3亿元。

节能环保装备:等离子焚烧分解废品,碳交易净收入1.4亿元,节能环保装备主要依靠原有的企业的结构调整,市场占有率高,燃烧废气达210度,可用于发电、脱硫。

食品农产品加工业:2010年收入突破200亿元,依托自贡新星源食品有限公司、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笼都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形成肉食品、饮料调味品、果蔬竹笋、中成药、茧丝绸及粮油六大类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3-7 自贡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支柱产业

产业及产业链

形成的产业基地

盐及盐化工

食盐、工业盐、盐深加工产品、纯碱、烧碱、化学肥料、精细化工产品、化学原料药和化学成品药、硅氟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数十个大类400多个品种的盐化工行业产业链

国内一流的盐精深加工基地和氟氯化工基地

机械工业

形成电站锅炉、阀门、工业泵、金属切削机床、皮带运输机等重大装备产品为主并形成了生产协作网络的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压力容器、金属切削机床、运输设备、泵阀设备、CNG设备、电力输变电设备等六大门类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及系列产品

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冶金工业

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大门类,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功能性炭黑及碳石墨三大门类为主体的新材料产品

建成世界领先的氟硅、合金、焊接等新材料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工业生活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四大门类为主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

建成国家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及配套的国家节能环保监测中心

农产品加工

形成肉食品、饮料调味品、果蔬竹笋、中成药、茧丝绸及粮油六大类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生猪繁殖加工基地、茶叶基地、中药基地

          资料来源:自贡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资料整理得

 

2.内江市产业发展现状

内江属于长江上游的主要城市之一,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371.81万人,城镇化率为41.8%

1)产业持续增长

2012年,内江市实现GDP9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第三产业增速创2010年以来的新高。2012年,内江市的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2.5:21.2调整为16.7:62.4:20.9。

2)支柱产业

2012年,内江市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35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2%。培育了川威、建业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5户。 

 

3-8 内江支柱产业现状

 

产业

产业现状

产业基地

冶金建材

冶金,以钢铁为主,钒钛为基础,建材主要有水泥、生产矿石烧制陶瓷

中国钒钛资源利用基地、成渝经济区精品建材基地

农产品加工

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酒类、果蔬

成渝地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机械汽车零部件

主要生产汽车车灯、曲轴、零部件、车架(1万副)、减震器、按产品需求订单生产

中国汽车配件产业基地

医药化工

生产普通的药物为主,如红霉素,近年引进生产治疗癌症的新药,该药从红豆山楂中提取

治疗癌症新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电力能源产业

总装机103万千瓦,100万装机容量,循环硫化床能有效的治理酸雨,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利用煤发电,内江的煤的质量与发电匹配

西部煤化工基地、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基地

          资料来源:内江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完成计划公告数据整理得

 

3)重点产业

食品加工和再生资源产业为内江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内江市再生资源产业辐射西南几个省和废旧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废旧物资运往内江,加工处理,变废为宝。目前主要是初加工,下一步拓展为深加工,测算产值达两百个亿左右。特色产业为花生糖、啤酒、食用酒精。

4)内江工业园区现状

截至2010年底,内江市七大产业园区已形成承载能力28.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项目)356个。2010年,内江市七大产业园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0亿元,同比增长68.1%;实现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68.2%;实现工业增加值145.8亿元,同比增长68.2%;利税总额53.2亿元,同比增长68.8%;利润总额22.36亿元,同比增长69%;产业集中度47.46%,产出效率为301万元。以五大支柱产业为重点,7大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格局已经形成。

               

3-9 内江产业园区定位表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城西工业园

围绕建设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基地,做大做强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科技、医药食品、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

隆昌工业园

重点发展汽配机械、食品兽药、纺织羽绒三大产业,

连界工业园

依托川威集团,发展钒钛钢铁、冶金建材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第二钒钛基地

资中工业园

托本县丰富的粮油、生猪资源,发展食品饮料、肉类加工产业

严陵工业园

依托威玻、建业、白塔等企业,发展新材料、精细煤化工、节能建陶产业,打造“西部煤化工基地”、“西部玻纤新材料基地”

