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

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威县实践时间: 2017-02-09信息来源:汪翠荣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10.14115/j.cnki.zgcz.2016.08.020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产业扶贫涌现出“农户+合作社+信贷”、“公司+农户”、“行业协会联营”、“特色产业扶贫”等多种模式,对于改变贫困地区“久扶不脱贫”的困境具有较大的作用。但实践中既有的产业扶贫模式因缺乏金融资本支持、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和利益保障机制,并未实现理想的扶贫效果,出现了脱贫慢、返贫快、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机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新模式,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引进产业资本经营,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性资产,将收益性资产的收益权给予贫困人口享有,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模式及优势

  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模式是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等各类扶贫资源,用整合起来的部分扶贫资金作为资本金,设立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农投公司的规模要与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人口的规模相匹配。农投公司充分利用政府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吸收政策性金融资本,扩大农投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规模。在具体操作上,农投公司应发挥资本金的杠杆作用,按照一定比例向政策性银行申请扶贫贷款,贷款利息由政府产业扶贫基金予以全额补贴。农投公司根据产业扶贫项目的具体要求,用自有资金和贷款取得的银行资金进行投资,形成收益性资产,然后将收益性资产租赁给产业资本经营,租赁期限时间跨度较长,可以长达几十年。由于收益性资产是专门为产业资本量身定做,产业资本须为形成该收益性资产的政策性贷款提供担保。产业资本每年将定期向农投公司支付收益性资产的租赁费,农投公司在扣除须偿还的银行贷款本息后,每年均可以取得固定的资产收益。在收益性资产租赁期满后,农投公司将收益性资产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产业资本,从而完成财政资金的完全退出。

  农投公司、政策性银行及产业资本三大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合作、互相制约的关系。政策性银行向农投公司提供固定资产贷款,向产业资本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农投公司和产业资本分别向政策性银行支付本金和贷款利息,贷款利息必须是产业扶贫政策利率。产业资本必须有特定的经营项目,并且须向政策性银行提供资产质押担保。农投公司投建的收益性资产须符合建设标准,产业资本为使用该收益性资产必须支付租金。

  该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扶贫脱困之中。由于有扶贫资金贷款贴息的保证,金融资本愿意将资金投资于产业扶贫项目。一般来说,该模式能够吸引3—4倍于财政扶贫资金的金融资本,把扶贫资金的蛋糕做大。同时,产业资本在运营扶贫项目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资本金的增加,竞争力增强,因而有利于吸纳更多的银行贷款。二是能够获取长期稳定的扶贫资金来源。农投公司投资建设完成的收益资本以长期租赁形式租给产业资本运营,在这个时间段内,产业资本会每年定期向农投公司支付租赁费(租赁后期为固定资产回购费)。因此,政府每年都可以取得一笔稳定的资金用于扶贫,这就化解了如何取得长期扶贫资金的难题。三是降低了财政扶贫资金的风险。财政扶贫资金投资形成的收益性资产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关系是租赁关系,农投公司既不参与产业资本的经营活动,也不承担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风险,其每年获得的是固定的租赁收益。再加产业资本又为农投公司的政策性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扶贫资金的风险。四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投资扶贫项目。产业资本租赁经营收益性资产,一方面降低了产业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产业投资的周期。因此,该模式能够提高产业资本的收益水平,增强产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五是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产业资本租赁收益性资产后,必将吸纳当地部分贫困人口就业,每一个实现就业的贫困人口,又可以带动家庭成员实现脱贫。六是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政府将资产收益权量化到每一名贫困人口以后,扶贫资金与贫困人口之间实现了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对扶贫对象实现了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做到了谁贫困就扶持谁。

河北威县的扶贫实践

  河北省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尽快实现脱贫,2015年8月,威县县政府与全国蛋品生产企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新产业扶贫路径,探索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新模式。威县县政府整合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向发改委第三批建设专项基金申请15年期贷款3000万元,合计5000万元设立威州农业投资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4倍于威州农投资本金的标准,向威州农投提供为期15年的2亿元政策性贷款。农发行和专项基金的贷款利息由国家扶贫资金提供全额贴息。威州农投使用2.5亿元资金,按照德青源的要求建成标准化的蛋鸡养殖场,租给德青源用于蛋鸡养殖、饲料加工、废弃物综合处理等。资产租赁期限为25年,前15年德青源每年向农投公司支付固定租金2500万元(投资总额的10%),后10年德青源以每年967万元的价格用于资产回购,租赁期满则所有固定资产归德青源所有。农投公司每年的收益等于固定租金与扶贫贷款贴息之和,扣除需要偿还的银行贷款本息后,剩余的资产收益权赋予贫困人口享有,从而通过市场化经营实现了产业扶贫。

  河北威县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新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高效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威县政府整合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2000万元,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建设专项基金贷款3000万元,向农发行申请2亿元的政策性贷款,并获得国家扶贫资金提供的期限为15年的政策性贷款贴息共计6420万元。德青源为了运营该扶贫项目,新增资本金2500万元,新增流动资金贷款8800万元,两项合计1.13亿元。因此,在威县这一产业扶贫模式中,县政府使用2000万元的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撬动了3000万元的专项基金、2亿元的政策性贷款、6420万元的贴息,再加上德青源投入的本金和贷款1.13亿元,则20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撬动各类资金4.072亿元,扶贫资金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是财政资金获得巨额增值。租赁期的前15年,威州农投每年取得的收入包括2500万元的租赁费和贷款贴息428万元,合计2928万元,每年偿还贷款本金1533万元(2.3亿元/15年)和利息428万元,共计1961万元。收入减去支出后,威州农投每年的收益为967万元。租赁期的后10年,威州农投每年获得德青源的资产回购收益967万元。在25年的租赁期内,威州农投每年获得的净收益稳定为967万元。威县政府以20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在25年的租赁合同期内,每年获得的收益率接近50%,总的净收益高达2.4175亿元(967万元×25)。

  三是解决就业,精准扶贫。威县政府筛选了16个贫困村共4398户、16567人,经排队评议公示审核,最终选择贫困突出人口4060名;将2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虚拟成4060股,1人1股,每股本金4680元(股本金总额1900万元,另加1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成立16个村级经济合作社。每一合作社持有的股份数量与贫困人口的数量一致,贫困人口享有收益权,股权归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将股本金委托给威州农投投资管理,签订委托投资协议,威州农投承诺支付收益。

  威州农投将每年取得的全部收益967万元以现金方式按月分配给贫困人口。分配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分配是给予16村内拥有收益权的4060名贫困人口现金分红;第二次分配是对于16村外无劳动能力的3998名贫困人口现金补贴。获得扶贫收益的贫困人口共计8058人,每人每年获扶贫收益1200元。另外,养殖场在运营过程中,大约可以为1000名贫困人口提供岗位就业,以每一就业人口就业抚养2名家庭成员计,则通过就业途径共实现3000人脱贫。因此,20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每年可帮助11058人脱贫。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