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后危机时代”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内需增长潜力仍巨大

    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在外需收缩的条件下仍然实现7.7%的增长,第四季度会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

    未来几年,中国的内需依然能够持续增长。首先,中国的投资在未来将持续增长,至少有几个因素给予支持:第一个因素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去年才45.68%,中国城市化率虽然不能跟欧美国家相比,但是在60%到70%的水平才能平稳一些,在达到这个标杆之前一定是快速的,快速的城市化会提供巨大的投资。第二个因素是全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中等水平,特别是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将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投资。第三个因素是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是有矛盾的,资源储备丰富的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比重不是很大,这需要两方面解决,一个是国际资源的支援,另一个是国内丰富地区的资源来提供,这就要求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高速公路的投资、长途交通投资,甚至包括电、气、油等设施的投资。第四个因素是民生方面的投资。

    其次,我认为中国有足够的能力来促成消费需求继续增长。第一,随着人均GDP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会加快。第二,城市化会带来城市市民消费增长,城市化本身不仅带来投资还会带来更多消费需求。第三,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改革加快,人们的消费预期发生变化,原来有钱不敢花,现在敢花了。第四,消费信贷。第五,政策倾向于提高劳动者收入比重的提升。

    在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的时候,在外需上是不是还有空间?我个人认为外需现在没有打句号,只是一个逗号,或者分号。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还是存在的,尽管有印度和越南等相同类型经济的挑战,但是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有利于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高速列车需转轨

    戴金平(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坐上了一辆高速快车,当这次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这个车没有办法往前走了。对于中国来讲,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不要换一辆车,或者这个车换一下轨道?从第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国刺激经济的政策,已经有一定成效,今年保8%没有问题,今后结构性调整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

    为什么呢?首先,出口很难再有一个比较乐观的起色,想从根本改变出口下降的局面,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提高产业升级。第二,次贷危机标志着全球在上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不规则经济增长模式的破裂。在过去十五年里,全球经济增长的“快速列车”实际上靠的是不平衡增长,例如中国的高储蓄支持了美国的过度消费,中国的资源支持美国经济增长,处于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了。此外,中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和全球地位的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使中国大国战略将进一步强化。当大国战略比较明显的时候,高度依赖外部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意味着出口依赖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投资依赖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消费怎么提升上去,这是一个难点,现在所有政策都在克服这个难点。其实我们不能把消费单纯理解为我多吃一个黄瓜,或者说多吃一斤玉米,解决中国消费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服务产业,这是解决中国内需和中国消费的关键环节。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服务消费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中国现在普遍存在服务供给不足。实际上是供给抑制消费,应该从服务业上找巨大的突破口。比如说教育也好,医疗也好都属于服务。

    4万亿“余款”可更改投向

    屈宏斌(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这一轮应对危机的措施是最成功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危机发生后我们的政策转向比较及时,转向速度之快是其他国家很难想象的;第二,过去八个月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按照官方的统计,第一季度GDP由于危机的影响掉到6.1%,6.1%是在全世界当中很不错的增长,但是这是中国15年来最低的数据。第二季度马上恢复到7.9%,第三季度已经是8.9%,这些数字表明了中国经济V型复苏的态势。

    未来如果中国经济出现过热,建议调整一下财政政策。比如,未来4万亿如果没有花完,新的投资就应该从铁路等项目转到民生、教育医疗等项目。如果政府把本来预计要花“铁公基”项目的钱,用来改善教育医疗服务,未来两年有可能使老百姓更加放心的花钱,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平衡。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