中区工业园

发展机械制造和电力产业,依托白马循环流化床电站,打造“中国循环流化床示范基地”

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

依托中再生总公司建设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突出发展建材化工、铸造产业,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西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资料来源:依据内江工业园区网站资料整理得

3.泸州市产业发展现状

泸州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叠合部,是四川省唯一一个与滇黔渝三省市接壤的地级市,幅员面积12242.9平方公里。2012年,泸州市常住人口425万人,城镇化率为41.73%。

1)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2年,泸州市实现GDP 103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317元,比上年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9.7:25.8调整为13.9:60.6:25.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4.3%和2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60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24.03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26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601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实现增加值46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2)支柱产业

2012年,泸州市白酒、化工、能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1.19亿元,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4.8%贡献率87.9%其中,酒类制造业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发展迅猛,实现增加值296.34亿元,增长24.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3.5%,其增长率和贡献率都居泸州市四大行业之首;能源行业实现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5.8%;化工行业生产仍然低迷,实现增加值39.06亿元,下降1.2%;机械行业实现增加值17.84亿元,增长8.8%。

                                 

               表3-10 泸州支柱产业现状

支柱产业

产业现状

产业基地

酒业

泸州老窖集团和郎酒集团两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白酒业,以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

建成全国白酒基地

化工业

发展天然气化工、硫铁矿化工、煤化工,建成西部化工城

全国循环型化工基地

能源产业

西华煤矿、震东煤矿,古蔺县岔角滩煤矿、观文煤矿、箭竹坪煤矿、李家寨一井、李家寨二井、龙山煤矿、邱家祠煤矿、石屏一矿、石屏二矿、双沙煤矿、瓦窑坪煤矿、煤气化中心

能源生产基地

机械制造业

高性能液压件、挖掘机、油气井用爆破器材整体技改搬迁项目、川油钻采异地技改,海科机械专业铸造

四川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

资料来源:泸州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公报资料整理得

3)七大工业园区

截至2010年底,泸州市七大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江南轻工业园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规划总面积116.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5.05平方公里,在建面积11.66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实行“一园一业主、园区有特色”原则,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了沿江布局、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发展白酒产业,纳溪化工园区主要发展以煤化工、硫磷钛产业和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泸州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以纤维素衍生物、有机硅、石化深加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物流业,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主要发展以天然气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产业,泸州机械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和医药制造业,江南轻工业园区主要发展轻纺包装制造业,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形成了以酒业、机械、医药、纺织·服装·鞋·帽、化工、建材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泸州化工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3个园区是省“1525工程”100亿培育园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

2010年,泸州市7个产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5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4家,实现销售收入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产业集中度为44.4%。2010年,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和泸州化工园区产值和服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亿元(不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1户;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企业投资13.8亿元。各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沿江布局、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3-11 泸州市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

                      (2009-2010年)

指标

2009

2010年

绝对值

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

面积(公顷)

11660

 

 

 

入驻企业(个)

503

 

534

6%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224

 

255

13.8%

销售收入(亿元) 

375

30.8%

420

12%

工业增加值(亿元) 

118

38.6%

166

40.67%

园区产业集中度

44.4%

 

 

 

资料来源:泸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完成公报数据整理

 

          3-12  泸州产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产业基地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

发展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

白酒生产基地

纳溪化工园区

主要发展以煤化工、硫磷钛产业和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全国循环型化工基地

泸州经济开发区

主要发展以纤维素衍生物、有机硅、石化深加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物流业

长江上游综合生产性物流基地和化工基地

泸州机械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和医药制造业

机械工业基地

江南轻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轻纺包装制造业

轻纺包装制造基地

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

发展酒业、机械、医药、纺织·服装·鞋·帽、化工、建材产业

中小企业集群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以天然气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产业

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资料来源:泸州产业园区网站资料整理得

 

