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突出问题仍待解决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王忠宏 作者:admin 责编:

     经济结构性矛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应继续下大力气去解决

   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加速,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工业和对外贸易领域回升势头向好,主要行业全面实现正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得到调控;扩大内需政策效应日益显现,汽车、家具等重点商品消费需求强劲,汽车产销到10月份突破1000万辆;粮食保持连续增产,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中西部地区发展继续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改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明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进一步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在看到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同时,应继续对突出问题下大力气解决。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在部分领域进一步凸现的问题。从投资与消费结构看,前三季度相比于去年同期和200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加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部分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显现。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困难。应合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快完善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制度,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切实深入地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仍很不平衡的问题。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现象依然突出,城乡间公共服务仍然差距较大,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平等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区域差距依旧显著,当前的地区差距还明显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期。应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缩小地区间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作为区域政策重中之重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引导鼓励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形成符合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并在地区间形成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问题。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国有企业垄断性增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关系还没有理顺,一些基层机构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应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给社会资本以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加快建立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和组织人事考核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积极有序推进要素市场价格改革,深化金融和外汇制度改革,继续改革投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四是就业、收入分配等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受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国际金融危机叠加的影响,大学生、农民工以及缺乏就业技能的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碎片化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此外,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应继续把社会事业摆到各级政府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协调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多方面解决好就业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起全覆盖、可接转、可持续的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