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打造粤港澳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城市群时间: 2017-08-08信息来源:辜胜阻 作者:qgy_admin 责编:

  2017年7月30日下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专题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政策创新”。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荣誉成员陆大道,正式成员陈耀、曹文炼、范恒山、辜胜阻、胡鞍钢、胡存智、李罗力、马晓河、仇保兴、史育龙、魏建国、杨开忠、张军扩、郑新立等人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以下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的发言全文。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造粤港澳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定位?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城市群。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今年7月1日,习主席亲自见证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订,协议明确提出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支持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首个国家层面确认的“湾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深化港澳与内地融合、带动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为中国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提供重要空间载体。

目前,国际一流湾区有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其中旧金山湾区被称为“科技湾区”,东京湾区被称为“产业湾区”,纽约湾区被称为“金融湾区”。我们要问粤港澳大湾区是什么湾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定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定位是全球创新发展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创新经济的湾区,创新经济应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关键词,应该摆在湾区发展的第一位。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国家“十三五”规划都明确要求建设三个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率先打造中国创新经济发展典范,特别是深圳应成为中国的“硅谷”。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领先、区域合作基础扎实,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发展优势与巨大潜力。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版图面积是旧金山湾区的3.1倍,常住人口超过6600万,达旧金山湾区的9倍多,相当于法国的人口。与全球三大湾区综合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规模、集装箱吞吐量等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但它的经济密度、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大大落后于全球三大湾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多依赖国际资金与技术转移,创新经济内生动力和创业创新生态与旧金山湾区等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资源来看,世界百强大学有四个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教实力优势明显,但作为创新经济主引擎的深圳,最大的短板是没有一流大学。在旧金山湾区,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心是硅谷,而硅谷的核心则是斯坦福大学。目前围绕斯坦福大学,硅谷已经形成人才、科技、创业资本与服务等多种要素集聚的创新经济生态。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企业输送人才、专利和技术,企业回报以资金和捐助。深圳可借鉴硅谷的有益发展经验,积极利用区域内外一流大学在创新要素供给方面的优势,增强创新经济发展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经济发展必须根植于区域协同发展土壤。粤港澳各城市“专长”不同,要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促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一体化发展。要把深圳竞相迸发的创业创新活力、广州丰富的科教资源、香港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澳门发达的娱乐休闲产业有机整合,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全球创新高地,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也是实现大湾区内部主要城市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要加强粤港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完善连接港澳与内地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如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莲塘/香园围口岸、深港西部快速通道、粤澳新通道等项目,加强粤港澳轨道交通衔接。2016年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有利于便利三地的交通网络,打造粤港澳1小时经济圈,促进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流通,加速大湾区主要城市经济融合。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非常重要的投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的主引擎是深圳,深圳是国内市场环境最好的创业创新型城市。我最近看到魏建国副部长的文章,他把香港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眼”,这是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视角来说。我对深圳的定位是创新经济的“龙头”、“主引擎”、“领头羊”。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认为,深圳在创新创业上表现出众,在中国TOP50创业活力城市里与北京、上海并驾齐驱,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创业第一梯队城市。张五常先生去年在上海跟我讲,十年以后,深圳会超越硅谷。

目前中国最好的创业创新型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深圳。我认为深圳的创业创新市场环境在全国是最好的。截至2014年底,深圳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企业“老板”,而北京是每20人中有1个人是企业“老板”。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能带来国外尖端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公司管理经验,有助于开辟新市场、加速实现国际化发展。当前,中关村聚集了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约2万人,而深圳是8万人。

 

为什么讲深圳是创业创新市场环境最好的城市?我从六个方面总结。

 

1

 

 

首先,深圳是最典型的移民城市,富有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我认为硅谷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移民文化。我把深圳和硅谷的创业文化进行了比较,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移民文化,创业意愿强,精英创业较多等。深圳是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2016年深圳非户籍人口806.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7%。外来移民深刻影响着深圳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开拓创新、务实竞争的移民文化,孕育出“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精神。

 

2

 

 