4)港口水运基础设施产业

泸州是成渝经济区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被交通部定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泸州港年吞吐能力已达50万标箱,成为长江上游千吨级大港 (枯水期1000吨级船舶和丰水期8000吨级船舶可昼夜通行)和长江黄金水道出川的第一港,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于1997年底开工,2003年7月开港运行,设计吞吐量8-10万标箱/年,2008年实现吞吐量6.6万标箱;二期工程于2007年12月开工,2009年建成投产,设计吞吐量20万标箱/年,实际可达50万标箱/年。截至2009年底,泸州港吞吐量已连续4年保持增长,连续四年突破千万吨大关,二期续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底,泸州港货物周转量1363357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6075.0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49565标箱,货物周转量较“十五”期末增长311%,吞吐量增长140.8%。泸州市现有水运企业44家,其中客运企业8家,货运企业36家,在册营运性运输船舶603艘(货船481艘,客船122艘),载重38.09吨、6123客位,长江干线省际运输船舶214艘、31万载重吨,平均吨位达1449载重吨,1000载重吨以上的运输船舶182艘,最大单船已达5028载重吨。

 

            3-13 泸州港口2010年建设情况

 

指标

绝对值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1363357

港口吞吐量(万吨)

249565

集装箱吞吐量(标箱)

249565

水运企业(家)

44

营运性运输船舶(艘)

603

船舶载重(吨)

38.09

客位(个)

6123

长江干线省际运输船舶(艘)

214

省际运输船舶载重(万载重吨)

31

平均吨位(载重吨)

1449

1000载重吨以上的运输船舶(艘)

182

最大单船载重吨

5028

 资料来源:泸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完成公报数据整理

 

4.宜宾市产业发展现状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合始称长江,东邻泸州市,南接云南省昭通市,西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靠自贡市,幅员面积13294平方公里。2012年,宜宾市总人口446.00万人,城镇化率为41.08%

1)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2012年,宜宾市实现GDP12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75.0%和20.3%;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1.9:23.1调整为14.6:62.3: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9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73.9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86.84亿元,增长12.0%。2008-2012年,宜宾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最高达到25.08%,年均增速高达18.33%。

 

 

3-1 “十一五”期间宜宾GDP总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宜宾市2005-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公报数据制作

 

2)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宜宾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1.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18%;实现利税353.36亿元,增长3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0.39点,比上年提高33.3点。

3)“四基地”产业

2012年,宜宾市“四基地”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8.9%,其中:酒类食品基地实现增加值235.81亿元,增长25.0%;综合能源基地实现增加值163.07亿元,增长20.1%;化工轻纺基地实现增加值95.42亿元,增长7.2%;机械制造基地实现增加值59.27亿元,增长5.1%。宜宾酒成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五粮液集团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600.68亿元,实现利税205亿元,品牌价值达659.19亿元。丝丽雅集团迈入了100亿企业,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92亿元。

4)工业园区现状

设立五粮液、盐坪坝、白沙、宜宾罗龙、江安阳春、宜宾向家坝、高县福溪、长宁、珙县余箐、兴文太平、屏山新发、翠屏区象鼻、筠连巡司等13个产业园区,开发总面积36.3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5平方公里。

 

3-14 宜宾六大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2010年)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产业基地

面积

(平方公里)

五粮液产业园区

酒业为主、机械装备制造为辅、多元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规模的产业

中国酒业和西部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龙头园区

20

罗龙产业园区

轻工、化工

轻工、化工基地

15.4

江安阳春产业园区

氯碱化工

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

20

高县福溪产业园区

福溪电厂、水厂、宜宾普什铸造公司二期工程、输变电工程、引进顺粉磨站、晨光机械、西城实业和海林木业有限公司

能源生产基地

9.05

长宁(宋家坝、下场)产业园区

轻工、化工,该园区有五粮液醋酸纤维素及100万吨真空制盐等重大项目正式入驻

轻化工集群和物流中心

10.27

向家坝产业园区

高载能、机械制造为主

高载能、机械制造基地

21

           资料来源:宜宾市产业园网站资料整理得

 

5.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市地处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幅员面积82400平方公里。2012年,重庆市年末常住人口2945.00万人,城镇化率为56.98%

1)产业总体发展良好

2012年,重庆市实现GDP1145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产业结构调整为8.2:53.9:3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0.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6172.3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66亿元,增长12.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3元,比上年增长12.4%

 

 

3-2 “十一五”期间宜宾GDP总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宜宾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制作

 

2)规模以上工业

2012年,重庆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18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市GDP的4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0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2.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187.77亿元,增长19.7%;实现利润608.29亿元,增长10.4%

