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有80%的面积在城市群之外 这些地方如何发展?时间: 2020-03-01信息来源:网易研究局 艾蒿书院 2020-02-25 作者:肖金成 责编:
在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的城市包括大都市都日益蜕变为功能性城市,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城市群之外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随着规模的扩大,其辐射带动的半径也越大,有利于推动经济要素集中配置,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经济社会活动向一个地区集中演化而成;同时也具有主观性,对那些具备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条件的城市,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未来在我国将陆续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我国的城市群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20%,尚有80%的面积在城市群之外。这些区域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没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经济很难发展起来,居民也很难富裕起来。为带动区域发展,必须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据点式开发模式,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使之能辐射带动更大的区域范围,形成梯次性城市结构,构建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的半径50公里至100公里,辐射范围一般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0至50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的人口100万人左右。应把城市群之外的大多数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些城市数量少的地区,应将区位条件好,腹地比较大的县城培育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约有150多座。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完善其功能,增强其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首位度。首先,根据中心城市有效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将相应的许可权赋予中心城市政府行使。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举家到城市落户。其次,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外交通建设,构建高效合理的交通网络体系,不断拓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腹地。以增强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提高效率为保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在技术、体制和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改革,打破对现有生产力发展的束缚,重点从产业结构、区域功能、空间布局和环境风貌等方面入手,通过产业重组、环境重整、形象重塑,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第三,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文明素质。抓住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培育赋有区域性特点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本区域内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影响力。第四,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管理思想,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精干、权威、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强化对城建工作依法管理的职能。第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将周边的县城和城镇纳入城镇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区域城市结构更加合理。
特别要重视省际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省际交界地区多为贫困山区,设施条件差、发展水平低,应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为契机,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加强苏鲁豫皖、晋冀鲁豫、湘鄂渝黔、赣湘粤闽、陕甘宁、鄂豫陕、鄂豫皖、鄂赣晥、晋陕豫、晋陕蒙、川滇黔、川陕甘、闽浙赣、滇黔桂等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以改善交通条件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本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和带动能力,培育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支撑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强和完善省际交界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教育、培训等为切入点,提升省际交界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内生发展能力,改善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条件,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作者|肖金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