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城镇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近现代的一个历史性趋势,一定有着其深刻的动因及其运行规律。探索这一动力机制和运行规律有助于我们主动作为,把握规律,促进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是通过一系列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要素水平来体现的。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升级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农业”、“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商品交换)”及其“城堡”、“市场”等要素形成,为后来的产业结构演进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产业的发展及每一次的产业升级既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质变,同时也反映着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的要求。例如,第一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农产品和劳动力剩余,这是第一产业发展的成果。这个成果为第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材料。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劳动力及原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投资需求看,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对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提出要求。从消费需求来看,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远大于农民。这些需要的产生,强烈地呼唤着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巩固了第二产业发展的成果,而且为教育及科技进步开辟了广阔空间,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因此,生产力发展与产业升级和非农化与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进城镇化的动力。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进城镇化的强大动力。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不断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是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另外,城镇化是不断满足和扩大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持。随着社会资源向城镇集合,城镇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无论是居住条件、教育水平还是医疗保障、文化生活等,城镇整体上高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研究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相关联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从我国情况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将我国城镇化水平分了五个区域:一类是北京、天津、上海;二类是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三类是湖北、河北、黑龙江等;四类是四川、陕西、江西、安徽等;五类是青海、甘肃、贵州等,通过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连度分析,发现二者之间是高度相关的。所以,城镇化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也反映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城乡居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我国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来源于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城镇化必定是我国当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城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过程,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在时间上也有显著差别。探索一些国家的城镇化过程,有两个明显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1.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份额直接相关。城镇化与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非农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继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迁徙和向城镇的集中直接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动。一般来说,工业化与城镇化直接联系,而且极大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因此,不少学者直接以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相比较,从而判断其城镇化是否健康,是否存在城镇化滞后或过度城镇化问题。在量化分析方面,可以用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分析两者的偏离程度。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一些,因此,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要高于其在三次产业中的份额。假设以城乡居民收入差来匡算农业与非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率的差别 (当前阶段可取3),再考虑城乡劳动者所要抚养的人口数的不同,则非农产业比重与城镇化率之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经测算,在考虑城镇劳动生产率是农村劳动生产率的3倍,城镇和农村劳动者各负担的人口数为1.5和2时,其对应关系见附表。
因此,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比重不是显线性关系,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影响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2.城镇化率时间变化曲线。关于城镇化运行过程的描述,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一些学者也揭示出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有规律性的现象。其中,美国学者诺瑟姆根据各国城市化发展情况提出的所谓拉平的“S”曲线被广泛接受。
当城镇化率缓升至10%时,城镇化处于初始启动向逐步提速阶段转化;当达到30%时,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当达到50%时,城镇化处于迅速变化之中,一般也表现为发展最快的阶段;当达到70%时,城镇化处于较高水平,并逐步趋向平稳发展。
上述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时间跨度有所不同。以30%前后到70%左右来计算,英国经历了约90年时间(1760-1850年,城镇化率由26%到70%);美国这一时间为100年左右(1870-1970年,城镇化率由30%到70%)。我国1949年的城镇化率为10.6%,基本上是初始城镇化这个点,1978年改革开放时城镇化率为17.9%,到1996年,达到30%进入加速阶段,中国当前城镇化率是51.3%,正处于城镇化速度变化最快的时期。有专家预计我国的城镇化率按照基本城镇化要求达到70%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