3)五大支柱产业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多业支撑格局基本形成。2012年,重庆市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总产值354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工业总产值的27.0%;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2193.74亿元,比上年增长60.4%,占工业总产值的16.7%;材料制造业总产值196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工业总产值的15.0%;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24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工业总产值的9.5%;化医产品制造业总产值10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工业总产值的8.1%

              表3-15 重庆市四大支柱产业指标

                        (2012

产业

总产值

(亿元)

同比增长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汽车摩托车制造业

3540.28

11.3%

27.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2193.74

60.4%

16.7%

材料制造业

1966.69

5.0%

15.0%

装备制造业

1248.43

14.4%

9.5%

化医产品制造业

1055.64

12.2%

8.1%

 资料来源:重庆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

 

4)工业园区现状

工业园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重庆市全部工业园区工业产值191.8亿元,同比增长81.8%;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2.8%,比重比上年提高8.4%。拉法基水泥、新格铝业、白雪冰柜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新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20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9.3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3亿元,增长131%。打造五大万亿工业板块,两江新区万亿板块重点依托龙盛地区和两路保税港区,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西永万亿板块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江南工业走廊万亿板块依托长寿、涪陵、万州等地区,形成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环沿线万亿板块依托二环沿线的南岸茶园、巴南环樵坪、九龙坡西彭、北碚、江津、璧山等地区,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铝材加工、生物医药及轻纺等制造业集群;区县万亿板块依托各区县特色优势产业共同支撑万亿元工业产值规模。

 

3-16 重庆工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2010年)

园区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支柱产业

西彭工业园区

65

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电子电器、包装印刷

两江新区工业园区

170

关键零部件及配套零部件制造、电力装备基地、船舶制造基地、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及物流产业

九龙园区

36.08

装备制造业

茶园工业区

30

茶产业

永川工业园区

20

机械制造、轻纺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

丰都工业园区

10

食品、轻工、机械

晏家工业园区

38.98

冶金及金属压延、机械制造、新材料

忠县工业园区

5

A区: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能源化医产业;B区:机械制造、燃气化工、电子信息产业;C区新型建材、船舶修造

正阳工业园区

11.47

食品、新材料(硅、多晶硅、单晶硅)、化工(PVC和烧碱)

大足工业园区

50

五金制造、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锶盐化工

梁平工业园区

5.06

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羽绒服装、机械电子、建筑装饰、天然气化工

港城工业园区

11

电子电器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造船业、物流产业

建桥工业园区

10

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医药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30

教育、产业和物流三大高地

垫江工业园

 

机械加工、电子电器制造、天然气精细化工、医药食品、轻纺服装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城口工业园区

28公顷

锰矿加工基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农林产品加工

彭水工业园区

6.4

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业和建工建材业

铜梁工业园区

18

碳酸锶生产基地、水禽养殖基地、汽车、摩托车制造基地配套市场

双桥工业园区

5

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

酉阳工业园区

11.7

食品、药品、服装加工、电子产品

长寿化工园区

31.3

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化工

巫山工业园区

1.7

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制造业

奉节工业园区

16

煤化工基地和建材加工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出口贸易加工基地

巫溪工业园区

3

石材生产基地和农林特产品等出口加工贸易区

秀山工业园区

4

中药饮片加工、金属产品精深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精深加工、服装鞋帽加工业

石柱工业园区

18

电矿、食品、制药、轻化

空港工业园区

54

先进加工制造业的基地

龙桥工业园区

13

医药、建材、食品

南川工业园区

26

轻纺、生物医药、机械、食品

綦江工业园区

10

机械制造、有色冶炼为主,辅以能源、轻纺、电子

-璧山工业园区

 

皮革皮鞋、建筑建材、机器加工、机械制造基地

云阳工业园区

8.3

食品加工、机械、轻化工、能源、建材、医药

白涛化工园区

13

医药、建材、食品

涪陵工业园区

31

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精细化工

江津工业园区

5.86

百亿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百亿涂料基地”、“中国西部建材基地”和“都市工业园

合川工业园区

22.3

医药、食品、机电

巴南经济园区

62

装备制造、机械、机电行业

万盛工业园区

10

资源加工产业、配套加工工业、旅游配套服务产业

同兴工业园区

5.27

机械制造、生物制药、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包装

潼南工业园区

15

化工纸业、机械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武隆工业园区

 

