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抑制产能过剩需要选好政策着力点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王岳平 作者:admin 责编:

   

  判断市场需求具体多少,这是企业的事情,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从长期来看,解决产能过剩要有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要摆脱对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实施突破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从近期来看,应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和技术准入标准,降低退出障碍,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机制。产业政策规定淘汰落后产能的依据也不应该是产能过剩,而应该是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全面爆发。

   但是,产能过剩问题非常复杂,由于经济周期性、技术进步和比较优势变化等原因,以及企业对未来行业的预期等,都导致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但同时,产能过剩也是推动竞争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因此,对于产能过剩问题,政府需要选好政策着力点,而不应一刀切。

  我国面临全面产能过剩的压力

   一方面,当前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又是全面性的。这与后发国家的兴起、全球分工格局和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模式有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分工深化,发达国家将重点放到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将关键部件和设备的生产放到韩国等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环节或部件的加工生产。加工制造环节由于进入门槛低,发展中国家成为加工制造环节的主体,一方面,产能扩张很快,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利润来源越来越转向两端,形成所谓“微笑曲线”。

   在传统模式之下,由于资本和技术的不断积累,企业逐步提高研发和设计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发展重心也逐步由加工制造向两端延伸,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在全球化条件下,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固化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倾向,一方面,使得工业所占比重很高,产能普遍过剩,利润空间很小;另一方面,由于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咨询、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等高端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外溢,国内生产性服务业难以快速发展,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在内源性增长部分,投资带动能源原材料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再加上国内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偏低,能源原材料产能也得到快速扩张。即使是最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新能源领域,也出现了产能快速扩张面临“过剩”的局面。因此,我国产能过剩是全面的,尤其是在经济低谷的时候,产能过剩矛盾更为突出。

   产能过剩问题非常复杂,不能一言以概之

   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下经常出现的现象。其中,既有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和企业之间正常涨落的因素。在需求长期看好的大背景下,为避免丧失市场机会,不少企业的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而需求还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尤其是像今天这种大的周期性调整时期,与波峰时期相比,产能过剩是必然的。同时,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能是结构性的,往往是某些细分市场出现产能过剩,而另一些细分市场却出现产能不足。处于细分市场产能过剩的企业与新进入者相比也不一定就有足够的优势。也正是由于产能过剩,蕴含着推动竞争和结构升级的动力。

   因此,对产能过剩,不能一言以概之。要看是什么时候产能过剩?什么样的产能过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产能过剩?针对怎样的市场过剩?尤其是从产能过剩形成原因来看,过去一段时期为什么在有人认为存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还有那么多企业进入?

   其一,有可能没有产能过剩,人们所说的产能过剩只不过是与想像中的需求相比。其二,相对于需求而言,确实是产能过剩,但由于人为降低了企业相关成本,使得企业可以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开工率的情况下生存。其三,适当的产能过剩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具有先进生产水平的产能需要针对未来需求不断进入,有可能高于目前的需求规模;而过时的产能未必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是需要真正淘汰的产能。其四,还要看产能过剩是针对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还是针对国际市场的产能过剩?更准确地说要看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即使产能过剩,但如有竞争能力或竞争能力是上升的仍然可以生存。

   同时,上述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比如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过低,再加上人为降低了资源投入、环境等成本,就有可能放大对原材料工业的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支持突破关键环节、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是更好的切入点

   当前,产能过剩被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但产能过剩又这么复杂,有时甚至都很难说判断是否准确。可以说,产能的形成是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做出反应的结果,关键是“市场信号”是否准确、是否充分;同时,也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考察。对比较优势下降的行业,过剩的产能是需要转移或者淘汰的;而对于比较优势上升的行业,是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来释放过多产能的问题;对增长性行业,当前短暂时期的产能过剩也是正常。

   从对产能过剩的判断能力来看,企业比政府更能判断是否产能过剩或哪些产能过剩,并对因此产生的误判而负责。曾几何时,我们出现过新建电厂一个都不批,随后电力供应紧张;也出现过现实经济表现超出政策预期。一方面,生产能力扩张很快,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超过预期。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一方面执行比较严格的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实际上是控制了国家能够严格调控的大型企业、大型项目;而民营企业、中小型项目则对市场能够做出灵活响应,使得近几年我国钢铁等一些原材料行业中大型企业发展较慢,而小规模企业发展快,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局面。

   判断市场需求具体多少,这是企业的事情,政府要做的事情是:从长期来看,解决产能过剩要有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要摆脱对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实施突破关键环节(即突破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等关键环节)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从近期来看,应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和技术准入标准,降低退出障碍,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机制。产业政策规定淘汰落后产能的依据也不应该是产能过剩,而应该是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

  相关建议

   第一,着力突破关键环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与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改变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和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统筹起来,就是要突破关键环节薄弱的制约,加快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中高附加值产品和环节的比重。

   第二,针对行业特性,制定“去过剩产能化”政策。

   对于一般性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但政府可以利用市场约束加强的机遇,通过强化环境标准、补贴淘汰产能、帮助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问题等方式,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这也是支持领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进企业重组以及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利时机。

   对于基于要素成本价格扭曲条件下形成的产能过剩,如资源价格被低估、环境成本没有计足,而导致存在大量的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的资源型行业,既需要理顺价格,更需要通过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进行纠正。要严格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企业。

   对面临市场困境的出口导向型行业,一方面,要鼓励多方位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引导并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我贸易约束,如控制对国别的出口增速,防止出口数量增长过快和国内企业之间的低价竞争,导致出现“反倾销”等贸易摩擦。

   第三,改进宏观管理方式,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做好对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和信息引导。

   对于过剩行业,不能简单地进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淘汰落后”与“鼓励先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标准、环保标准,以及鼓励联合重组、促进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既要为现有企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也要为高起点的后进入者留下空间。

   建立健全淘汰落后和产业退出机制。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培训及再就业补贴,协调处理银行贷款呆坏账问题,对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补贴等。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