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 探索城市创新发展方式新实践时间: 2018-10-1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0月16日 作者:潘英丽 责编:万山
西咸新区是我国第一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开发区,承担着探索出一条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让城市居民拥有更舒适、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的国家使命。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日前,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高端智库专家学者与陕西省省内知名专家共聚西安,总结并探讨西咸新区如何继续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摸着石头过河”仍有必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都市圈发展与乡村振兴是一体两面,下一步应在宅基地流转、城里人下乡置业创业、城乡资本进入乡村等方面有所突破,这是城乡供给侧改革不能回避的一项任务。
刘世锦认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降低城市房价、城市实体经济营商成本、保护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拓展基础、房地产的合理增长潜能等方面,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具潜力的增长领域。如果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将释放出更大增长潜力,能否在土地制度上有所创新突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他提出,城市高质量模式是通过探索、试错、竞争,逐步形成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但找到具体办法也需要试错,“摸着石头过河”仍有必要。刘世锦强调,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应当鼓励地方基层在“自选动作”的空间有个性、有差别地发挥自身创造力,并允许试错纠错,在竞争中发现和推广更好的
做法。
西咸新区有条件成为创新示范城市
刘世锦表示,西咸新区有条件成为创新城市之一,关键在于产业定位。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王忠宏表示赞同,并建议西咸新区做好三篇文章。
王忠宏建议,一是做好产业协同发展文章。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促进东中西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是举措之一。西安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丰厚,军民融合基础好,航空航天特色鲜明,可依托空港和东西连接、“南向通道”等区位优势,形成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地。促进房地产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既重视通过房地产开发带动营商环境改善、实践现代城市理念,也要避免开发带来生产生活成本快速上升,制约了产业发展。
二是做好聚焦功能定位文章。简洁聚焦的定位有利于配置资源、宣传推介,要避免发展重点过多,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定位,打出清晰响亮的名片,争取各方支持,理顺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主体功能。
三是做好培育引进隐形冠军文章。隐形冠军是不为业外所知、但在细分市场占据前列的企业。德国人均出口、人均专利世界第一,与拥有大量隐形冠军有关,我国近年来形势喜人,建议重视培育引进隐形冠军。
走出一条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之路“西咸新区的可贵之处,是在我国西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崛起了一座组团式的城市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色新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会中发布《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研究报告》时说。
针对城市创新发展的西咸实践,陕西省政府研究室(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三省提出,西咸新区应走出一条自身优势的特色之路,在“重点产业、文化特色、科技教育”方面形成新优势,走出过分依赖房地产收入的误区。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西安是国家在内陆地区唯一定位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咸新区应成为创新城市发展、凸显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西安在“一带一路”的准确定位应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咸新区的创新发展方式必须立足于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康军最后表示,尽管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上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在新一轮新开区中力求财务收支平衡、深度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独特性、在“智慧民生”方面建设完善公共产品及服务、资源聚集的创新管理制度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热土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希望专家学者为西咸新区再发力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