铝业:氧化铝、金属铝及其深度产品和配套产品

荣昌工业园区

25.5

机械、轻工、建材、煤炭

开县工业园区

14.5

能源、建材、绿色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天然气精细化工

万州工业园区

30

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

井口工业园区

10000亩

机械、电子信息

          资料来源:重庆市工业园区网站

 

5)港口运输

2010年,重庆市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668.42万吨,比上年(8609.46万吨)增长12.3%;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1604.63万人,比上年增长12.6%;空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78万吨,比上年增长5.5%;集装箱吞吐量64.0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1.3%。

6.乐山市产业发展现状

乐山市地处四川省的中南部、成都平原至川西南山地的过渡带,北连眉山市,东邻自贡市,南接宜宾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界雅安市,幅员面积12827平方公里,2012年,乐山市常住人口325.44万人,城镇化率为42.97%

1)工业经济发展良好

2012年,乐山市实现GDP1037.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2.1%,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6.0%,上升0.3个百分点。2012年末,乐山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6户,增加值增长17%,产品销售率96.6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8.46亿元,增长1.0%;实现利润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实现利税总额117.08亿元,增长2.0%

2)六大支柱产业群强力支撑

2012年,乐山市五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10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21.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1.7%;纺织业增长4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17.1%

3)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截至到2010年,乐山市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12个,规划面积195.5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2.47平方公里,2010年,产业园区新增开发面积8.14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47.23%;基础设施投入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61.09%,;新入园企业87户,比上年增长107.14%。高新区、五通桥盐磷化工产业园区、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列入省重点扶持的“1525”百亿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4+3”重点发展模式:4个园区----乐山高新区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园区、五通桥盐磷化工产业园区、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和夹江陶瓷产业园区;3个产业集中区---市中区工业集中区、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和犍为县工业集中区,培育集成度高、配套完善的冶金建材集群。2010年,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3-17 乐山产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产业基地

乐山高新工业园

建设光伏产业园区,主要发展多晶硅生产、下游光伏及配套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及农产品加工

中国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峨眉山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多晶硅生产及下游电子深加工产业;冶金建材主要生产电解铝及下游产品、水泥、铁合金;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

中国硅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基地、冶金建材集群、物流中心

五通桥工业园区

发展盐磷化工循环产业

盐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

沙湾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冶金建材,生产钢铁及下游产品、不锈钢及下游产品、铁合金、特种水泥及能源产业

西部最大的冶金建材基地,能源产业集群

夹江工业园区

主要生产各类陶瓷产品

陶瓷生产基地

市中工业园区

以冶金、铸造、现代装备制造为主,

冶金、铸造集群

井研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农场产品加工

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集群

犍为工业园区

发展盐化工、农产品加工

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农产品加工集群

沐川工业园区

精细磷化工,农产品加工(林浆纸一体化等)

磷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农产品加工集群

马边工业园区

发展磷矿采选、水电和高能载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

磷化工产业集聚区、水电和装备制造业集群

临港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集聚区

峨边工业园区

水电、高能载装备制造业 、农产品加工

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集群

资料来源:乐山市工业园区网站

7.六盘水产业发展现状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属贵州省省辖市,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及钟山、红果两个经济开发区,幅员面积9914平方公里2012年,六盘水市常住人口285.90万,城镇化率40.00%。

1)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012年,六盘水市实现GDP 73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3.27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1.57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412.52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3.82亿元,增长17.3%。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规模以上工业发展进一步提升

2012年,六盘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主要工业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各行业增加值均比上年增长15.0%以上。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1.2%、20.4%、50.6%和23.7%。

3)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依托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关联配套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主动承接资源深加工产业转移,依托成本优势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业产业转移。

 

