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区域发展创新论
区域发展创新论

37.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时间: 2018-01-28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作者:张英 陈柳钦 袁向峰 责编:万山


专著连载三十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

 

 
区域发展创新论
 

 
主  编:罗布江村 陈达云 陈栋生
  副主编:肖金成 郑长德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张英   陈柳钦  袁向峰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其关联性
       1、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是各要素(如图1、图2所示)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产业产出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图1  产业集群的动力结构图

           图2  产业集群的引力结构图

       按照集群的产业性质,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它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劳动分工比较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组织网络发达。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氛围。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一般说来,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及研发与生产的日益分离,高新技术企业比传统产业企业更倾向于集聚。据研究表明,在美国像电脑、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明显多于传统产业,与此相对应,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集群的形式存在(Audretsch & Feldman,1996)。目前,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国政府也往往对这种基于知识或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给予大力支持。
       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集群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1]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已不再简单地将其看作为一个源于实验室的线性过程,而是看作受多种社会、文化影响的、多回路的过程,它包括急剧创新、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创新政策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区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税收与财政、劳动力市场、标准化、知识产权等等。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在每个区域其政策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不一样,而这种差异性既包括生态地理、自然资源,也包括市场容量、文化习俗、R&D制度、产业集群、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的创新政策的差异性。
       区域创新体系(Regi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RIS)是借鉴国家创新体系[2]的理论和方法,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研究一国内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英国的库克较早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3]。因此,区域创新体是指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该体系通常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这三个部分构成,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有:①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作为由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网络型组织,存在着清晰的区域创新网络,见图3所示。
        
           图3  区域创新网络架构

       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要依赖各个参与者在创新活动中所结成的网络关系,区域创新体系的参与者借助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或者遵循共同的技术范式形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运用所掌握的创新资源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产出。②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首先是各主体的内部运营机制健全,其次是主体之间的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与学校、政府以及中介机构之间构建的信息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③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其中,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可以通过主体要素, 特别是企业的行为、发展特征和经济效果反映出来。如果一个地区企业发展生机盎然,则能说明该区域的创新体系运转良好。因此,处理好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的结合关系,对于发挥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至关重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开放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子系统,其重点是培育技术开发、转移、应用、扩散能力和相应的区域社会支撑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独具特色的制度安排,产业、技术专业化程度更强,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延伸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面向市场经济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经营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与政府管理办法。区域创新系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高,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开拓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需要依靠区域创新体系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 “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机理是: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区域内的市场创新,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而高科技企业和园区的发展则导致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结果是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断增加;区域创新体系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
       3、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要求与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群化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资料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一个最主要的优势便是其创新的效应,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而且存在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如果各行为主体间的创新活动能够以网络或系统的联系方式出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就构成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地域关联。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均属于区域经济领域研究范畴,其研究范围均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在我国,国家层面下的地理区域通常与行政区域具有合一性。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多是指省级创新体系或地区级创新体系。当前,以长三角为典型的跨区域创新体系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形成了构建大区域框架下创新体系的趋势。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特性和产业特性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往往在特定区域出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新形式。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可以构成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这一意义上,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2)结构关联。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及环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产业集群的核心单元是企业群和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主体(大学、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如果位于集群区域,往往也成为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素,否则就构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创建本地的专有因素,是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共同点。此外,区域内共有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用设施及地域的专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构成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该区域内众多创新者寻求外部性的动因。(3)功能关联。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产业集群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从这一意义上讲,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在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上的功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区域创新体系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互动,并通过促进创新主体的良性互动对产业集群发生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也是企业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是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共同功能。(4)目标关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体现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产业集群的多样性和特色正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积极培育和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目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政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纵观国际上的经验,产业集群对国家和区域发展具有多方面积极影响,已经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的广泛认同。因此,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又构成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规模变小的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活力所在,区域创新体系如果没有本地化的产业体系为依托,就失去了根本的发展动力。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产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整合度越高,越利于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因此,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
 
