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创新论
35.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 2018-01-25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周兵 责编: 万山
专著连载三十五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分析
周兵
(重庆工商大学)
——基于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分析
周兵
(重庆工商大学)
一、序言
我国既2005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今年6月7日,国务院又批准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突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建立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这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国务院要求试验区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选择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新的历史机遇。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地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不够优良的发展环境,迫切需要抓住统筹这条主线,改革开放,开拓创新,进行一蓝子统筹城乡制度和政策的试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差距,达到区域之间发展相对平衡,其统筹的关键在于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发展,并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把重庆加快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从统筹城乡的角度,结合新型省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行研究的学者还不多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行重新界定,然后对重庆市及各个区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和丰富有关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而且可以根据重庆各个区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状况,科学地把握各个区县进行城乡统筹中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和新型城镇化的要点,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1、新型工业化界定
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按照人均GDP可以将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为三个阶段: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8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化三个阶段。按此标准我国和我国的许多地区包括重庆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它强调生产的物质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通过发展工业实现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从量的扩张上看, 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而新型工业化是指工业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生产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的过程。它包括城市型工业化和农村型工业化以及城乡综合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应该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在增加,在此基础上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二是机器、电脑生产方式工具代替手工劳动;三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四是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生产都趋向于专门化,区域与产业分工明确,各类型组织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按照龚唯平(2001)的观点新型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过程。包括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同时新型工业化也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过程。包括对旧传统的改造、科技进步、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一个不仅包括工业发展而且包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普遍性工程。
2、新型城镇化界定
对于传统城镇化的概念,国内许多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辜胜阻(1991)认为,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蒙世军(1998)认为,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陈锡文(2001)认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汪光焘(2002)认为,城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姜爱林(2004)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他认为,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①。
新型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居住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成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社会过程。新型城镇化它也包括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按照辜胜阻(2000)的观点,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城镇化的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即工业化;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居民主要以小城镇居住为主,但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3、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①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形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城镇化进程过快,城镇建设消耗的资源过多,投给工业的资源必然不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就会受阻。一旦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迟缓,就难以向城镇化及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相反,城镇化发展滞后,工业化缺少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支撑也难以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工业化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发展的各项功能。