3-18 六盘水工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钟山经济开发区

装备制造业、物流、食品加工

红果经济开发区

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等

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区

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物流等

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

煤化工、电力、建材、铁合金、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生态旅游观光

六枝郎岱产业园区

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生态旅游观光

盘县鸡场坪产业园区

煤化工、钢铁、电力、煤炭采掘和洗选等

盘县保田产业园区

煤化工、煤炭采掘与洗选、电力、煤气层的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等

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

煤化工、煤炭采掘与洗选、电力、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

水城县玉舍产业园区

煤化工、煤炭采掘与洗选、瓦斯发电、煤气层的利用等

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

煤化工、铝及铝加工、装备制造业

水城蟠龙产业园区

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

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

钢铁、装备制造、物流业、绿色食品加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及城市再生资源利用

钟山区汪家寨产业园区

煤化工、煤炭采掘与洗选、电力、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

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

煤炭深加工、铅锌、铸铁冶炼、火电、机械制造、仓储、物流、新型建材等

           资料来源: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网站

 

8.毕节市产业发展现状

毕节市地处乌蒙山腹地,是川滇黔锁钥、贵州高原屋脊、长江珠江屏障,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西邻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幅员面积26844.5平方公里。2012年,毕节市常住人口652.41万人,城镇化率为29.99%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12年,毕节市实现GDP877.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产业结构调整为为18.23:46.24:35.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0.07亿元,比上年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比上年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2)五大支柱产业

煤炭产业: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96.76亿吨,其中上表储量256.91亿吨,占贵州省煤炭资源52%。2010年,煤炭产量达4622万吨,产值180亿元。电力产业:2010年发电量408.1亿千瓦时,产值141.67亿元。化工产业:2010年产值10.62亿元。烟草产业:2010年毕节复烤厂复烤烤烟叶180万担,卷烟厂生产卷烟208亿支,产值34.32亿元。机械制造业:2010年产值达到4.45亿元。

               3-19毕节市五大支柱产业现状

                                            2010年)

产业

产值

(亿元)

煤炭产业

180

电力产业

141.67

烟草产业

34.32

化工产业

10.62

机械制造

4.45

 资料来源:毕节市经信网

3)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毕节市现有九个年工业园区,分别是黔西工业园区、双池工业园区、威宁工业园区、金沙工业园区、织金工业园区、纳雍工业园区、赫章工业园区、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方工业园区。

 

3-20 毕节市工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黔西工业园区

发展电力产业、煤化工、建材、矿山机械加工、高新产业(光伏太阳能产业功能区)及物流功能区、煤炭加工

双池经济园区

发展汽车、烟叶、电力、化工

威宁工业园区

发展新型能源及煤磷硫化工、现代装备制造、冶金、医药、农产品加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产业

金沙工业园区

发展煤电产业(支柱产业)、特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

织金工业园区

煤磷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发展煤炭工业、煤化工、磷及稀土化工、煤电产业、新型建材、电力六大产业。八大功能区:即煤炭工业基地、煤化工区、磷及稀土化工区、煤电工业区、新型建材区、综合加工区、物流运输区、管理服务区

纳雍工业园区

发展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

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主要生产载重汽车

大方工业园区

主要生产建材、化工、电力、物流

赫章工业园区

一园三区 ,即“野马川农特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珠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和“妈姑有色冶金工业园区”三个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和有色冶金产业。野马川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发展核桃、苦荞、中药材、腊肉、樱桃、马铃薯、茶叶等农特产品及畜禽养殖精深加工产业,延长赫章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链。珠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发展铁矿及精深加工产业,集铁矿开采、冶炼、铸造、铸件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我国西南最大的铸造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妈姑有色冶金工业园区发展铅锌、煤、铁等矿产资源及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铅锌 加工基地、建材基地和焦煤基

          资料来源:毕节市工业园区网站

9.昭通市产业发展现状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与四川、贵州接壤,幅员面积23021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529.60万人,城镇化率为25.04%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昭通市生产总值(GDP)达5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69.3%和22.4%;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7:47.9:32.4调整为20.4:48.7:3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2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工业增加值206.11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

2)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昭通市工业增加值实现20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47.25亿元,全部实现增长。卷烟、煤炭、电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增加值123.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5%。其中,烟草制品业48亿元,增长1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5.15亿元,增长20.7%;有色金属采选业10.06亿元,增长36.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39亿元,增长1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93亿元,增长0.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42亿元,增长31.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0.6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总额76.2亿元,增长2.3%。

