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城镇化:人往哪里去?时间: 2018-02-28信息来源:肖金成 作者:qgy_admin 责编: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一大部分农民从农村走出来,是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正确选择。到什么地方去?到大城市去?还是到小城镇去?抑或的中等城市去?学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有人建议到小城镇去,故有“小城镇重点论”,有人建议到大城市去,故有“大城市重点论”,有人建议到中等城市去,故有“中等城市重点论”。到小城镇去的呼声最高。小城镇的生活成本低,离农村最近。如果到离自己家附近的城镇就业,无疑是最优选择。上世纪80年代,还有人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也就是把工厂办到农村去,其结果,浪费了土地,污染了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没有多久,绝大部分企业关闭歇业,吸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上世纪90年代,提出“小城镇,大战略”,鼓励企业在小城镇发展,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但绝大多数小城镇不通火车,不通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不具有发展大工业的条件。同时,小城镇人口少,服务业链条很短,也不具有发展大商业和大物流的条件。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城镇吸纳的劳动力不但没有增加,还有所降低。
中等城市具有吸纳人口、扩大规模的巨大潜力,无疑是承接大量进城农民的主要载体,但我们发现,中等城市的数量少,由于土地指标的限制,规模扩张非常困难,产业发展既不具有小城镇成本低,也不具有大城市服务功能健全的优势,创造的就业岗位并不多。直到现在,50万至100万人的城市不到100座。中等城市多数是地级市,是所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规模不大,其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比较小,如中部地区的地级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状况。
大城市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所以吸纳进城农民最多。大城市也是户籍制度控制最严格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城镇建设方针的首要一条就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但是,大城市越控制,发展却越快。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城市具有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健全,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完善,服务链条比较容易延伸,所以,随着产业不断聚集,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便不可遏止。
2011年 不同规模的城市的数量
城市规模
|
个数
|
1000万以上
|
5
|
300-1000万
|
13
|
100-300万
|
55
|
50-100万
|
99
|
20-50万
|
267
|
20万以下
|
218
|
全部
|
657
|
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大城市重点论还是小城镇重点论都有所偏颇,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农民进城不进城是他的选择,他到哪儿去也不是政府确定的。农民进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中等城市是他自己的决定,说到底,哪里有就业岗位他就会到哪里去。提供就业岗位有两大领域,一是工厂,哪里有工厂他就会到哪里;二是哪里有服务业他就到哪里去,服务业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领域,不能说服务业在大城市,你让其到小城镇,这是做不到的。
未来,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
1000万以上的城市将有10个左右,承载人口一亿左右。这10个城市可能是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杭州、南京、沈阳。现在上海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北京的人口也超过了1000万人。未来上海和北京很可能超过2000万人。根据现在的数据,北京的城市户籍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是960万,加上没有户籍的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人口已经超过1400万。至2020年,北京市的城镇人口会超过2000万。
500万人左右的城市大概有20个,承载人口一亿人左右。这些城市可能是成都、西安、长沙、南昌、郑州、苏州、宁波、佛山、济南、青岛、石家庄、大连、长春、哈尔滨、南宁、兰州、温州、福州、乌鲁木齐、昆明等。这些城市有的可能超过500万,有的可能发展到400-500万。
100万人左右的城市将有200个左右,承载人口2亿左右。现在的地级市的城市人口多数都将超过100万。
50万人左右的城市将有500多个,承载人口2.5亿左右。现在的城市有660个左右,除了200个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他的都将达到50万。一部分县城的人口也将超过50万。
未来10万人左右的城市将有1000个左右,承载的人口一亿左右。我们现在有1600多个县,其中1000个县的县城将成为10万人口左右的小城市。
现在有1.9万多个建制镇。2030年镇的数量将会减少,将保留1.7万个左右,人口数1.5万左右,承载的总人口2.55亿人。现在多数建制镇的镇区人口都在5000—1万人,未来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大,因为建制镇的镇域人口规模多数在3万—5万之间,所以移民到镇区的人口不会太多。
这个数量加起来共10.05亿人,也就是说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70%有一定的根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的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根据我们的研究,城市群将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所谓城市群,即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分布有若干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城市,其中有一到几个特大城市,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一个功能互补的具有一体化趋势的城市综合体。在城市群范围内,原来单独的城市和另外的城市形成了互补关系,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升级,给小城市和小城镇带来了机遇。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群范围内,区位劣势在弱化,而成本优势在强化。小城市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有区位劣势,产业和人口集聚不了。在城市群中,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小城镇的区位劣势就不存在了。小城市和小城镇,各种要素成本都很低,比如零部件产业就可以在小城镇和小城市得到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有很多小城镇集聚了很多产业,和城市群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在城市群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了功能分工,所以能够协调发展,而且基础设施能够共享共用。
根据城市群的定义,一个地区是否形成了城市群,需具备3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一定要有大都市,没有大都市,都是中小城市,各自的辐射半径就很小,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就没有那么强,功能难以互补;第二个条件,要有一定的城市数量;第三个条件,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具有一体化甚至同城化的趋势。城市群不是人为圈定的,不是一个“口袋”,想装多少就装多少,而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这十大城市群的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承载人口三分之一多,GDP占全国的比重将近三分之二。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城市群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十大城市群就是中国经济的十大支柱;二是区域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城市群内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享有三分之二的GDP,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口却只有三分之一的GDP,这就是区域差距的直接表现。未来要缩小区域差距,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城市群内的产业向城市群外转移,转移出来三分之一;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城市群外的人口转移到城市群中三分之一。实际情况可能是产业向城市群之外转移,人口向城市群之内转移,不可能仅是单向流动。从难易程度来看,人口向城市群内转移成本比较低,现在很多城市群内的城市和城镇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所以,进城农民的主要流向是城市群。
未来还会形成六大城市群,即湘东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黑龙江西南部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原来大家只听说过长株潭城市群,实际上这三个城市离得很近,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三个组团,它的发展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如益阳、衡阳、岳阳、娄底和常德,还有江西的萍乡,会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的湘东城市群。像长沙、合肥、长春、哈尔滨、南宁、乌鲁木齐,近年来发展非常快,随着辐射半径的扩大,和周边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城市群就有希望形成。
总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国土空间并不大,绝大多数人集中生活在东部平原地区,所以,中国的城市群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我们预测,中国将形成若干世界级城市群。现在长三角已经提出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也提出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两大城市群将融合为一体,可名为京津冀鲁城市群,毫无疑问也会形成世界级城市群。这些世界级城市群将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和美国、美加、法德、英国、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遥相辉映。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