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西部大开发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地区篇 安徽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接途径(下)时间: 2019-06-10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安徽省计委经济研究所 责编: qgy 陈国平

五、城市体系的对接


城市是地区生产力转移的支撑点和传递点,城市体系的发育水平,决定安徽在东西部地区中间承接和传递生产力的能力。安徽城市化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首位城市规模和功能低于全国多数省区,2000年,在全国13个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型城市中,东部地区有7个,中、西部地区各有3个,安徽最大的城市合肥市才达到143.04万人。在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市城市规模只高于银川、西宁、海口、南宁、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市居第20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18位,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居第1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居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25位。安徽城市体系在我国区域城市体系中处于中间下沉的态势,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区域功能型城市的断裂地带。长江流域的宜昌、岳阳、黄石、九江、镇江、扬州、南通、芜湖市8个中等城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79.5亿元、364.0亿元、200.8亿元、213.1亿元、454.6亿元、472.6亿元、742.8亿元、204.05亿元,芜湖居第7位,与首位差膜很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23.2亿元、315.6亿元、160.6亿元:80.6亿元、539.4亿元、661.0亿元、697.7亿元、48.79亿元,芜湖居第8位,且差距很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芜湖居第6位,财政收入和自营出口额居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7位,显然,芜湖市在长江流域城市体系中也居于中间下沉的地位,不利于安徽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发挥承东启西的中间传递作用。因此,必须集中安徽城市单体优势,强化群体竞争能力,按照区位相近、交通便捷、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构建以合肥为中心、高速公路为连线,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在内的皖江城市经济圈。皖江城市经济圈是安徽区位条件最好、经济集中度最高、发展水平最高、带动力最强的地区,200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为757.04亿元,平均每个城市84.12亿元,比省内各地级市平均水平高10.92亿元;工业总产值863.80亿元,平均每个城市95.48亿元,比地级市平均水平高24.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44亿元,平均每个城市48.49亿元,比地级市平均水平高16.6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11.59亿元,平均每个城市23.51亿元,比地级市平均水平高45.31亿元;地方预算财政收入53.71亿元,平均每个城市5.97亿元,比地级市高0.93亿元。市区非农业人口4357.12万人,平均每个城市39.68万人,同17个地级城市相比,平均每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少6000人;建成区面积388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城市43.1平方公里,比地级市少9.02平方公里。以上情况表明,皖江城市既有现实的规模优势和较强的集聚能力,又存在着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城市布局难以展开、周围腹地比较狭小的突出问题,加快皖江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是提高城市群体竞争力和提升安徽区域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

构建皖江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思路,一是区域高速交通圈,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和芜杭高速公路;形成皖江城市之间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线、行程在一个小时左右的环型高速交通网络;运量货物由水运和铁路运输承担。二是区域产业经济圈,该区域不仅是安徽传统产业最密集的地区,而且形成了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城区,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带动性,要继要以三个开发区为依托,分别以软件产业、新兴制造业、汽车工业为重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三是区城物流经济圈,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是城市化的基本途径,皖江区域内各个城市分工比较明显,资源组合程度和共用程度比较高,皖江城市要以各自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强大的物流圈和人流圈,通过圈流效应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四是区域科技教育圈,皖江城市经济圈是安徽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平均每个城市专业技术人员3.71万人,比平均每个地级市多6300人,科技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集聚程度越高,科技教育的发展能力就越强。五是区域历史文化圈,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积累和交流的产物,皖江城市经济圈是安徽人文历史资源比较集中、文化品位比较高的地区,区域内人口平均文化水平和文化创造力强于其他地区。六是区域生态圈,皖江城市经济圈同属于长江流域生态和生物圈,具有生态环境共存、共享,互相依赖、促进的内在联系。七是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相近,交通便利,联系密切,有利于形成网络旅游效益,要以巢湖为中心,形成皖江旅游经济圈。通过皖江城市经济圈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圈层效应。通过皖江城市经济圈的培育,提升安徽城市的功能,增强安徽在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承接和传递作用,提高安徽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


六、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对接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必要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信用关系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目前,我国信用体系正处在转轨和重组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很不规范,银行与企业间信用关系十分脆弱,导致银行放贷难,企业借款难,企业间相互拖的不良循环,尤其是跨地区的信用关系十分混乱,地方行政保护和司法地方保护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安徽要与西部地区共同努力: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新型的跨地区的信用体系,建立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地方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地方信用法规体系和行政执法、司法执行协调体系,严厉打击金融和商业诈骗行为,保护金融资产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建立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信用协调和仲裁机制,共同构建中西部地区“信用安全区”。

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城市合作金融组织以及证券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允许国外商业银行进入中西部地区大城市;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技型企业、外贸企业、民营企业股票上市;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范围和规模,发行中西部地区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建设专项债券;在中心城市设立区域性的投资基金,吸收各种专项基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机构投资者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创造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和投资项目的机制。


