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交通与城镇空间协调规划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时间: 2015-09-23信息来源:李铭 作者:wl_admin 责编:
【摘要】区域交通体系对城镇空间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适应于江苏未来城镇空间规划、交通转型和节能减排发展需求,需要建立新的交通发展模式。本文以江苏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的交通布局框架,指导交通系统的构建和设施建设。
【关键词】交通引导;城镇空间;差别化规划;江苏
重大交通设施对城镇空间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随着江苏经济的转型发展、城镇空间的变化以及节能减排对交通发展的要求,江苏的交通发展必须实现转型。本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重视综合交通和城镇空间的协调规划,通过构建差别化的交通体系引导差异化的城镇空间布局。
1 江苏交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交通现状特征
(1)客货运总量持续增长,但方式发展不均衡。客货运需求不断增长。2011年全省客运量24.74亿人,货运量21.26亿吨,1998-2011年年均递增超过7%,和同期GDP增速对比弹性系数约为0.47。客货运中公路方式均占主导。2011年全省客货运量中,公路分别占95.27%和66.23%
(2)以公路为主导的交通设施供给,加剧了城镇蔓延式的发展。2011年江苏省交通线网总里程达到18.63万km,其中公路占81.71%。苏南地区高密度的公路网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镇的蔓延式增长(表2,图2)。
相对于公路发展的超前,铁路建设滞后。2011年江苏铁路营业里程2348km,铁路线密度229km/万km2,人均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机动化迅猛发展,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全省民用汽车总量达到688.4万辆,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22.4%.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全省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540万辆,年均增长率高达35.67%。小汽车的迅猛发展导致目前区域和城市交通普遍出现交通运行不畅或拥堵。从交通运行上看,高速公路总体运行质量良好,国省道干线公路较为拥挤。
公路的快速发展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2011年江苏省交通运输用地超过1300km2,占国土面积比例约为1.3%。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总量为1566.30万吨标准煤,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亿吨。
1.2 主要问题分析
江苏省综合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和现代化及未来城镇空间发展要求还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和差距。
1.2.1 交通和城镇空间布局有待协调,缺乏差别化发展策略
现状过密的公路网布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镇空间蔓延。未来江苏省城镇空间格局并非均质化发展,各类型城镇空间组织具有差异性,目前的区域交通规划和建设理念难以对城镇空间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1.2.2 设施供给类别发展不均衡
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建设相对超前,而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内河航运优势尚未发挥。设施供给的不均衡导致了交通客货运方式结构也不尽合理,区域轨道方式的比例远小于公路。
1.2.3 综合枢纽建设滞后,集疏运交通有待加强,枢纽和城市的关系不匹配
客运枢纽与城市的衔接不顺畅,重要区域性枢纽和其辐射范围缺乏便捷交通联系。货运交通仍以单一方式为主,缺乏多种方式联运的综合货运枢纽。枢纽集疏运交通体系不完善,集疏运方式单一。客运枢纽和城市发展关系不协调,以枢纽为核心的城市中心体系尚未建立。
1.2.4 交通方式结构不利于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根据对欧美发达国家交通发展历程的研究,未来一段时期江苏交通运输的总体能耗仍将大幅攀升,占全社会能耗比重也将逐步上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出来。
2 和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体系构建要求
未来江苏规划建设“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城镇空间结构。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时应按照“区域轨道优先,引导城镇空间集聚;设施差别供给,引导区域特色发展;方式结构优化,促进交通节能减排;交通空间集约,促进交通走廊布局和城镇用地空间协调”的原则,统筹协调交通设施建设与城乡空间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表3)。
2.1 沿江城市带
沿江城市带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主要把握3个方面,第一是构建网络化交通体系联系沿江城市带内主要城镇;第二是合理划分交通网络层次,根据城镇间交通走廊等级的不同,区分网络联系的等级,配置相应交通设施;第三是协调交通线路和城镇关系,公路和城市道路有机衔接,轨道线路和站点和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
2.2 沿海、沿东陇海城镇轴
沿海、沿东陇海城镇轴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主要把握3个方面,首先是构建点轴模式的交通体系,加强轴线方向交通,加强非城镇轴线方向和轴内核心城市交通联系;第二是和城镇空间协调建设轴线内多层次复合交通走廊,既满足过境交通需求,也充分考虑轴线内各城镇之间的联系;第三是合理选择轴线内交通方式。
2.3 苏北腹地
苏北腹地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立苏北腹地主要城市间的干线交通联系;第二是强化核心城市联系,保持苏北腹地开敞区域的要求。
3 和城镇布局相协调的交通布局框架
交通布局框架是对省域内主要交通设施布局的总体安排,包括交通分区、交通走廊,综合枢纽。
3.1 交通分区
3.1.1 划分目的
在省域空间结构规划引导要求下,考虑不同区域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密度、城镇间的联系,结合主要交通走廊划分交通分区,制定差别化发展策略,有利于形成和城镇空间发展相协调的综合交通系统。
3.1.2 分区划分及规划策略
交通分区的划分按照“交通支撑、交通引导和差别化”的原则,分为交通网络化地区、交通走廊发展地区、交通优化发展地区、交通核心放射状地区。
3.2 交通走廊
交通走廊是省域内交通设施集聚的区域,在划分走廊类别、明确走廊功能、客货流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走廊的定位和规划要求。
3.2.1 走廊客货流量预测
根据走廊内客流密度的不同,将全省交通走廊分为高密度交通走廊、中等密度交通走廊和一般密度交通走廊(表4)。
3.2.2 走廊布局和定位分析
规划形成“三大区域、四纵四横”主要交通走廊的布局。不同区域走廊的功能定位如表5所示。
3.3 综合枢纽
综合枢纽是客货运交通走廊内的重要节点,也是实现交通方式转换的核心,对于中心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3.1 客运枢纽
航空枢纽中重点建设南京禄口机场、苏南硕放机场两个枢纽机场,提升徐州观音机场和连云港机场等的发展水平。铁路枢纽重点建设以高速铁路站为核心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公路枢纽逐步实现发展转型,沿江城市带内应结合主要区域轨道枢纽设置形成综合枢纽;沿海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内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点状发展地区应加强同周边主要区域中心城市内枢纽的联系。
3.3.2 货运枢纽
铁路货运枢纽重点建设南京东、徐州、淮安、连云港、海安、新沂6个重要货运场站,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港口枢纽重点发展沿江沿海的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连云港港,内河的徐州港、无锡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卢毅,李华中,彭伟,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整合模式框架[J].综合运输,2010,(10):43-49。
4 顾东升,区域交通转型发展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