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城市群如何规划建设?12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这样说时间: 2017-11-16信息来源:黄伟 作者:qgy_admin 责编:
日前,在《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紧张编制之时,江苏省发改委牵头举行国际咨询会,这是目前江苏针对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举行的规模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专家咨询会,来自国家部委和海内外的12名专家学者带来城市群建设前沿理论观点、有价值的发展建议和十分鲜活的经验做法。
优化空间布局,以更广视野提升区域功能
关于江苏南北区域发展不均衡,专家们怎么说?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跳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的城镇规模体系,从人口流入趋势入手,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城市群既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新兴地域单元,要更加关注人口、功能、产业之间的联系,格外重视解决人的集聚。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看来,交通、通讯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高铁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决定了生产要素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扬子江城市群要加快形成‘群’效应,既要考虑已经相对紧凑的经济板块深度融合,也要合理规划一批新的发展组团。”他坦言,南京经济体量居前,但城市中心度不够高、要素集散功能不够强,要着力做强南京都市圈,辐射带动江北的扬州、泰州和临近的皖南地区。
从国际上看,每个城市群都有自己的核心城市。扬子江城市群是以南京特大城市为核心,还是以南京、苏州为“双核”?专家们表示,要结合城市的地理区位、实力和首位度、发展目标和前景等因素,综合加以考虑,总的方向是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多层次联动发展。相比南京,苏州虽然不承担区域行政中心的功能,但经济体量大、开放程度高,在扬子江城市群中应给予突出位置。
“城市群的整体效应在于城市之间分工明确但又彼此联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林初升分析说,扬子江城市群8个城市的功能不能重叠而要形成互补,空间规划要与功能区布局有机衔接,加以有效引导。
与世界知名城市群对比研究后,专家们对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世界大城市群集中在沿海地区,临海的湾区经济最适合开展大交流大交易,是全球城市发展的爆发点。”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认为,江苏通江达海,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航,不能再局限地看成长江的入海口、看成单纯的港口城市,要以更加开发包容的视野发展湾区经济,打造信息、技术、物流、人才等各种“流”的交汇地。
把握前沿趋势,用独特性消除同质化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比如产业空心化、城市孤立化,特别是当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时,会产生严重的负效应。因此,要把握前沿趋势,以创新思维、前瞻思维谋划扬子江城市群发展。
“你给人家东西越多,影响力就越大。”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分析说,在越来越小的地方聚集越来越强大的生产要素,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越来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打个比方,如果深圳的腾讯、杭州的阿里巴巴出现断电,全国乃至全球都会有强烈反应,“各个城市要用独特性消除同质化”。
同质化发展,既是沿江8市眼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更是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经济发展模式与所使用的能源形式直接相关。”《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连线视频发言中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利用内燃机、化石能源及相关的通讯方式建立起来的产业平台,生产效率在10年前就已达到顶峰。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加快推进,正在形成数字化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能交通网,共享经济越来越普遍,带来经济模式的巨大变革。“如果继续在传统发展模式上徘徊,很难摆脱同质化的桎梏。”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基础好、开放程度高,要以超前思维深入融入新的产业革命,在塑造新优势的过程中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
现代化的城市群首先是经济现代化,关键是产业高端化。“江苏沿江地区上一轮开发开放集中在制造业,下一轮要突出服务业和科技文化。”王一鸣建议,可以创建扬子江自由贸易实验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提升制造业附加值的最重要途径。”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制造业发达是扬子江城市群的最重要优势,要在智能化、服务化上下功夫,实现“凤凰涅槃”。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DID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主要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借鉴到扬子江城市群,不一定要单纯地追求人口密度,但要努力提升创新人才密度。“产业创新是扬子江城市群潜力所在,要加快建设全球性的产业创新高地。”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建议,在政策上先行先试,汇聚更多国际高端人才。
完善市场化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外协调发展
体制机制是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扬子江城市群以什么样的体制机制运行?
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框架下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如何处理与上海的关系?我省明确提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以一个高度协同、具有自身特色的次级城市群,更好地对接、参与、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这个理念得到专家们高度认同。
“扬子江城市群要与上海建立设施共联、产业共创、市场共享的机制。”王一鸣指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态,要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建立类似香港设计师协会、工程师协会等横向组织,“横向联系足够强大,城市群才会形成牢固纽带。仅靠政府推动,力量难以持久”。
充分借鉴上海经验,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建立良好外部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专家建议,尽可能减少对具体创新领域和产业项目的规划,将重心放到培育创新生态培育、塑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比如,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基金就可以更多一些。
扬子江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上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今后对长江中上游城市的带动作用会更大。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建议,强化与上下游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实现跨区域、全流域治理,共同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群,各类软硬件都非常重要。相对而言,生态环境更重要。”RTKL国际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叶格长期关注荷兰城市群发展,他建议,城市群内部要建立生态带,让人与自然保持近距离联系。
在扬子江城市群内部,显性的行政分隔壁垒日益减少,但隐形壁垒依然存在。“应完善城市群协调机制,推动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经济管理文摘》杂志社社长陈海春建议,无论是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还是公共服务的普惠均等,都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交通设施是城市群联系的基础载体,目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均在规划更加完善的交通网。对此,林初升建议,城市群的交通网规划可以更加细化,把人流与货物流、过境交通与区内交通、生产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有效区分,实现高效率的互联互通。
专家们期待,主观意愿与客观趋势、规划意图与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自然形成的“一群城市”提升为紧密联系、有机融合的“城市群”,尽快打响扬子江城市群这个品牌。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