3)工业园区现状

昭通市有8个工业园区,其中省级工业园区两个(昭阳、水富),市级工业园区六个(彝良、鲁甸、盐津、镇雄、绥江、中关)。

                 3-21 昭通工业园区产业定位表

 

园区名称

产业定位

昭阳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以生物制药为重点的生物创新产业;依托马铃薯、苹果、魔芋、蔬菜等资源为主的农特产品深加工业;以华新水泥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建筑建材业;以烟草、食品、药品、工艺品、旅游业为载体的印刷包装产业;以丰富的褐煤等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矿冶炼业

水富工业园区

发展重化工、能源、制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种养殖业及建材、物流等产业

彝良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煤炭产业、铅锌产业、水电产业、硅矿产业、天麻产业

鲁甸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矿冶、化工、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产业

盐津工业园区

主要发展水电、电石化工、矿冶、煤炭开采、建材、农特产品加工

镇雄工业园区

发展煤电、煤化工、硫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五大重点产业

绥江工业园区

发展农特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建材、煤化工、轻工业

大关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建材、矿冶、化工、煤炭、特色种养殖及加工、物流和服务业

资料来源:昭通市工业园区网站

 

(二)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十一五”时期以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经济规模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同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投资的软硬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3-22 “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情况

 

地区

年份

GDP

(亿元)

一产增加值

(亿元)

二产增加值

(亿元)

三产增加值

(亿元)

自贡

2005年

275.01

55.83

118.8

100.38

2012

884.80

109.39

529.26

246.14

内江

2005年

254.81

59.12

111.86

83.83

2012

978.18

163.31

610.10

204.77

泸州

2005年

284.90

72.1

110.1

102.7

2012

1030.45

143.60

624.03

262.82

宜宾

2005年

366.04

81.89

180.48

103.67

2012

1242.76

181.94

773.97

286.84

重庆

2005年

3069.10

463.42

1258.32

1347.36

2012

11459.00

940.01

6172.33

4346.66

乐山

2005年

306.72

56.16

160.69

89.87

2012

1037.75

123.72

643.91

270.12

六盘水

2005年

214.84

18.54

121.86

74.44

2012

738.65

43.27

451.57

243.82

毕节

2005年

231.02

74.31

87.99

68.72

2012

877.93

160.07

405.97

311.92

昭通

2005年

170.85

42.71

63.05

65.09

2012

555.60

113.35

270.61

171.64

总计

2005年

5173.29

924.08

2213.15

2036.06

2012

18805.12

1978.66

10481.75

6344.73

  资料来源:长江上游经济区九个地市2005、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1.经济总量大幅上升

“十一五”时期以来,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总量(GDP)由2005年的5173.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805.12亿元,年均增长20.25%.其中,一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924.08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978.66亿元,年均增长11.49%;二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2213.15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0481.75亿元,年均增长24.88%;三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2036.0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6344.73亿元,年均增长17.63%。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十一五”时期以来,长江上游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在经济总量的扩张中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1.49%、24.88%和17.6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86:42.78:39.36调整为2012年的10.52:55.74:33.7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12.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5.62个百分点。

3.企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活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长江上游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由2005年的3746户增加至2010年的960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末达到5011.14亿元,占经济区GDP 的38.42%,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物流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主导产业成为拉动长江上游经济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对整个经济形成了强势支撑,培育了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能源集团工业股份公司、川润股份有限公司、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川橡、建业、威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对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4.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聚集显现雏形

“十一五”期间,长江上游经济区九个城市不断加大产业园区建设的投入,以促进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2010年末,经济区内已形成120个工业园区,聚集企业3692户。目前,六盘水、毕节、昭通、古叙、筠连的煤炭、电力、煤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乐山的硅材料及光伏产业极具特色,重庆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及泸州、宜宾、内江、自贡的盐化工、煤化工、酒业、装配制造、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产业、冶金、建材等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吸引相关产业及产业链向园区集聚。九个城市都设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如重庆有43个工业园区,聚集企业1891家,2010年园区实现产值191.8亿元;内江7个园区,聚集企业356家,园区实现产值145.8亿元等等。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呈极强的向园区集聚的趋势,形成不同的产业带、产业群、产业链,工业园区已经成为繁荣区域经济,推动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5、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时期以来,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一是经济区各城市不断加大水利、电力、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硬件环境;二是经济区的各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各产业园区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企业入园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出让、人员户籍、孩子入学、税收、金融贷款等等,相对于“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促使了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长江上游经济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逐步壮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甚至是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同时也存在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方面的问题。