       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
       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表现为对各种流动财富的吸引力和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集群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下的参与竞争的骨干力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生产率提高。同一产业内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很快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一是关联性供应商的聚集,不仅能提高区域内企业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同时也降低供应商的违约风险。二是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从原材料供应、配套产品支持到最终产品销售,集群区域内可以自然形成巨大的专业产品市场。三是高素质员工的流入。产业集聚对技术员工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由此带来人才的集聚。四是专业信息的共享。有市场的、技术的以及与竞争相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量会集并迅速传递。五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2)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首先,产业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专业市场的形成、技术工人的流动、信息资料的共享等,极大降低了集群区域内创立新企业的“壁垒”。其次,区域内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集群企业间可能存在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有利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三,企业家的集中有利于促进组织创新。(3)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获得既来源于竞争,又来源于合作。产业集群为区域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革新技术、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其次,产业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优化。竞争使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合作使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第     三,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集群区企业竞争的最大特点是在合作中竞争。从理论上讲,这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
       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群: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德州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浙江的嵊州的领带、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产业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因为在高技术产业里有低技术,而在低技术产业里有高技术,关键是要发挥区域的核心能力。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是,国家或地方为了促进集群的发展,通常在一个或几个集群形成之后,对集群采取一系列推动、治理和创新政策,即实施集群创导(Cluster Initiative)。集群创导成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
       1、集群创导(Cluster Initiative)。集群创导涉及集群企业、政府和(或)研究机构,是有组织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推动一地区内集群的成长和提高其竞争力。在过去的10年中,集群创导已成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关键特点,并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中小企业政策、外来直接投资的吸引政策以及研究和创新政策密切相关。集群创导往往与先前的政策计划相结合,但也有其独特性:与传统政策强调宏观经济不同,集群创导更强调微观经济的商务环境;有针对提高集群而不是个别大企业(或部门)竞争力的长期议程(这点有别于强调和扶植重点企业或产业的传统产业政策);强调地方或区域的本垒作用(本地化和根植性);促进集群企业联网、建立信誉并加强对话以形成溢出效应;提供种子资金,而不是提供大量补贴;政府和产业界资源投入均衡(非政府完全主导),并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伙伴关系;混合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参与;通过竞争程序选择集群,竞争与合作的结合是学习和创新的根本动因。
目前,多数的集群创导不过是地区政策、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等传统政策的外延,或仅仅是传统政策措施的花样翻新。但注重微观经济商务环境的集群创导,正在引领一种新的政策范式,与原来的强调降低成本(基于补贴、税收激励、扶植政策等)和企业(产业)静态竞争力的旧范式相抵触。
       2.集群创导实施模型。集群创导实施模型为理解、分析、评价集群创导提供了概念框架。该模型基于四个要素:三种驱动力(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集群创导的目标,集群创导的过程)和集群创导的绩效,如图4所示。
       3、集群创导的两种基本思路。实施集群创导,要建立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培育学习与合作竞争的集群创新文化,大力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坚定不移地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发展为区域创新基地,通过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创新性集群的方向发展。围绕产业集群和关联企业的政策,集群创导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针对市场自发形成的集群,政策的关注点是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动力、消除市场失效,政府的角色是产业集群的推进者和仲裁人;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即政府为产业和研究机构的对话设定未来发展的重点框架,确定参与对话的各方并开始对话过程。在设定国家优先序、启动产业集群内外的对话后,主要按照市场引导的过程进行,不需要更多的政府介入。总结OECD各国的集群政策,可以发现多数是市场导向下的发展战略,旨在将各相关主体组合起来,培育知识交换与知识扩散的途径,采取的是一种基于创新体系框架下的政策。实践证明,集群创导和产业集群政策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除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失效问题。
 
