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总论篇 四时间: 2019-05-06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责编:qgy 陈国平
四、西部省区市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协调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西部12省区市共同的要求。确定有限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定位,是各省区市发挥优势和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也是国家实施分类指导和综合协调的重要依据。二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该以发展省域经济为中心,同时要处理好地区与地区、地区与部门、地区与企业,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发展省域经济为中心
1.以省域经济为中心,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二是由于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多元化和经济管理权限的不断下放,部门经济逐渐弱化,省域经济相对强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可以说是一部分省区市先富起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除了一些跨地区的工程以外,也都是要落实到各省区市去完成的。其次,我国省级行政区,有较大的立法、财政、计划等权限;与此同时,省级行政区也负有与立法、财政、计划权限相对应的职责。画这也是各省区市在经济结构方面具有特色的重要原因。以所有制结构为例,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和辽宁具有明显的差异,即有的外企比重较大,有的则分别以民营、集体和国有企业比重为大。第三,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基本一致,一些地区还与民族分布有关。因此,各省区市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关系,一些民族自治地区甚至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2.发展省域经济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一是有利于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利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通过发展省域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有利于西部大开发长远目标的实现,即用50年时间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三是有利于省区市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融合,促进地方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协调;四是有利于营造一个既有竞争又是相互协作的区域经济环境,加快西部地区市场化、一体化的进程;五是有利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和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
3.强化西部省域经济,可以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务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各省区市的经济都很弱,经济发展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很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趋向“宏观化”,而中观经济特别是营造投资环境的任务需要由地方政府来加强。美、德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增强省级政府的经济职能、发展省域经济,值得我们借鉴。需要说明的是,不少发达国家实行的是联邦制,而我国实行的则是中央集权制,这是有区别的。但是,在经济体制方面,我们必须创新,也就是说要给予地方更多的管理权限,这将有利于各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投融资渠道、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资源开发与保护新机制,等等。
(二)西部省区市大开发的目标选择和战略定位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有关省区市在目标选择和战略定位方面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多半已经逐渐明晰。现在各省区市构想的基础上,我们的设想分述如下:
1.西南地区省区市的目标定位。
——重庆市。战略定位: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点。支柱产业:壮大提升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产业,加快培育食品、建筑建材和旅游产业。重点区域:构筑三大经济发展区,即主城都市发达经济圈——要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渝西经济走廊——要建设一批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区;三峡生态经济区经济林、中药材、天然香料和蚕桑等五大基地。
——四川省。战略定位: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都市要成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以及西部战略高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部硅谷。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和饮料食品,培育壮大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区域:加快成都平原地区发展,积极推进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逐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成都要成为西部硅谷,绵阳要建成中国首个科技城;重点建设攀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要逐步建成重要的水电、钒钛钢铁、高耗能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强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城市作用,积极发展有特色的化纤、食品、化学和机械工业。
——贵州省。战略定位:建成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贵阳市要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特而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我国重要的铝、磷、金工业基地,中华医药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国家旅游名城。支柱产业:能源、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工业,两烟一酒、生物制药和特色食品,旅游、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区域:优先发展黔中经济区,使其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先导作用;乌江干流沿岸地区,以电、铝、磷、锰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六盘水地区,以能源、冶金、化工和南北盘江一一红水河沿岸地区,以能源、矿产为重点的产业开发。
——云南省。战略定位: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昆明市要建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生态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旅游城市。支柱产业:烟草、生物资源、旅游、矿产和电力五大产业。重点区域:滇中地区在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创新工程、机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沿路、沿边经济带,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带和经济走廊,因地制宜地发展能源、建材矿产、加工贸易和旅游业。
——西藏自治区。战略定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天然屏障,后备资源接续基地和通往南亚的门户、全球“第三极”,要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区和国际高原旅游胜地;拉萨是我国西南边睡重镇,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构通祖国腹地与南亚次大陆的重要走廊,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成为国际旅游城市。支柱产业:旅游、藏医药、高原生物、绿色食品和矿产业。重点区域:要重点发展拉萨、山南、日咯则、林芝等主要城镇和周边河谷地带,并逐步成为全藏四个现代化的先行地区;以拉萨“一点”为中心,要建设成为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核心集散地,并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沿边、沿路、沿江“三线”地带要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使之分别成为开放型、商贸流通型和农矿型经济的开发轴线,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带;中、西、东、北“四区”,要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综合开发东部和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战略定位: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高效畅通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南亚热带生态经济示范区,陆海边特色的旅游大省区,我国与东南亚的重要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南宁市要建成中国绿城,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支柱产业:制糖和食品、能源、铝和有色金属、建材、医药、汽车和机械工业、特色旅游业。重点区域:桂南沿海经济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海洋产业、现代农业、以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商贸、旅游、信息等服务业,加快临海工业园和港口建设,并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龙头;桂北经济区,要以旅游业为主导,并发展现代农林业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以光纤、数字、微波通信产品为重点的桂林电子城;桂中经济区,要重点发展汽车、有色金属、机械制造、水泥、冶金、制糖等工业;桂东经济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和粤港澳经济腹地的优势,逐步建设成为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基地,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加工贸易区:桂西经济区,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和水能资源,加快有色金属工业、水电基地建设,发展制糖工业和有特色的山地种养及加工业。
2.西北地区省区的目标定位。