 

3-23 长江上游经济区与我国三大经济区主要指标的比较

2012年)

主要指标

长江上游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面积

(万平方公里)

19.03

21.07

4.17

21.72

常住人口

(万人)

6252.48

15777.00

5689.64

10770.00

城镇化率

46.33%

67.04%

83.84%

58.93%

GDP

(亿元)

18805.12

108905.27

47779.56

57348.29

人均GDP

(元)

30032.48

69027.87

83976.43

49751.60

产业结构

10.5:55.8:33.7

4.8:48.0:47.2

2.1:46.2:51.7

6.1:43.1:50.8

一产增加值

(亿元)

1978.66

5213.97

983.24

3508.46

二产增加值

(亿元)

10481.75

52293.04

22084.62

24726.66

三产增加值

(亿元)

6344.73

51398.26

24711.70

29113.1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22079.25

208577.47

81163.91

82072.37

资料来源:依据长江上游经济区九个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广东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整理得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经济总量偏小长江上游经济区2012年实现GDP18805.12亿元,占全国GDP 的比重为3.62%,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是20.96%、9.20%、11.04%,长江上游经济区GDP占比约为长三角的1/6、珠三角的2/5、京津冀的1/3。而长江上游经济区国土面积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差不多,近乎珠三角的5倍。相比下,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总量明显偏小。

人均GDP 与其他经济区差距较大2012年,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人均GDP为30032.48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仅为长三角的43.51%、珠三角的35.76%、京津冀的60.36%。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人均GDP不仅低于我国三大经济区,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很大。

工业发展相当滞后2012年,长江上游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是22079.25亿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08577.47亿元、81163.91亿元和82072.37亿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是长江上游的近10倍、3.68倍和3.72倍,长江上游经济区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差距相当大。

2.城镇化水平低

长江上游经济区2012年的城镇化率是46.33%,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全国的城镇化率分别是67.04%、83.84%、58.93%和52.57%,相比之下,长江上游经济区城镇化水平最低,分别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全国约低21、38、13、7个百分点。2012年,长江上游、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常住人口分别是6252.48万人、15777.00万人、5689.64万人、10770.00万人,长江上游经济区比长三角、京津冀的人口少,但是城镇化率比这两个地区分别低21和13个百分点,人口比珠三角多562.84万人,但城镇化率比珠三角低3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长江上游经济区农业人口占比过高。

3.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2年,长江上游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是10.5:55.8:33.7,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全国的产业结构分别是4.8:48.0:47.22.1:46.2:51.7、6.1:43.1:50.8和10.1:45.3:44.6,长江上游经济区第一产业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全国分别高5.7、8.4、4.4、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全国高7.8、9.6、12.7、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全国分别低13.5、18、17.1、1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4.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

沿江地区的产业大多依赖本地资源开发进行的传统加工业,产业产品层次总体上不高。经济区域内主导产业以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天然气的开采、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采选业、炼焦业等六大资源和原材料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以初加工产品居多,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档次低,核心竞争力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高端环节、高附加值、长链条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甚至缺位,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不强。

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滞后

长江上游经济区的许多地方交通发展落后,沿线的航运等级低(如重庆以上至泸州、宜宾的航道等级仅为四级,很难满足运输需要);连接沿江各地的公路等级低,没有形成连接整个区域的快速通道,成昆线既有的运输能力已经饱和,其他线路的通道未打通,区域内高等级的公路比例小,尚未成环、成网;宜宾以上水运航道等级低,多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衔接配合差, 运输整体效益难以发挥。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滞后,航道等级低,水运体系极不发达,与港口关联的工业、商贸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及现代物流未得到相应的发展,沿江五大港口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港口集疏运方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