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核心是人不是城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赵海娟 孟歌 作者:admin 责编:

   代表们建议,通过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人的城镇化”,同时希望城镇化有顶层设计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莫过于城镇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跑会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在哪个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都会听到有关城镇化的看法与建议,并且,关注城镇化的代表来自不同领域,不仅有主管一方的父母官、政府部门领导或专家学者,还有企业家和基层农民。
  
  在采访过程中,本报记者还发现,针对城镇化,代表们最担忧的问题是城镇化成为“造城运动”,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而农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讨论最多的是实现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最大的共识是,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而非“造城”。代表们建议,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人的城镇化”,同时希望城镇化有顶层设计,有国家统一的配套政策支持。
  
  城镇化并非“造城化”
  
  城镇化不是“造城化”,也不能“造城”。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安徽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但要避免误读城镇化。
  
  “中国迄今为止的城镇化是开发区化。”李扬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展开的,城镇化的背后有城市级别的安排问题,有身份的认同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城镇化就会走向“造城”。
  
  “城镇化的根本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因此不能从城市角度考虑城镇化,看城市扩大了多少,分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而是要从整个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才不至于偏颇。”李扬说。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对城镇化可能导致“造城运动”的担忧,并表示,“有人、有就业才能实现城镇化,没人、没就业光是个空城有什么用。”他建议要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同时鼓励工业下乡发展中小城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也认为,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注重各个方面的综合配套,而不是单纯的、疾风骤雨式的“造城运动”。
  
  “人的城镇化”的根本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年初曾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什么是“人的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的城镇化”的根本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因为居住地、职业、户籍、身份的不同,而享受差别化的政府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的公共服务是不均等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张庆军说。
  
  李扬也认为,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上考虑城镇化,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避免误解城镇化。
  
  据张庆军透露,合肥正在编制合肥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将在今年两会后公布,这将是我国第一个在市级层面编制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按照此规划,合肥将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逐步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贴近。他介绍,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合肥还致力于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并探索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城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
  
  城镇化还需顶层设计
  
  “一些改革破了题、开了局,迫切需要综合配套改革和顶层设计。”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在安徽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国家要加快统一政策的出台。
  
  据宋国权介绍,目前,铜陵不仅在形式上率先在全国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结构,而且配套了养老、社保、医保等十二项政策,目前城乡居民低保、养老保险已并轨,今年准备实施城乡居民医保的并轨,努力为加快农民的市民化创造条件。
  
  “但体制门槛的打开牵一发而动全身,铜陵一市的单兵出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身份的差异。”宋国权表示,从成本上来说,住房养老和民政等方面财政负担较重,目前国家虽然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大量的转移支付,但都是按照城市和农村两条线来执行,对农民转市民享受财政补贴的政策还不太明确;从身份上来说,户改后,市外的人口流动,户籍身份在流入地还是难以得到认可。
  
  “所以,我建议可以从国家层面,加强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保力度,加快对推进农民市民化地区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特别是能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的统一的国家政策。”宋国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