如工业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口支撑,同时,工业化所形成的大量税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完善城镇各项功能的主要经济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城镇化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加快了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工业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在具体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时,常涉及到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工业化率是用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IR表示;非农化率用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NR表示;城镇化率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反映,用UR表示。在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时,有两种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计算的标准值法;二是钱纳里标准法。标准值法中的标准合理值为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研判的其他情况见下表1。
表1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标准值法及其研判
组合指标 及含义 |
取值范围 |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 |
IR/UR (劳动力工业化率) |
等于1 | 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程度相同。城镇不存在第一、三产业劳动力,农村也不要存在第二产业劳动力。即城镇劳动力全部在工业部门就业。 |
大于1 | 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 在农村存在第二产业劳动力。 | |
小于1 | 工业化率低于城镇化率, 在城镇存在第一、三产业劳动力。 | |
NR/UR (劳动力非农化率) |
等于1 | 在城镇不存在农业人口,在农业也不存在非农业人口。 |
大于1 | 在农业存在部分非农业人口。 | |
小于1 | 在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 |
三、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现状及互动关系分析
1、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现状
直辖之初,重庆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把40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大经济发展区。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 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 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19 个区县(自治县)。从这三大区域来看,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为8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化率为40.9%,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城镇化率为30.2%,后两个区域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根据新的“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又得到新的发展。“一圈”简称“一小时经济圈”,它包括潼南、大足、荣昌、铜梁、双桥、永川、璧山、合川、江津、綦江、长寿、涪陵、万盛、南川、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和巴南等23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28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35%。“两翼”是分别指以万州区和黔江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带,它包括17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53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65%。从“一圈两翼” 来看,2006年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率为59.7%,“两翼”的平均城镇化率为27.4%,低于全市19.3个百分点。“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率比“两翼”的城镇化率高32.3个百分点,比全市城镇化率高13个百分点。
下表1为重庆市主要区县2006年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②。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重庆主要区县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43%,但是在主要区县之间表现出非均衡的发展。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区县为大渡口区和双桥区,最低的为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酉阳县。见表1。在城镇化水平方面,从1996年到2006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共提高了17.2个百分点。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镇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0.2个百分点。
但是也应该看到,重庆主要区县的城镇化率水平也呈现较大差距。2006年重庆市总体城镇化率为46.7%,其中最高的是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六个区,其城镇化率达到了100%,而最低是酉阳县和巫溪县,城镇化率仅为17.2%,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见表1。
表1 2006年重庆市分区县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地区 |
城镇 化率 (UR%) |
工业 化率 (IR%) |
地区 |
城镇 化率 (UR%) |
工业 化率 (IR%) |
渝中区 | 100.0 | 10.7 | 南川市 | 41.4 | 48.3 |
大渡口 | 100.0 | 78.1 | 万州区 | 47.5 | 47.1 |
江北区 | 100.0 | 47.4 | 涪陵区 | 50.4 | 52.2 |
沙坪坝 | 100.0 | 51.4 | 黔江区 | 29.3 | 43.6 |
九龙坡 | 100.0 | 50.9 | 长寿区 | 45.1 | 48.7 |
南岸区 | 100.0 | 44.3 | 梁平县 | 28.6 | 48.4 |
北碚区 | 67.2 | 54.2 | 城口县 | 17.5 | 21.7 |
渝北区 | 61.4 | 50.4 | 丰都县 | 25.5 | 29.5 |
巴南区 | 64.9 | 53.8 | 垫江县 | 27.5 | 46.0 |
万盛区 | 67.7 | 41.5 | 武隆县 | 27.0 | 33.1 |
双桥区 | 89.5 | 71.8 | 忠 县 | 25.9 | 26.0 |
綦江县 | 34.0 | 43.4 | 开 县 | 28.6 | 33.9 |
潼南县 | 25.3 | 30.8 | 云阳县 | 25.4 | 35.2 |
铜梁县 | 33.0 | 45.7 | 奉节县 | 25.2 | 23.8 |