——陕西省。战略定位:西部经济强省,文物文化和生态旅游大省,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教育科研和节水旱作农业基地;西安市要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工业基地,国际性旅游城市和四大区(西北、西南、中南、华北)九省区市结合部的区域性商贸、金融、信息、科教中心。支柱产业:以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果业和装备工业。重点区域: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要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支撑区;以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主导的陕北地区,要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模范区;以汉江沿岸综合开发为重点的陕南地区,要成为融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开发为一体的多元经济区。
——甘肃省。战略定位: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农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并成为开发远西部重要的依托、桥梁和纽带;兰州市要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通信枢纽和科技、信息、商贸、金融中心。支柱产业:冶金、石化、有色、能源、机械制造、轻工仪器、旅游、生态农业。重点区域:中部区,以兰州——白银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区要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筑建材、轻纺、食品等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要素市场,壮大经济实力,强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河西区,要实施“再造河西”战略,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强化镍和镍基合金及铂族稀贵金属出口创汇基地、钢铁生产基地,以敦煌国际旅游城为龙头,推进旅游业发展;陇东区,要发展壮大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能源、建材业和烟、果、畜等支柱产业;陇南区,要改造机械电子工业,加快军转民品调整步伐,形成以电子、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和有色金属采选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和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青海省。战略定位:要成为保护三江源的生态大省,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钾肥工业、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基地,全国知名高原旅游基地;西宁市,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商贸中心,青藏高原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柱产业:盐化工业、水电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医药工业和旅游业。重点区域:东部综合经济区,是以西宁市为中心的全省经济核心区,要加快水电——高耗能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柴达木资源开发区,以格尔木为中心,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建成全国最主要的柴达木钾肥基地)、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和建材工业,成为全省新兴工业基地;三江源生态经济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生态保护与治理为主,发展生态经济。
——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定位:建设成为“小而富、小而强、小而美”的民族自治区,全国清真产品生产基地、西部的药谷和我国重要的电力、化肥工业基地,特色旅游省区;银川市是自治区的首府,要成为旅游名城和绿色食品、制药、化工基地。支柱产业:绿色食品、药品产业、能源产业、天然气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特色旅游业。重点区域:经济核心区,要突出银川市商贸、科教、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吴忠市农产品集散、加工中心的作用,建设煤化工基地。通过核心区的辐射带动,逐步把石嘴山市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和新材料科研生产基地,把卫宁地区建设成为全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利、水电、旅游开发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定位:我国重要的边疆省区,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及纺织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及饮料基地、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工基地和我国21世纪特色旅游后备基地;乌鲁木齐市,要建成现代化首府城市,我国西部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化学工业、天然气综合利用、纺织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工业、特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区域:天山北坡经济带,要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大商资,提高石油、石化、钢铁、建材、轻纺、食品和机电工业技术水平;建设各类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更好地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战略定位: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和原材料重型装备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开发区;呼和浩特市,要建成现代化的首府城市和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龙头。支柱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能源、冶金、化学、机械、建材等传统工业,发展稀土、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服务业。重点区域:经济核心区,要以呼和浩特和包头市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使之成为全区现代化先行区,并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三)推进西部省区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西部各省区市、东中部省区市、有关企事业单位,都为西部开发作出了很大努力,并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和西部省区市健康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统一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关系国家全局、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国策。这一战略的基本点在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要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搞好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因此,既不能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解为国家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也不能简单地把实施西部大开发理解为就是修几条路、种几棵树,而应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当作为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并要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2.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开发建设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按2000年底的行政区划,西部12省区市共有130个地市州盟、1075个县市区旗和20436个乡镇街道,分别占全国的39%、38%和40%。很显然,用于西部开发的各类资源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中均匀分配,各类资源应该是有重点和相匹配地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和综合的效果。我们认为,重点区域不应很多、很大。我国西部仅12个省会首府和直辖市的市域(含所属县)就有22.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60%和?日本城市用地的4倍左右。因此,西部地区重点地区的范围不宜盲目拓展。所谓重点区域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是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较好;二是工业和科技实力较强;三是文化教育底蕴较深厚;四是交通通信条件较便捷。事实上西部省区市也都有自己的重点区域;跨省区的重点区域国务院也已明确,即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和 南(宁)贵(阳)昆(明)三大经济带。因此,为了协调各方面的行动,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该明确重点区域的对象和范围,然后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等,都要围绕重点区域来展开。关于重点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进藏铁路、退耕还林等,也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总之,要强调质量,注重实效。各部门、各地区要围绕重点区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重点区域尽快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3.要重视旅游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先导地位。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容量大、品位高、市场需求大,且类型丰富、组合性好,具备基本开发条件。因此,我们建议在西部未来发展中,旅游业可作为先导产业、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发展。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有利于西部脱贫致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发展旅游业可实施五大战略,即: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优势发展战略、形象拉动战略、区域联动战略和服务满意战略。总体目标可以是:力争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把西部建设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市场繁荣、文明进步、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具体政策,建议国家通过制定“西部旅游振兴计划”来推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并在财政、投资、融资,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