二是深圳有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成为各类创业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栖息地”。创新生态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光有钱有人就能解决问题。深圳注重对整个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成为各类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一代代的创业者在此高举创业的大旗,“80后”有华为、中兴,“90后”有腾讯、比亚迪,“00后”有大疆、华大基因,“10后”有光启、柔宇科技。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成绩斐然,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呈现“三个70%”,即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

 

3

 

 

三是深圳形成了创业、创新、创投的“铁三角”,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创业创新始终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就比如没有华尔街就不可能有硅谷的辉煌。如果科技成果是一个“鸡蛋”,从“鸡蛋”孵化成“小鸡”,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这需要一系列的金融工具的支持,否则它就不可能长大,也不可能活得很长。在不同的阶段,金融工具是不一样的,天使投资是“最先一公里”。深圳有大量的风险投资,2016年深圳注册登记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数量突破3.87万家,各类创投机构数量约占全国1/3。截止至2017年6月深圳VC/PE机构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正是创投与创业、创新的协调配合,释放乘数效应,促进深圳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繁荣、规范的“正金字塔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大量VC/PC、天使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有效对接,是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双轮驱动”的重要前提。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深圳创新经济有强大资本的力量,有上市公司350家,硅谷上市公司超过250家,中关村上市公司不到250家。

 

4

 

 

四是深圳创业创新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大批创业创新人才集聚深圳,形成了创业“新四军”。深圳8万海外留学人员形成庞大的“海归系”,大量国内的人到深圳去创富、创业、创新,形成“孔雀系”,以“创二代、新二代”为代表的“深商系”,马化腾就属于“深商系”,还有以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裂变系”,就是大企业鼓励自己员工内部创新,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的“单飞企鹅俱乐部”。目前已有超过1.5万名“单飞企鹅”成为创业创新大军。由单飞企鹅俱乐部联合多家媒体发布的《2017上半年腾讯系创业风云榜》显示,上榜的15个创业项目覆盖了金融服务、本地生活、游戏、汽车交通、物流、教育等多个领域,总估值超过300亿元。人才是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因素,深圳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创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空气”与“土壤”。

 

5

 

 

五是深圳的创新体系是一种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有效避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坚持把企业推到创新最前沿,创新发展的六个“90%”均与企业有关,即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深圳逐渐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共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华为是诞生于深圳本土的企业,现已成为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厂商”,其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重视创新。据统计,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764亿元,超过苹果,PCT申请位居全球第二。

 

6

 

 

六是深圳有充满活力而又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创业创新环境,政府高效开明,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深圳作为特区能够自主确立经济发展方式并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创业创新配套政策和制度,同时凭借毗邻香港的优势,积极打造“深港创新圈”。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非常重要,深圳积极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环境,“少取多给”为企业减负。

目前,深圳创新经济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特别是深圳的大公司还不够强,区域乃至全球创新领导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比较而言,美国的五大科技公司基本上都在硅谷,它们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持平。深圳打造湾区创新经济“主引擎”、建设创新型城市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我提五点建议。首先要解决空间制约的问题,避免过高的房价对创新人才的“挤出”效应。现在深圳面积是2000平方公里,空间是最大的“短板”。二是吸引一流大学和国际高端智库落户深圳,缓解深圳科教资源不足,创新链上游存在“短板”的缺陷。三是要有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松绑”、“减负”,吸引、储备大量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创新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四是构建顶天立地大企业和铺天盖地小企业的企业体系,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进入创新链和价值链高端,靠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五是加强深圳与香港、深圳与广州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建设具有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比如,香港、广州都有多所高校上百强榜,加强与两地合作能弥补深圳缺少“斯坦福”这种一流大学的不足。前不久我在广州开会,胡春华书记说要在广州和深圳之间打造一个“广深科技走廊”,这个科技走廊如果落地则可以解决深圳空间不够和缺乏一流大学的问题。

打造深圳创新型城市,这既是打造粤港澳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新的增长模式中,我们更需要的是“熊彼特主义”,而不是“凯恩斯主义”。要重振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生态,着力推进创业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唤回企业家精神开出“药方”,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主要动力。要为企业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栖息地,让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其中有效集聚,让创新“灵魂”重回企业家身上。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