大足县 | 30.9 | 44.6 | 巫山县 | 22.6 | 22.2 |
荣昌县 | 33.0 | 40.1 | 巫溪县 | 17.2 | 22.6 |
璧山县 | 34.3 | 58.9 | 石柱县 | 20.1 | 32.6 |
江津市 | 50.2 | 52.6. | 秀山县 | 20.4 | 40.2 |
合川市 | 47.2 | 42.2 | 酉阳县 | 17.2 | 26.4 |
永川市 | 51.0 | 40.5 | 彭水县 | 18.4 | 35.1 |
重庆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的主要原因为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使重庆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速度、流动频率加快,2006年重庆市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了680.61万人,其中流向城镇的人口达到了90%以上,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速度的加快,也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都是属于老少边穷和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滞后,二三产业比重过低,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从全国来看,从1996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化率增长了13.4个百分点,而同期重庆市增长了17.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1996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到2006年,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市的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第15位,到2006年排在第12位,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①,见表2。
表2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率及位次(单位:%,)
地 区 | 2000年 | 2006年 | 地 区 | 2000年 | 2006年 | ||||
城镇 化率 |
排位 |
城镇 化率 |
排位 |
城镇 化率 |
排位 |
城镇 化率 |
排位 | ||
全 国 | 36.2 | 43.9 | 山 西 | 34.9 | 16 | 43.0 | 16 | ||
上 海 | 88.3 | 1 | 88.7 | 1 | 宁 夏 | 32.4 | 19 | 43.0 | 17 |
北 京 | 77.5 | 2 | 84.3 | 2 | 青 海 | 34.8 | 17 | 39.3 | 18 |
天 津 | 73.0 | 3 | 75.7 | 3 | 陕 西 | 32.3 | 20 | 39.1 | 19 |
广 东 | 55.00 | 4 | 63.0 | 4 | 湖 南 | 29.8 | 21 | 38.7 | 20 |
辽 宁 | 54.2 | 5 | 59.0 | 5 | 江 西 | 27.7 | 24 | 38.7 | 21 |
浙 江 | 48.7 | 8 | 56.5 | 6 | 河 北 | 26.1 | 26 | 38.4 | 22 |
黑龙江 | 51.5 | 6 | 53.5 | 7 | 新 疆 | 33.8 | 18 | 37.9 | 23 |
吉 林 | 49.7 | 7 | 53.0 | 8 | 安 徽 | 27.8 | 23 | 37.1 | 24 |
江 苏 | 41.5 | 11 | 51.9 | 9 | 广 西 | 28.2 | 22 | 34.6 | 25 |
内蒙古 | 42.7 | 9 | 48.6 | 10 | 四 川 | 26.7 | 25 | 34.3 | 26 |
福 建 | 41.6 | 10 | 48.0 | 11 | 河 南 | 23.2 | 30 | 32.5 | 27 |
重 庆 | 35.6 | 15 | 46.7 | 12 | 甘 肃 | 24.0 | 27 | 31.1 | 28 |
海 南 | 40.1 | 13 | 46.1 | 13 | 云 南 | 23.4 | 29 | 30.5 | 29 |
山 东 | 38.0 | 14 | 46.1 | 14 | 西 藏 | 18.9 | 31 | 30.5 | 30 |
湖 北 | 40.2 | 12 | 43.8 | 15 | 贵 州 | 23.9 | 28 | 27.5 | 31 |
表3 西部各省市城镇化率 单位:%
地 区 | 2000年 | 2006年 | 增 减 | ||
城镇化率 | 排 位 | 城镇化率 | 排 位 | ||
西部地区 | 28.7 | 35.7 | 7.0 | ||
内 蒙 古 | 42.7 | 1 | 48.6 | 1 | 5.9 |
重 庆 | 35.6 | 2 | 46.7 | 2 | 11.1 |
宁 夏 | 32.4 | 5 | 43.0 | 3 | 10.6 |
青 海 | 34.8 | 3 | 39.3 | 4 | 4.5 |
陕 西 | 32.3 | 6 | 39.1 | 5 | 6.9 |
新 疆 | 33.8 | 4 | 37.9 | 6 | 4.1 |
广 西 | 28.2 | 7 | 34.6 | 7 | 6.5 |
四 川 | 26.7 | 8 | 34.3 | 8 | 7.6 |
甘 肃 | 24.0 | 9 | 31.1 | 9 | 7.1 |
云 南 | 23.4 | 11 | 30.5 | 10 | 7.1 |
西 藏 | 18.9 | 12 | 30.5 | 11 | 11.6 |
贵 州 | 23.9 | 10 | 27.5 | 12 | 3.6 |
2、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按照标准值法计算的重庆市及其各个区县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指标,见表4。根据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为合理标准值的研判方法,从重庆整体来看,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92 ,接近等于1,明显大于0.5 ,说明重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较协调,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没有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还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但是从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0.55来看,其值明显小于1.2,说明在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表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①在城镇。还需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消化第一产业过剩的劳动力。
表4 2006年重庆市分区县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协调关系
地区 | 非农化率(NR%) |
劳动力 工业化率(IR/UR) |
劳动力 非农化率(NR/UR) |
地区 | 非农化率(NR%) |
劳动力 工业化率(IR/UR) |
劳动力 非农化率(NR/UR) |
渝中区 | 99.98 | 0.11 | 1.00 | 南川市 | 14.76 | 1.17 | 0.36 |
大渡口 | 72.65 | 0.78 | 0.73 | 万州区 | 27.59 | 0.99 | 0.58 |
江北区 | 81.52 | 0.47 | 0.82 | 涪陵区 | 28.4 | 1.04 | 0.56 |
沙坪坝 | 72.06 | 0.51 | 0.72 | 黔江区 | 15.54 | 1.49 | 0.53 |
九龙坡 | 71.12 | 0.51 | 0.71 | 长寿区 | 21.29 | 1.08 | 0.47 |
南岸区 | 78.92 | 0.44 | 0.79 | 梁平县 | 12.12 | 1.69 | 0.42 |
北碚区 | 46.43 | 0.81 | 0.69 | 城口县 | 11.3 | 1.24 | 0.65 |
渝北区 | 37.73 | 0.82 | 0.61 | 丰都县 | 16.14 | 1.16 | 0.63 |
巴南区 | 30.24 | 0.83 | 0.47 | 垫江县 | 14.35 | 1.67 | 0.52 |
万盛区 | 45.96 | 0.61 | 0.68 | 武隆县 | 13.24 | 1.23 | 0.49 |
双桥区 | 49.26 | 0.80 | 0.55 | 忠 县 | 14.63 | 1.00 | 0.56 |
