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城镇化的几点思考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张江汀 作者:admin 责编:
烟台,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近年来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12年,烟台城镇化率达到56.8%,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分别达到716平方公里和390万人,以全市5%的土地聚集了56%以上的人口、创造了80%以上的生产总值。龙口、莱州、海阳、莱阳四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一半以上的镇被评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20个镇街成为国家重点镇和省中心镇,1200多个村居转为新型社区,在全市初步构筑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一体、同步发展的总体战略,烟台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在新起点上把城镇化推向更高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以上。具体实践中,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而不是“物”,重要内容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过去的城镇化往往伴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城郊成为城区,转为市民的农民“种田无地、上班无岗”;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依然保留农村户口,没有平等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
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着眼于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努力解决好这两种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对失地进城的居民,要使他们既获得合理的土地征占转让收益,又要探索多种途径保证他们的居住条件有改善、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带着工作、带着资本、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进城落户政策条件,允许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化为市民,让他们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
推进城镇化,路径是强化产业带动。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在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很好地协调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从而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相反,在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甚至停滞,导致产生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没能跟进,就业、创业问题解决得不好。
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夯实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就烟台而言,要按照“功能区带动型”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园区带动、强村带动、强企带动等多种方式,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区。
烟台的龙口南山村先后合并周边36个经济欠发达村,吸纳周边村民3万多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了居住楼房化、环境园林化、生活现代化;招远玲珑集团通过持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1.5万人就业,带动形成一个15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今后将大力推广这些发展模式,实现产城结合、联动发展。
推进城镇化,方向是实现城乡一体。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城镇繁荣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必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要围绕实现“同城化待遇、均等化保障”,坚持统筹城乡规划、就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共财政更多投向农村,把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使工业化、城镇化创造的财富更多向农村转移,赋予农民公平发展机会,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努力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推进城镇化,关键是突出胶东特色。城镇化建设不能贪大图洋、千篇一律。对于烟台,必须立足特殊的丘陵地貌、特有的村落布局和农民宅基地面积较小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宜聚则聚、宜分则分,推动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有机结合,打造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域城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节点、以新农村为基础,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生态优美、多姿多彩的具有胶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力避“千城一面、千镇一貌”。
在城镇化格局当中,镇是承上启下、沟通城乡的节点和纽带。在国外,生活条件最好、风景最优美、经常被列为全球最佳居住环境的地方,一般都是镇。立足烟台实际,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把镇这一层面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领域来打造,着力建设一批既有田园风光、历史积淀和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现文化魅力的生态小镇、黄金小镇、葡萄酒小镇、温泉小镇,同时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强镇、交通重镇、文化名镇。
推进城镇化,重点是破除体制障碍。只有不断推进土地、户籍、财税、行政管理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才能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当前,要积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对城镇化发展的保障能力;搞好扩权强镇改革,增强中心镇和重点镇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正常的城市建设扩张机制;完善城镇节能减排制度,真正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