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促进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陈婧 作者:admin 责编:

     受访人

    程会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齐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秦 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

    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文件,明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评价内容(试行)及其标准。此前,国家发改委曾提出,到2015年,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区、县)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活动。同时,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提高城市(县)环境友好水平、资源节约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针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的积极意义以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秦波。专家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式。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是从社会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并且能够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

    程会强认为,目前,国家即将出台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十百千”行动,特别是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建设,更具有特殊意义。循环经济发展本身包含三个层面的循环:一是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二是园区之间的中循环;三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十一五”的试点到“十二五”的示范;从原来的理论到现在的实践;从点到线,再推广到面,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业内普遍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资源供给短缺和环境污染很好的途径。特别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齐建国说。

    量化指标“升级” 构建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那么,相比“十一五”期间的试点,此次大范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有何进步之处呢?

    齐建国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192个循环经济试点,对象主要是园区,不仅试点范围小,并且最初的循环经济发展局限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程会强说,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载体。此外,此次示范城市建设将重心下移,不再局限于地市级以上行政单位。

     国家发改委文件显示,建设评价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出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污染减量及效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循环文化、保障条件等9个方面。分解为共41个建设评价类别、67项具体建设评价内容。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的创建原则,针对常规能源、矿产资源、传统制造业等产业主导型城市的创建,设置了可选的特色条件,共包含8项建设指标。

     针对上述具体内容和标准,程会强分析认为,“十一五”期间,主要抓工业循环经济,而“十二五”期间,农业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循环经济会成为新的焦点;此外,清洁生产由侧重于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拓展到了服务业,目前,我国已开始推广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再利用和资源化方面,原来着重强调的是城市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现在首当其冲的是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传统循环经济相比,在污染减量和效果方面,评价内容涉及大气问题,不仅看重循环发展,还重视低碳、绿色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助推“就地城镇化”

    齐建国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内,通过循环经济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的降低,环境的保护,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可以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从资源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发展工业企业的布局方式等方面,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接轨,使二者紧密结合,以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齐建国说。

     在秦波看来,和过去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且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发展。但是,光有理念是不够的,要把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循环经济恰好能够用一些量化的指标和方式把新型城镇化内涵中与经济、产业发展相关的理念贯彻下去。从这个角度看,循环经济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程会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循环经济发展到社会层面对发展新型城镇化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北京延庆“德青源”为例,该企业由最初的养殖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养鸡副产品形成规模化沼气发电,并充分使用沼渣作为有机肥料,发展有机养殖,培育有机果品、蔬菜,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进而构建了生态园区。沼气又可以供给周边的村落,用于取暖,构建阳光浴室等。

    现在,周边五个村落全都受益于它的沼气。“德青源”模式已经从企业内部层面拓展到社会层面。这样的发展使得乡镇受益,延庆也逐步可以建设清洁能源示范镇。通过循环发展实现了带动绿色和低碳协调发展。

    程会强认为,循环经济的规模化不仅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使得当地农民 ‘离土不离乡’,农民就地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享受到农村田园风光。像这种因地制宜、就地转化的城镇化模式,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程会强说。

    在他看来,如果农村劳动力大量就地转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日益严重的“乡村病”。此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能够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县镇的发展,从而实现城镇化。“我们现在通过示范城市给出成功的典型,最终目的是推动几乎所有城市、县镇都向这方面努力。”程会强说。

    农业循环经济是“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齐建国认为,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眼下,一些大的工商资本通过发展大型工农业循环经济联合体,把大量土地使用权集中起来,由于在定价方面的一些问题,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对此,齐建国建议,地方政府应当起到重要的协调主导作用:一方面鼓励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降低农业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要合理保护农民利益,在企业与农民之间起到协调作用。

    “循环经济要‘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也就是要加大宣传,拿出产品,形成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我们应当重视中国国情,形成工农业复合型循环发展模式。”程会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