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城市 “特色危机”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陈婧 作者:admin 责编:
自然风格和文化特征是城市风貌的“根”。抓住了这个“根”,一座城市以及它的建筑才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和世人的鉴赏。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牛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年来,为了夺人眼球,各地争相建设地标性建筑。但北京央视新楼、苏州东方之门、沈阳方圆大厦以及河北以“福禄寿”三星彩塑为主体的酒店等标新立异的建筑刚建成就频频遭到网友调侃。
与此同时,“千城一面”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虽然置身于不同城市,但这些城市的布局、建筑、街道却往往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类似于平遥古城、苗家吊脚楼、客家土楼、上海石库门、北京四合院等越来越多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却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沦为“濒危物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的美应该是统一当中有变化,变化当中有统一。城市建设不仅应当注重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单体建筑的设计也应当体现当地文化。
“佛罗伦萨的美,在于它的红顶、黄墙与绿树、碧水、蓝天、白云构成一幅融洽的画卷。那里所有房子的高度几乎都差不多,屋顶和墙体颜色统一,但形状各异,只有两座教堂的穹顶高高屹立着。 ”这便是杨保军眼中城市之美的一种表现方式。
“现在的城市建设往往忽略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于是把塑造城市特色的希望寄托在建筑上,这种只从局部出发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上是一个误区。目前许多城市建筑的建设只求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要知道,没有‘根’的东西是站不住脚的,很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岁月中。 ”杨保军说。
在他看来,自然风格和文化特征是城市风貌的“根”。抓住了这个“根”,一座城市以及它的建筑才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和世人的鉴赏。
尊重自然 传承文化 建立主导产业
“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大潮下缺少了自己的东西,不仅没有东方个性化的气质,而且缺乏应有的辨识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牛雄感叹道。
牛雄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然而,西方的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照搬国外的东西会导致“水土不服”。
那么,应当如何应对当前城市建设存在的“特色危机”呢?
杨保军认为,从展现一座城市整体特色来讲,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并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当前,新城建设并没有很重视城市方方面面质量的提升和特色的展现,而是求速度、求标准化。从规划的角度来讲,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到城镇化全过程中,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低冲击”的开发思路,也就是尽可能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尽可能尊重和保持原来的地形、地貌、水文等特征。
此外,杨保军表示,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也决定了我们的城市是否具有特色。城市的历史越悠久,积淀的文化传统越深厚,人们越容易从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的魅力。现阶段我们应当提倡重新学习古人的智慧,重视文化的传承,避免过多地依靠消耗能源来解决问题,尽量贯彻生态理念,使用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建造技术,做到既节约能源,同时形成自己的鲜明特征。
结合当地原有文化加以再创造的作品不仅富有生命力,而且能够彰显地方特色。据杨保军介绍,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者贝聿铭大师在苏州建筑风格之上加以创新,不仅使得苏州博物馆现代感十足,而且人们很容易从它身上看到苏州的影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也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告诉本报记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城市的文化。文化因素是突出城市个性特征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应当把文化因素融合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以及城市建设全过程中。
“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崇洋媚外,对本土文化不自信,破坏掉了很多有独特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事实上,要想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关键要突出当地的文化因素。 ”魏后凯如是说。
牛雄表示,“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在今后一二十年中,是不是需要一次文化复兴运动,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并有所创造,这不仅是我们搞建筑规划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可能也是整个民族需要思考的问题。 ”
此外,杨保军认为,产业过于分散,缺少比较优势也是导致我国城市 “千城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现如今,很多城市不考虑自身规模大小,依然高喊口号,力求在数十年里建构一套集机械、纺织、化工、食品产业体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是不现实的。当我们每个城市能够依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人才结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时,每个城市的个性就彰显了。 ”
另外,杨保军表示,规划设计水平也很重要。设计师能否把握一座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并将他们巧妙地组织进城市的空间中,这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特色鲜明与否。
提高决策者素养 加强全民美育教育
牛雄认为,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说是各方利益互相博弈和决策者权衡的结果,而这其中,行政长官的观点和认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如此,提高各级领导的文化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西湖十景’至今为人称道。修白堤的白居易,修苏堤的苏东坡,既是地方行政长官,又是大文豪,所以做出来的东西1000年后人们还在说好。可见,不仅规划师需要提高素养,决策层也不能 ‘一个将军一道令’,对于前期好的城市规划,后期领导人也应‘萧规曹随’。 ”牛雄说。
杨保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权力审美”是提升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一大障碍。 “沙里宁大师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们的城市,我就能说出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而在中国,城市面貌普遍反应的是决策者和开发商在文化上的追求。 ”杨保军感叹道。
要避免这种情况,一方面制度设计很重要,不能只由少数人决策。特别是重大建筑,决策层应当听取专家和大众意见,避免失误。另一方面,加强全民美育教育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城市面貌的重要途径。
当前,新区建设势不可挡。牛雄认为,新区建设更应当注重城市整体的美,整体的城市设计、风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而单栋建设要服从城市建设整体美的需要。在整体城市规划指导下做单栋设计,这样一来,城市面貌将有所改善。
“城镇化最终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文化伟大复兴的过程。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我们传统的‘根’和‘脉’留下来,否则再过二三十年,不仅城市不像中国的城市,而且发达程度、美观指数也比不上西方。 ”牛雄强调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