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40城实力比拼起底:谁拥有最强首位度,谁是野心勃勃挑战者时间: 2023-02-21信息来源:上观新闻官方帐号 2023-01-17  作者:上观新闻 责编:qgy

上海大都市圈堪称我国区域发展能级之星。2021年,这里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面积,贡献gdp达到1.95万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2%。大都市圈内强者如云,“组圈”的9市40城各具特色,特别是在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复杂国际形势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保持了蓬勃发展力。

两年来,9市40城竞争且合作,一番较量之下,谁拥有最强首位度,谁是野心勃勃“挑战者”,谁能逆势蜕变为“全能战士”,谁又能突出重围成“新晋黑马”?

日前,在由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联合举办的“2022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上,《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2022》正式发布。来自自然资源部、沪苏浙规划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上海大都市圈9市共40个城市的发展动态与建设成效,为都市圈城市未来更好地协同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上海、苏州、宁波进入前三强

“上海大都市圈”概念正式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草案公示期间,“上海2035总规”明确提出,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这个“圈”内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地区协同发展,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经过统筹协商,上海大都市圈蓝图终于落地。今年9月,由沪苏浙三地联合编制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正式发布,横跨2省1市,凝聚9市力量,辐射陆域5.6万平方公里。这是新时代全国首个跨省域的、首个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9市试图突破自身局限,加速优势资源整合,意味着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迈入实质性共建阶段。

纵观全球,为人熟知的东京和纽约都市圈,无一不强调区域内的协同作用。因此,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建立起一套国际化评估体系,明确不同城市在“圈内”的角色定位,促成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2022》将9市内的40个城市,放置于全球功能网络中寻找坐标,以明晰它们的发展方向,寻求协同新机遇。

报告选取的五个维度,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航运贸易、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和文化交流,共计20项指标,依此为40城一一打分。每一个维度内都含有国际性指标,比如象征国际输入的外企数量,衡量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代表国际交流的世界会议等等。

从综合实力来看,上海市区毫无悬念成为领跑者。根据评估,在满分10分中,上海市区以9.86分处于领先地位,各项维度稳居第一,“龙头效应”凸显。报告将上海非市区分开评估,嘉定、青浦、松江、奉贤等地,各个维度有待提升。

“坐二望一”的是苏州市区,除航运贸易维度以外,其他维度均为上海大都市圈第二,被视作“挑战者”。值得关注的是,苏州有部分指标甚至超越上海,比如科技创新维度的专利授权指标。2020年数据显示,苏州市区专利数量为83535件,超出上海市区约3000件。

不过整体而言,苏州相较第一名的上海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得分为4.43分,这也说明周边城市与上海之间的差距较大。对上海而言,有待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种种数据显示,综合实力强劲的城市,各项指标发展均衡,没有明显短板。比如,宁波市区、无锡市区和常州市区分列第3、第4和第5名,它们的各项维度都是40城里的前五名,堪称“全能战士”。

如果跳出城市看区域可以发现,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沪宁走廊的城市群越来越集聚,其中包括常州市区、无锡市区、苏州市区、昆山、嘉定和上海市区。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长江以北城市(如皋、南通市区、启东)异军突起,增幅要优于长江以南的张家港、常熟和太仓。

上海大都市圈拥有较强韧性和引领性,但是薄弱环节也有待改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了解到,今年,相关研究人员选择以“绿色低碳”角度深入研究发现,上海大都市圈的平均碳排放水平(0.71个单位gdp碳排)低于长三角(0.77个单位gdp碳排),引领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但是在大都市圈内,生态型地区城市排名普遍靠前,部分工业强市发展垫底。若按照满分10分排名,安吉、宁海、青浦、象山、舟山、嵊泗、崇明、松江等地分列第1到8名,其中安吉最高,得分为7.78分。可以看到,这些地区多为知名生态旅游区,入选的崇明则是上海规划打造的世界级生态岛。

拥有“一技之长”也能笑傲江湖

分工深化、优势互动、梯度发展,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看来,这是都市圈发展的美好前景。比起同质化竞争,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更应该形成“功能有差别、量级有梯度、优势有互补”的差异化格局。

从上海大都市圈过去两年的建设成效可以发现,部分城市选择“求精不求全”,凭借一技之长占据优势地位。比如,在综合实力榜排名第4到6位的无锡、常州和南通,三者在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维度长板突出;前20名里,松江、舟山市区、慈溪各有所长,分别在科技创新、航运贸易、智能制造方面成了“专业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实力雄厚的城市已经发起冲刺,努力缩小与上海的距离。

最关键的维度生产性服务业,反映一座城市对全球资本的控制与服务能力,细分指标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外资生产性服务业分支数、企业关联个数、上市公司数量。

在该维度,上海市区继续满分“霸榜”,紧随其后的特色鲜明,颇有亮点。排名第二的苏州内生动力澎湃,上市公司数量在两年内迅速增加12.5%;排名第三的无锡,产业链集聚度显著增强,两年内的企业服务关联数量猛增60.4%。

如果能够引进具有强显示度的工业项目,对城市能级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如浙江岱山,在引入浙石化总投资1730亿元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后,实力猛增,排名前进12位,成为“圈内黑马”。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聚区,其中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集聚度最高。在科技制造板块,40城竞争激烈,又各有专精。首先来看科技创新维度,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创新策源和应用转化能力,包含专利授权数量、双一流高校/高等学校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高端人才数量等指标。

显然,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市区无悬念“领跑”,其他城市更聚焦维度内的细分领域。比如,前五强中的苏州市区、常州市区、无锡市区、宁波市区着重提升创新产出及转让能力。在五个新城中,松江、嘉定、奉贤凭借显著增长的创新产出能力跻身上游。

再看智能制造维度,上海市区持续引领数字化转型方向,苏州市区、常州市区和宁波市区、无锡市区、南通市区来势汹汹,分列第2到6名,“智造”动能不可小觑。昆山、慈溪、江阴等传统强县(市)你追我赶,技术密集型企业成为都市智能制造的关键动力源。嘉定凭借优势产业积淀保持前十,但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韧性及厚度。

在国际竞争中,最具城市标识的莫过于文化,而文化底蕴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文化交流维度,主要反映一座城市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包括外国游客、世界会议、场馆与演出、名城名镇名村等指标。

文化资源丰富的上海毫无意外位居首位,“家底丰厚”的苏州同时活力满满,位居第二,并大幅甩开其他区县(市),至此,文化交流“沪苏”双中心格局初步显现。得益于进博会溢出效应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桐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位居第九。

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并非一成不变。40城实力变化与起伏,是“争奇斗艳”,是竞争合作,更是上海大都市圈活力的映射,依然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