     
           图4

       4、政府在集群创导中的作用。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取市场机制而代之,这样只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在集群产生的时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夭折。(2)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制度创新是实行产业集群战略的关键。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市场营销发展产业集群等。政府制度创新是要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以期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包括政策创新及其服务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为产业集群、科技进步与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政府在集群创导方面,既可以发挥传统的功能作用,如基础设施提供、土地利用规划等,也可增加一些新颖的内容。关键是针对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治理重点。政府在集群创导方面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包括资金供给、本地劳动市场形成、企业家的培育等);区域营销;活跃私营经济,促进公营、私营企业合作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组织形式(发展行业协会、降低企业进入退出集群壁垒等);营造区域创新环境等。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导向
       产业集群区能得以稳定发展,有赖于区域的创新环境。实施集群创导,引导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是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目标上必须突出如下几个方面:提供特定领域的原始性创新供给,维持和提升特定产业竞争力及区域竞争力,支撑区域内社会需要。产业集群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般有:竞争力最大化原则、集群发展阶段性原则、产业和市场针对性原则、低门槛原则、公共资源共享最多原则,以及企业与政府互动定位原则。区域创新体系在内容架构上,应包括:包含确定产业指导和创新措施的战略定位,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措施,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信息、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区域所能提供的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正向的激励投资、创新、国际化扩张的措施、人力资本开发体系、鼓励非正式交流和非政府机构融入产业发展的氛围、产业集群监控体系。由于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遵循区域特性的客观规律,寻求多样化的路径。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以促进竞争和效率为目标选择政策工具,本着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结合的基本准则,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之下,制定并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创新体系理论,创新过程实质上是各种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单个企业或机构作为政策作用的对象,以实现区域内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促进各种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业集群正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产业集群并不意味着区域持续创新活动和竞争优势的长期保持。区域创新网络形成良性的创新循环状态,有赖于其内部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转。区域创新体系的内部机制主要有四个: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分享、邻近性和社会嵌入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要素正是通过系统的内部机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产生了某种输出意义上的改变(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等),进而影响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经济区城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其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基于本地的创新网络,即建立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的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国家创新体系还是区域创新体系,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因此,要将产业集群建立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营建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局面。
       2、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目前,各地普遍存在争相模仿和过度运用产业优惠政策,忽视产业发展本身对科技和其他要素的需求规律。从科技政策的供给上看,针对项目的政策多,平台条件建设的政策少,针对产业集群的政策仍属空白。非连续、同构化的产业政策以及项目导向的科技政策割裂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阻碍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由于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日益成为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作用不断得到提升,需要以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大力扶持区域内关联企业和关联产业的成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的实质就是以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鼓励和限制政策应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而不是在全地区范围内实施“一刀切”的政策。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以及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密切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提高创新能力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途径。从现实看,发展中国家短期内无法弥合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资源与知识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以弥补市场失效为核心的政策不足以推动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政策所倚重的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重点投入也难以培育有国际竞争的产业。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建立在区域创新能力之上。政府的政策重心应转到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方面。通过营造适宜于创新的环境,促进企业、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中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以此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从而使区经济发展建立在强大的创新能力基础之上。因此,营造集群区域的创新环境要求政府政策必须由产业政策转向区域创新政策。
       3、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既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可体现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产业集群中不同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形成有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是集群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科技创新的关键。其中,院校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为集群内科技创新人才更新知识;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国内外前沿信息,可以减少科技创新中不必要的重复,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企业及时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是集群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直接拉动着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
        4、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障碍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能够保证整个区域持续的创新活力。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进而构筑区域创新网络。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证明,新制度催生新技术,创造新产业,造就新经济。政府在维持市场秩序、消除产业进退的政策性壁垒的功能是其内在属性。政府也应当在税收、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对促进产业集群提供合理的政策扶持,鼓励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系统集成。一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良好的经济生态系统,形成要素流动的“洼地”。二是发挥区域高校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加强职业培训,为集群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力资源。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淡化销售额、GDP等政绩指标,强化就业、税收等社会指标,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新鲜“空气”。
       5、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林顿(Linton)的论述:社会文化是“某特定社会成员共享并相互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行为模式等的总和”。[2]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具体包括:(1)行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它包括人们对创新的接纳、认可程度,敢于冒险的热情和勇气等,是人们创新的原动力。(2)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是集群创新的关键。(3)开放的思想交流氛围。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
       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及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政府机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这种产业文化维持产业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外产业集群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地区内存在着以诚实和信赖为精髓的产业文化。由于创新过程的进化特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行为受到所在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创新行为深深地根植在社会环境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的创新政策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一定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经历,积淀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选择好制定创新政策的文化切入点,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新风尚。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创新环境和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和特定要素市场为集群发展服务,支持产业集群不断注入创新因子,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同时,积极促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的形成,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促进知识传播扩散,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
       6、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模式。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进而促进区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和发展集群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髙附加值环节攀升,地方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积极实施科技开放互动战略,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和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1]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他将“创新”与“发明”“发现”区别开来,将其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掌握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形式。前4点涉及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最后1点属于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
[2]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从宏观上高效整合、配置创新资源,为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从宏观上控制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国家范围内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3] Cooke P,Hans Joachim Brazyk H J,Heidenreich 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r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 Word[M]. London:UCL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