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的三点启示时间: 2015-08-12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推广,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都在加速,升级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这种大背景下,扎实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当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外学术界在城镇化的研究中,通常使用“城市化”概念。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城市产生时期、中世纪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迅速发展,从而极大地加剧了欧洲城市化进程。
二战后,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到20世纪末,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城市现代化水平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到2008年,世界上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而且发达国家现代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类社会也进入比工业化社会更高级的阶段,即后工业社会,整个世界也随之进入了城市化时代。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同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有着自身的特色。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1720—1840年)、法国100年(1800—1900年)、德国80年(1785—1865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前苏联30年(1920—1950年),日本30年(1925—1955年)。
发达国家在达到40%的城镇化率后,又经历了50—10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到今天达到70%—80%的城镇化水平。与此相应,各国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阿根廷,城市化率为92.5%;其次是日本,城市化率为91.3%;澳大利亚排名第三,城市化率为89.2%。
英国曾一度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典范,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的城市化起步阶段;二是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加速阶段;三是实现高度城市化后的调整阶段。20世纪初,英国城镇化率已超过70%,与其相伴随的交通拥堵、污染、贫民窟等“城市病”相继出现。这就促使英国率先推行城市郊区化,即发展城乡要素结合的“田园城市”和建设卫星城,主要目的在于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随着“母城—卫星城”模式不断完善,英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是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在其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据林肯土地政策学院所提供的资料:纽约大都市区自1960—1985年间人口仅增加8%,而城市化的区域增长了65%。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府官员、学者和普通百姓都开始意识到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灾害,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
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调控下的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战后,日本政府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综合性措施引导城市化进程。所以其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比较协调,城乡互动比较活跃。由于采取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之受其“和平宪法”的制约,经济建设得以高速发展,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体现了城乡同步发展的城市化特征。
德国是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城镇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明确、经济异常发达。市政管理实行市政经理负责制,市政经理由市民聘任,统管城市管理中的日常事务。这种管理体制融服务、经营、收益于一体,把城镇资源的开发和经营作为市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围绕服务和开发来聘用管理人员,真正把“该管的事管好”。
韩国是依靠“新村运动”推动的城镇化。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开创了农村向现代化推进的“韩国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在政府适当扶持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改变农民的态度,唤醒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新农村。
综合来看,世界城镇化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逐步形成多极化城镇体系和世界城镇网,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全球城市体系出现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即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等,全球城市体系将出现多极化倾向;二是城市群活力进一步增强,“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及郊区城镇化等新型城市发展理念的兴起使多中心和城市群发展备受关注。
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不同轨迹来看,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跨越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同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文化的繁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提高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推广,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都在加速,升级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这种大背景下,扎实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当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是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技术支撑。特别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十分突出。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兴起、集聚和不断升级的结果,只有新型工业化兴旺发达,才能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更多创造就业需求,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
二是要以政府为主导,高起点、高水平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筹协调地区、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原则,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要统筹协调城乡、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和优化城镇布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扎实推进户籍行政管理制度和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大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功能。特别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三是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注重培育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质。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不尽相同,城镇的发展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就应牢牢把握转变增长方式这条主线,根据各地的实际,从注重城镇数量、规模转变为更加关注城镇品质提升、宜居宜业和鲜明的本地特色。要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大力培育彰显本地特色的城镇文化,突出城镇的个性和特色,打造丰富多彩的城镇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规划、景观和建筑,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各地实际的特色城镇化之路。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