綦江县 | 21.96 | 1.28 | 0.65 | 开 县 | 11.24 | 1.19 | 0.39 |
潼南县 | 12.01 | 1.22 | 0.47 | 云阳县 | 12.47 | 1.39 | 0.49 |
铜梁县 | 17.02 | 1.38 | 0.52 | 奉节县 | 11.2 | 0.94 | 0.44 |
大足县 | 17.3 | 1.44 | 0.56 | 巫山县 | 13.05 | 0.98 | 0.58 |
荣昌县 | 19.89 | 1.22 | 0.60 | 巫溪县 | 10.51 | 1.31 | 0.61 |
璧山县 | 23.66 | 1.72 | 0.69 | 石柱县 | 14.76 | 1.62 | 0.73 |
江津市 | 25.59 | 1.05 | 0.51 | 秀山县 | 12.75 | 1.97 | 0.63 |
合川市 | 18.54 | 0.89 | 0.39 | 酉阳县 | 9.9 | 1.53 | 0.58 |
永川市 | 25 | 0.79 | 0.49 | 彭水县 | 9.37 | 1.91 | 0.51 |
重庆 | 25.79 | 0.92 | 0.55 |
从上面分析可知,直辖以来,虽然重庆市工业在快速发展,但是总体上看,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前几年投资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而对区域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因而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由于重庆市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以资本密集型的能源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忽视了就业吸纳率较高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工业本身的就业吸纳率偏低,无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增加灵活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数量少、素质差,这样会使西部地区农民的非农化的主要路径受阻,加剧了农民就业难的状况。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四、统筹城乡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1)加快具有竞争力的产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速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五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低的基本原因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低。由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限制了城镇化率的上升。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与传统工业化相比,以工业和以工业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生产技术渗透的服务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同时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传统工业吸引就业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快速上升应主要依靠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迅速扩张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2)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待遇的平等化。目前在农民工待遇问题上,农民工承受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待遇。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取而不予,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市民所有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用而不养,农民工在劳保、工资、社保、福利、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受到亏待。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企业待遇和社会待遇的平等化,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推进农民工待遇的平等化。
(3)加强职业教育。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讲,老一代农民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素质的退化,有所谓农民工40岁现象,他们接受的正规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就业过程中,企业往往努力压低雇佣成本,极少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人力资本的积累极其缓慢,因此, 除了体力之外他们就没有任何其他资本可以交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代农民工的青春逐渐折耗,素质不断退化。新生代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同龄,年龄一般在18-30岁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更高的追求平等和追求现代生活转变,但是,他们素质也相对不高, 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①。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以多种形式、机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按劳务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达到提高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二是突出培训重点,把新生农村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对每年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和其他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其自愿转为城市户籍的条件下,就读中职学校实行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培训扶持政策,并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并针对农民进城后流动性大的特点,探索社会保障基金和待遇可承接转移的办法,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①参见:姜爱林.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 财贸研究,2004,(3): 1-3.
①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人以上,并且把20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①参见:孔凡文、许世卫.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 调研世界,2005,(8): 45-47.
①参见:www.cqtj.gov.cn:直辖十年重庆市城镇化快速发展.
.
.
①聚集:劳动力非农化率比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高,理论上应该是城镇化率比较低,但是与非农化率相比重庆市城镇化率相对偏高。对于城镇化率相对偏高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这里的聚集的劳动力不一定是实际居住的劳动力。后面聚集的含义与此相同。
①参见:辜胜阻 易善策 郑凌云. 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口研究,2006,(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