4.要科学地预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并合理布局城镇体系。2000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9%,要比东部地区低8个百分点,今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应与全国同步,据测算西部地区今后每年从农村净进入城市的人口应超过350万。为此,西部地区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以省区为单位,抓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使之成为宏观指导和协调省区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二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经营好西部城市。如果城市经营得好,那么城市建设资金和财政收入就会有不竭的来源,从而也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是,经营城市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切忌急功近利。三是要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双向开放的政策。也就是说,不仅要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进城,而且要同时改革就业政策、农村土地制度,增强城乡两地活力。只有“农转非”、“非转农”双向自由流动,才能真正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四是要实施大城市带动战略。西部地区一方面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大城市为数不多,这是西部工业化、城市化滞后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城市的产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关联度弱,这是西部地区城市不能很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大城市带动战略要与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结合起来。五是要鼓励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移民,特别是实施就业移民的政策对东西两地都是有利的。六是要创造条件,支持西部地区新兴城市和城市经济圈、经济带的发展。国家对此要早为之计,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建设项目布局、招商引资推介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七是要创新西部城市化进程,即既要有西部特色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应盲目攀比,也不要操之过急,重要的是要有效率、有特色、有创新。
5.要推进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很高,其中工业领域尤为突出。2000年,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8个百分点,比重最低的四川省也有62.8%,比全国高14.5个百分点,新疆甚至高达90.2%。因此,西部地区具有全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行业分布太广,企业平均规模太小,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太多太小,部分行业国企垄断性太强、部分重要行业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又太弱,等等;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还因为其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而产生特殊的问题,如经济运行效率低、质量差,地区经济活力不强,结构调整困难,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等。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对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特征,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方面要使国有经济集中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行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国有资本要从大量的竞争性领域逐步、有序地退出,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重要的是,要使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优势大企业集中,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更有效率。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一是要选择好重点地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二是今后新设立的国有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采用新的机制;三是要加快跨地区资产重组步伐,促进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四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五是要同步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6.要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改革开放初期,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和科技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在某些领域甚至还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在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适时调整。
(1)基础教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对来说基础教育的规模较小、质量较差;特别是与全国一样,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未能与西部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因此,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要尽快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尽快为西部大开发提供适用人才。
(2)高等教育。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大学输送了不少本科和研究生生源,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往往在毕业后未能回到西部工作。今后西部地区还应继续为东部地区提供这类生源,与此同时,国家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扩大招收与西部大开发有关专业的名额,如特色农业、牧业、林业、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等专业,并在奖学金、教育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学成后回到西部参加西部大开发。
(3)科研机构。应鼓励在西部设立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科研机构、实验室,国家应继续创办若干公益性的科研机构,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总结经验,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对西部地区已有的沙漠所、水保所、冰川所、山地所等单位要给予进一步扶持,使这些单位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型的科研机构。
(4)高新产业。建国以后在相当长时期内,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相当一部分的科研力量,如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兰州等地都拥有不少高科技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些人才、企事业单位及其产业在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反而成为西部二元经济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国防工业布局的需要,今后西部地区还要继续布局有关企事业单位,但是国家要继续支持有关方面考虑将军民两用、特别是能够为发展西部特色经济作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布局在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类似杨凌高技术产业示范区,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但是,类似飞机制造研究和开发的项目,由于要消耗较多的然而又是有限的配套资源,而在带动西部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较弱,因此今后有关此类项目的决策要慎重对待。应该说,距离和区位对于高科技的发展来说,并不能构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发展高科技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西进的领域,多数也是高科技,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因此而受益,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高科技。
7.要加强西部开发的法治建设。法治,对于西部开发中的秩序调整、利益分配等可以发挥巨大的功能作用,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西部开发的法治建设,应该作超前设计,而不能探索性地走一步看一步。当前重要的是要抓好如下几件工作:一是抓紧制定《西部开发综合促进法》,并将其作为西部开发一切专门立法的核心法律或基本法律,具有龙头的地位。二是要尽快形成西部开发的法律体系,包括《西部开发综合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部门的专项法律和地方性实施法规。三是要加强法律实施和司法保障,并推进法律服务。
8.要设置高规格的西部开发的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国务院主管西部开发的部门为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各省区市也有类似的机构。应该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及各省区市的西部开发办公室,在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组织管理体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主管机构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次,西部大开发关系各部门、各地区和经济实体等方面的利益协调问题,因此主管机构应该具有相对权威性。我们建议,可以由目前的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升格为国家西部开发整治部:这在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经验,如日本就有专门主管北海道、冲绳的正部级开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