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刘伟:如何实现中国经济有效发展?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佚名 作者:admin 责编:


 


    从2007年6月美国开始发生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的经济衰退,冲击中国的经济,到现在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经济有效的发展。

  我认为,走出危机也好,解决发展问题也好,实际上关键就是两个字——创新,包括市场的创新、生产要素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是解决我们问题的根本。

  危机根源在于放松了创新

  从美国发生的这一场深刻的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来说,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1990年代后放松了创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为了解决滞胀问题,找出了核心的症结,就是如何运用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来降低经济增长中的成本。

  那么怎么降低成本带动增长,从而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呢?人们发现有一个很简单的捷径,就是持续的降息,使得人们使用货币和资本的代价降低,这样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降低成本,降低通胀的压力,另外一个是激发人们投资的热情,使得投资成本降低,回报率提高,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这样拉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所以19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这种政策,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但是这一种经济增长背后的最大的代价是,不断降息拉动经济发展,意味着不断降低进入市场的项目的竞争标准,这是以牺牲进入投资市场的项目的质量为代价,来增大进入市场投资项目的数量。以扩大需求规模作为收益,但付出的代价是,降低了支撑需求的供给的质量。

  那么,这种问题为什么1990年代以前在美国没有引发危机?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国的技术投入、科研创新力度非常大。冷战结束之后,大量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产业,这种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有一个结果,就是虽然宏观经济调控不断降低进入市场的标准,来刺激需求,但是实际进入市场的这些厂家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并不低,所以危机没有发生。

  但是我们知道,军用技术大规模向民用产业转移的周期通常是十年或者略长一点。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放松了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所以到了新世纪之后,原有的经济转移大体完成。这样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靠降低质量标准、增大需求规模来支撑,形成了大量的泡沫,形成了需求空前的高涨,而整个供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降低,形成了一大堆低质量、高能耗的项目,引发了这场危机。

  所以危机最深刻的根源之一在于创新力的递减,从中长期来说,要真正走出这场危机,最根本的出路也在于创新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对我们中国来说尤其如此。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在中国怎么实现创新

  第二点,在中国怎么实现创新?在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策基本的价值取向上怎么支持创新?这个话题很大。我想在这简单说一点,就是要在中国实现有效的创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上、基本认识上恐怕要有一个变化。要从近期的强调需求管理,逐渐转向兼顾中长期的供给管理;要从总量需求规模的扩张,逐渐转向重点强调结构、质量的改善。

  我们知道,无论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还是我们通常概括五个方面经济创新来讲,这实际是中长期的事情。短期遇到危机的时候,扩大需求、刺激增长尤其要考虑到不能以牺牲中长期的创新能力为代价,如果是那样的话,问题会越来越深入,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实际上大家知道,扩大总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的。

  从中国目前来讲,我们现在讲保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这我觉得非常正确,也非常科学。为什么这么讲?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是财政支出,今年财政赤字按照9500亿安排,已经达到GDP的3%,这是警戒线的水平了,加上地方政府的负债。这些年该动的税,增值税、所得税、农业税、土特产税都动了,下一步再减营业税,这是地税。地税等于中央请客让地方买单,这恐怕要有艰苦的谈判。所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程度上还能更加积极到哪里去?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还能宽松到哪里去?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今年新增贷款余额预计10万亿,比去年的4万多亿增加了1倍多,存贷差接近20万亿。M2的供给量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经达到29%左右的速度。这些问题到最后都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所以,如果这一轮扩大内需的措施不能迅速有效传递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有效带动增长的话,很可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发生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谓滞胀局面。所以刺激需求是有一定约束的,并且就目前中国来讲,到底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另外存在矛盾的表现方式呢?恐怕我们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这次是从金融向实体发生的危机,银行先出问题,收紧银根,实体经济没有钱,因此金融和非金融类的企业都没有钱,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向流通当中注入流动性。

  中国这次经济衰退则带有一定的输入性质,首先是实体经济出问题,这使得实体经济相对不需要货币。我们的金融防火墙客观存在,金融本身的风险打击并不大,金融流动性很充裕,所以中国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矛盾不是简单的需求大、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的银行不像美国,美国的银行和实体普遍缺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短期增长如果是靠单纯的增大货币投放量,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更多应该考虑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把这些流动性真正释放到实体经济当中去,使它有效地带动增长,当然这要涉及到一系列体制方面的变化,我后面还要提到。

  所以我们说中国现在面临一个转折:从总量的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折;从总需求规模的扩张向结构调整的转折;从短期的刺激经济向中长期的发展经济转折。我们站在这样的转折点上,创新就尤其有它的价值。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实现创新关键在改革经济制度

  最后一点,实现创新不光是宏观调控政策方式要有变化,关键是保证宏观政策有效贯彻的经济制度要有变化。其实,供给革命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的时候搞过,后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有一个很大的担忧,担心整个体制回落到或者是滑向计划经济,因为供给管理深入的是企业,是劳动者的成本和效率。尤其在这次危机面前,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经济的办法,人们对体制不得不提出新的思考。

  我想指出一点,中国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成熟的市场体制下遇到了这种危机,它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中国是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正在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国家,所以中国如果经济出问题,很难归结为过度市场化,而是因为市场不足所导致的。

  所以我说这一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实际上可能更大,更长远。

  我们可以怀疑完全市场化的正确性,我们可以批判私有化的错误性质,但是不能动摇中国改革的市场化目标,中国要真正用创新来解决问题,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是真正的制度创新。制度重于技术,有了这种制度创新才有了我们说的技术创新,有了这两个车轮,中国才能真正把短期的需求、长期的供给、短期的总量、长期的结构等等方面协调好、统一好。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

                                            责任编辑: 万千