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全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时间: 2017-12-25信息来源:姜长云 作者:qgy_admin 责编: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是未来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一、战略定位高瞻远瞩又契合实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短短121个字,深刻地体现了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博大胸襟,展现了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远见卓识。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党的十九大首次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实现新突破、达到新高度,顺应了解决“三农”问题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的新变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包括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更要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城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内部、深层联系和融合渗透、功能耦合关系。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显著加强,并日益由外部和表层进入内部和深层。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交叉重组关系也日益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格局加快形成。有些地方城乡边界日益模糊,特色小镇等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茁壮成长。在此背景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已难以包容其全部内容,亟待在继承基础上有所超越,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新时代的新要求、新趋势。
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7.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迅速扩大,日益成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骨干探索者。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很可能根源在城市,或者需要从城市寻求破解之道。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可以推动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日益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好地顺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需要,以及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越来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时代课题。
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坚持这种“重中之重”的思想,一直是我党的自觉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重申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还在此之前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表明,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情世情农情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但“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会因此有丝毫动摇,反而被提到更高地位,更需要长期和大力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属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外,仅有4处提到“优先”,即“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等,足见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尽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关键内容之一,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列,实际上将关注的视野拓展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富含深意。
二、总体要求导向鲜明并洞察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联想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难发现只有“乡风文明”4个字没有变,其他4个词16个字都发生了变化。要科学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必须科学把握这些变化的深刻寓意。
用“产业兴旺”代替“生产发展”,层次更高,寓意更丰富。(1)更加突出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有利于更好地瞄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生产发展”,但如不重视流通的匹配及其与需求的衔接,有可能导致生产越多,无效供给越多,资源和要素的浪费越大,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越差,越难以实现产业兴旺。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产业是否兴旺的主要标尺,应该是产业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产业发展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得到可持续提升。(2)更加突出了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纯的农业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阶段,出现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化、农业副业化和农村发展萧条衰败的问题。要求“产业兴旺”有利于规避这些问题。(3)更加突出了对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不同路径的包容性。如推进产业融合化和产业链一体化、强调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生态宜居”包含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内容,但要求更高,更加突出了重视生态文明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其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位,凸显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自觉性。
“治理有效”包括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内容,但内涵更丰富,更加突出了从重视过程向重视结果的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突出“治理有效”,是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化。
“生活富裕”被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最后,有利于突出目标导向,突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将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中的“生活宽裕”,置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生活富裕”,显然在目标导向上要求更高,这与我国当前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密切相关。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前相比,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高,因此仅用“生活宽裕”难以涵盖新时代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基于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农业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实际的深刻洞察,抓住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凸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富有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
三、具体部署把握精准且逻辑性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包含了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等6方面的丰富内容,有些属于重申现行“三农”政策的基调,更多地体现在对现行政策的重大创新,但都基于对新的历史方位下国情世情农情变化和“三农”问题的科学把握,富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亮点纷呈,恰中要害,让人兴奋,值得仔细品读。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都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实践内涵和理论意义。仅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来看,实际上明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与帮助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片面追求“挤出小农户”不符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作者: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