七、地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对接


坚持赶超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重,按照国家部署,把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战略重点,安徽要积极构建以节约土地、节约用水、节约矿产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要划定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区,依法保护农业耕地,保护动植物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研究和勘察,改变粗放式开采方式,提高矿产采选的回采率、贫化率和回收率指标,逐步建立矿产资源节约型体系,有计划地建立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储备。巩固并扩大中西部地区环境建设的成果,继续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治理淮河、巢湖和长江污染,尽快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有效防止反弹。积极治理工矿城市工业污染和重点城市生活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和环境产业,全面提高安徽环境质量。配合西部地区长江上游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加快皖江治理,进一步提高防灾标准。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加快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皖江圩区的治理与开发。积极推进湖洼地区、圩区和深山区农民移民建镇。继续进行小流域开发治理,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及沿江、沿淮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建设长江、淮河、巢湖生态园区,加快沿岸堤防和生态林建设,促进两岸绿化、水体净化,环境优化,融农业、林业、水产、环保、旅游于一体,再造新的生态环境。继续治理淮北地区低产土,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深度加工能力。配合西部地区生态林建设发展林木种苗生产。积极做好深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沿淮行蓄洪区实施农业生态化战略,积极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绿色安全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开发有机特色农业和林业系列产品,建设更多的高水平的农业生态示范县和生态农业示范点,形成生态网络工程体系,进而把安徽建成生态环境优良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八、社会发展水平的对接


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是安徽和中西部地区增长的共同制约因素,加快社会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治之策和有效途径,是安徽和中西部地区共同的战略任务。安徽要认真借鉴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经验,把开发式扶贫与开放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促进社会进步上来,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教育条件、交通通信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现代文明意识,增强群众自救、自助与自治的能力、通过社会进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安徽与西部地区具有文化资源互补的条件、要在与西部地区的交流中进行文化融合,在取长补短中丰富和发展地方文化,树立风格鲜明的地区文化形象。积极发展徽学、三国文化、敦煌文化、唐宋文化、中医药文化、新安医学、黄梅戏等地方艺术研究。促进信息联网和三网融合工程,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安徽要积极组织文化产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到西部地区办学、行医、演出,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共同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的文化和健康水平。制定向西部地区移民的政策,实施向西部地区移民工程,鼓励成建制地向西部地区迁移农业、林业、乡镇企业、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承包开发荒地、连续经营五年以上,可以获得土地及附属建筑的永久经营权,可以在当地凭居民身份证登记住地户口,对到西部地区创业的技术人员和城乡劳动力,所在地区和单位要积极支持,简化管理程序,减轻各种负担,在五年内保留原来承包土地和人事工资关系。安徽要与西部地区共同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改革开放观念、科教兴国观念、精神文明观念、依法治国观念,以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安徽与中西部地区的大改革、大调整、大开放、大发展。


九、体制政策对接


安徽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共同制约因素是体制僵化。实施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是对传统观念、传统体制和传统政策的强烈冲击和创新,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进行互促互动式体制改革,加快体制与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内在的体制活力。安徽要积极引进西部开发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适应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结合实际,积极进行体制和政策创新,激活微观主体,强化市场机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市场服务和监管,提高人员素质和办事效率,优化经济环境。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扩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微观动力与活力。地方政府要顾全大局,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维护政令统一,正确处理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安徽与中西部地区要在区域开发中建立地方政府会商协调机制,共同开发机制、利益调解机制,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同心协力加快开发进程,千方百计提高开发成效,务必确保西部开发战略长期稳定推进。


十、重点建设项目的对接


首先要积极配合,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尽快贯通318、312高速公路。在开工建设西安至合肥铁路的同时,争取开工建设合肥至南京铁路,铜九铁路。加快建设沪蓉高速公路合肥至安庆段。争取建设郑州——亳州——蚌埠——滁州——南京公路。抓紧建设徽杭高速公路。建设合肥国际机场,扩大与西部地区的航空运输业务。积极配合建设西气东输管道,完成安徽境内建设任务,加快建设地方配套工程。要加强地区协调,继续筛选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的后备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公路、水运和民航配套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中央安排下协同进行长江防汛、航运、灌溉和防护林、生态林项目建设,加快开工建设临淮岗等水利工程。在两淮地区建设煤化石油项目,加快试验开发煤层气。联合开发长江流域黄金旅游资源,建设长江旅游网络。安徽要积极筛选和储备参与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项目,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争取得到国家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部正在展开的经济学巨著,是不断创新的区域政策的宏大宝典。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安徽“富民强省”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是我们经济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难得机遇,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不息。&



              (作者单位:安徽省计委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